摘要:社交媒體的普及以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女性瘦身的相關話題在消費和媒介的作用下凸顯出來。本文在對17名青年女大學生進行深度訪談后發現:女大學生在瘦身方面整體表現出瘦身結果向往、他者眼中的完美形象、自我身體排斥等三種趨勢。女大學生在這場瘦身運動中扮演受益者、受害者和傳播者的角色,她們的身體不再只是單純的肉身,而是一種表達的媒介和價值觀的載體。
關鍵詞:身體傳播;女大學生;瘦身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4-00-02
1 問題提出與研究開展
身體作為“人類視覺圖像及其美學表現力的核心”與“極具傳播與展示意義的自我媒介”[1],始終被人們凝視著。隨著社會公共話語以娛樂形式登場,女性的身體成為一個公開展演的、承載特定意義符號的表征,社會對女性身體的想象也在逐漸被建構。在消費主義和大眾傳媒互為其徑的過程中,女性由于受到社會的格外關注,不斷改造和加工自己的身體,身體成為其滿足期待的工具。
女大學生作為我國青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受教育水平高、信息接收快、易受社會輿論影響的特點,因此成為社會文化的先覺者并具有研究代表性。根據近年全國各地對女大學生的BMI(身體質量指數)值的統計結果來看,女生的實際BMI值大部分在正常范圍內,但整體存在期望體形偏瘦的傾向;實際BMI偏瘦型的女生對自己體型的滿意度更高;大部分女生認為的自身體型均比實際體型偏胖,并且這一認知偏差使其消極、盲目地通過各種方法進行瘦身[2]。由此可見,女大學生的瘦身行為已經逐漸脫離健康追求,而成為一種自我表達。這一行為在社會學意義上逐漸被大眾文化、社交媒體以及消費主義綁架,女性大多都在不同程度上努力變瘦,來迎合社會、他者以及自身的價值觀,使“身體”在人際交往和社交媒體等傳播發生效果的場所中,扮演信息與媒介的角色。
本文以女大學生對身材的關注為研究問題,對17名年齡在19~24周歲的女大學生進行調查訪談,嘗試解釋當代女大學生關注瘦身的心理動因與行為動機,思考此現象盛行的原因。本文采用隨機抽樣與滾雪球抽樣相結合的方式。首先從兩個群體中招募部分青年女性作為樣本,分別為南京林業大學在籍大學生和揚州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南京三江學院等其他高校同齡大學生,然后以訪談對象提供的人脈資源作為繼續抽樣的依據。最終確定訪談對象為年齡在19~24周歲的17名青年女大學生。
訪談工作于2020年5月到6月開展,時長40分鐘左右,對個別訪談對象進行了二次訪談,主要以電話錄音的方式回收訪談資料。訪談結束后,按照以下步驟進行數據處理:第一步,在深度熟悉原始數據的基礎上,將所有的訪談錄音內容逐字逐句地轉錄為文本,與已有文本資料(個別網絡訪談的資料呈現形式為文字)組成本研究的數據集;第二步,將數據導入Nvivo11質性數據分析軟件,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之后得到結果。
2 研究發現與分析
整體來看,瘦身現象影響下的青年女大學生的瘦身心理表現出瘦身結果向往、他者眼中的完美形象、自我身體排斥3種趨勢。
2.1 瘦身結果向往成為行為動機
瘦身結果向往是女性瘦身行為的主要動機。為了迎合社會審美標準,各種美顏、修圖軟件層出不窮,上至明星娛樂圈、下至微信朋友圈,“修圖”已經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秘密。對于有“極品身材”的視頻和圖片,即使觀者意識到所觀看的圖像是經過加工的“失真”產品,仍會對成為“觀看對象”抱有幻想,產生對瘦身結果的向往。在這一過程中,圖像信息與自身現實條件之間的差距所帶來的消極情緒,會向“追求美好瘦身結果”的主觀愿望尋找補償,促使青年女大學生產生瘦身行為。被訪者想法如下:
看短視頻上很多身材很好的小姐姐,會被激勵到。……她們的馬甲線啊、大長腿啊、鎖骨啊什么的會讓我很羨慕,雖然知道存在著修圖的可能性,但是還是會,哎呀好羨慕,要是我也有就好了……(No.1)
……因為我比較宅嘛,平常都是網購,有時候看到淘寶模特圖還是會心動,但我太胖了,(買來的衣服也會不合身),就會產生出如果和模特一樣瘦那這件裙子或者衣服穿在我身上應該也會很好看的錯覺,想著自己如果瘦一點也不錯。(No.5)
反復接受具有“理想身材”的圖像信息誘發觀看主體的情緒反饋,在“我也想要變得那么瘦”的心理促進作用下將瘦身視為一種提升自信的“主流”審美表達。“受眾參與度較高,進行不同渠道、不同形式的傳播,使得事件一度成為社會熱點。受眾不再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積極地成為信息傳播者。”[3]此時的身體被女性賦予了經濟、健康狀況的表征,成為她們表達的媒介和價值觀的載體。
2.2 他者眼中的完美形象
數字生活空間的發展使互聯網成了人們主要的交流互動空間,它不僅影響著信息傳播方式,也影響著輿論形態,其使用者呈現出年輕化和娛樂化等特點。用戶在追求個性的同時,互聯網中的網絡語言環境也提供了相對自由的發言權。其中,青年女大學生作為網絡輿論主體,在這一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在網絡上所接觸的大都是非正統的文化和價值觀,或是受網絡引導的時代性文化”[4],她們的身體也在虛擬空間中成為彰顯個性、標新立異、追求潮流的重要表征。但這一表征并非完全依照自身條件或生活實踐展開,更多是順應公眾審美標準而形塑自己的身體。因此女性在討論與展現自己的身體時,也傾向于迎合大眾文化流行特征而使用諸多有關瘦身的表達方式,如參與“A4腰”“4cm手腕”等詞匯的相關話題討論已經成為人們享受休閑生活的重要方式。這些言論進一步影響著作為主要網絡使用者的女大學生們的價值觀,使其認為身體是展現“美”這一理念的媒介。
究其緣由,大眾文化作為感情宣泄和沖突的載體對受眾身份起到了認同作用。“社會身份即是想象共同體的個人體驗,個體由此獲得了社會定位與集體歸屬感,并以認同的方式持守了社會群體的既定秩序”[5],女性的身體逐漸脫離了自我表達而成為一種具有公共性而非私人化的媒介。在獲得他人認可的過程中,女性從他者眼中尋找自我,試圖通過大眾對自己身體的歡呼來標榜自己的價值、彰顯自己的地位,身體的完美程度成為她們身份高低和能力強弱的象征。大眾文化對女性身體意義的過分解讀,不僅使越來越多的女性加劇了對瘦身行為的追求,造成“身材焦慮”,也會進一步弱化女性的社會作用,她們的身體轉化為表達自身價值的媒介,卻忽視了自身真正的社會價值與能力。對此,被訪者表示:
如果你長得好看身材又好,那么你無論在交友還是競爭什么的時候都會有優勢啊,大家都喜歡這樣的女生……你形象好的話,命運都會眷顧你。(No.3)
……不是有句話說,“一白遮百丑,一胖毀所有”嗎,大概就是這個意思,胖了的話你會覺得周圍的目光都聚集在你身上,特別難受,就可以用“絕望”兩個字來形容,家里人也會說胖了的話不僅公司不會招收這樣的形象,就連對象也不好找。(No.10)
2.3 自我身體排斥
自我身體排斥指的是個人出于對自己體重或體型的不滿而產生排斥和不滿等消極感受,通常會表現出自卑等負面情緒。自我身體排斥是受訪者普遍感受深刻的體驗。由于日常從各種途徑接觸“瘦”的形象,女性會將自己的身材與理想的身材進行對比。如果未滿足理想中的標準,則會產生“不符合社會審美期望”或者“我很糟糕”等自我評價,產生自我身體排斥,導致自卑或情緒低落。在這個方面,有被訪者表示:
我高中的時候因為學業壓力一下子胖了有20斤,因為變胖了還遇到過校園暴力,每次看到身材好的同學會很羨慕人家,自己變得非常敏感和自卑……會把自己跟人家比,覺得自己真是個另類。(No.17)
越來越多的女性對自己的“自然身體”產生排斥,離不開社會文化的影響。從媒體對女性瘦身文化的建設來說,“廣告中宣揚的‘理想瘦形象極大地沖擊了個體對自身的評價,激活了有關身體信息的語義網絡聯結,因而表現出對積極詞的注意偏向”[6]。在女性瘦身過程中,媒體不僅是單純的傳播者,而且大部分都是建構者,媒體通過強大的影響力和技術優勢,傳播了許多瘦身照片、事例和故事,建構著瘦身文化,借此吸引越來越多的目標受眾加入瘦身運動。
從消費主義的角度來看,廣告傳達了一系列關于身體的符號,對女性的瘦身行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瘦身廣告中“成功”的身體表象使女性不自覺地形成固有印象,身體在市場中不斷循環。這種現象主要是通過廣告如何與生產產生相似的影響,影響了她們的價值觀,“過度的奇觀化弊端明顯:廣告中所營造的虛擬世界,易導致消費者以假為真”[7],使女性通過身體和身體集中于對生活方式的認知作用,影響和創造了女性普遍的瘦身心理狀態,易導致審美主體身份的“迷失”,最后對女性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有被訪者表示:
現在不是流行什么A4腰、4cm手腕之類的嗎,這些(審美)標準多多少少還是(對自己)有一點影響。雖然知道不是特別的科學,但我還是覺得直角肩還挺好看的,因為顯氣質。(No.6)
“廣告輿論是資本采用各種手段所建構起來的共意,而不是生活世界中作為參與者的人自發而成的大概一致的議論。”[8]有關體型體重與飲食習慣的言語互動加劇了個體身體排斥的體驗,女性對自己身體的排斥在社會文化的建構下逐漸形成,“在自媒體時代,任何信息生產主體都面臨著比以往更加嚴峻的注意力爭奪環境”[9]。女性會主動頻繁地將自己的實際身材與他人修飾過的身材進行比較,產生“別人身材都比我好”的消極想法,造成傳播隔閡,進而產生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這些負面的調侃或戲弄的表達方式,經常“具有自我貶損的性質”,會增進女性對自己身體不滿的負面體驗,強化她們對自己身體的排斥心理并高度影響她們的瘦身行為。
3 結語
本文通過對17名青年女大學生的訪談,發現身體表達相關話題在與社會、文化的互動中不斷發展,并逐漸成為一種價值觀的載體,在社會和媒介的桎梏下代表著不同的話語。全球化的大背景與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產業格局中,如何看待身體與技術的關系,成為學者們爭論的話題。媒介技術的發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與交流模式,互聯網的發展打造了廣闊的虛擬空間,個體成為自己傳播的媒介,成為“傳播人”,身體的展演變得容易,并成為信息載體甚至信息本身。社交媒體平臺下關于“瘦身”的身體話題在社會權利結構和運作機制的操作下扮演著傳播者和反饋者的角色。
在嚴格的標準下,身體所傳達的信息在媒介的作用下被生產和轉化的同時,也會作為傳播的反饋者反作用于媒介,運用技術作為個體的自我呈現和社交媒體中與人交際的符號。盲目地追隨社會身材標準,只會使女性失去對自己身體的主導權和認同感,使自己的身體處于更加尷尬境地。但無論是“A4腰”還是“4cm手腕”,在定義美的概念上,社會共識是發揮作用的主要原因,因此大眾媒體在對受眾造成長期、潛在的影響時,如果起到積極作用,就會有助于女性形成積極健康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隨著各種形式的大眾文化的出現,社交媒體中的人際交往越來越復雜,女性如何從中找回個性、健康、積極、成熟的生活態度,真正擁有自己身體的“控制權”,應成為全社會重視的話題。
參考文獻:
[1] 潘天波.媒介:身體的視覺進化及其社會邏輯[J].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19(02):207-217.
[2] 李靜.女大學生自我體像和瘦身行為現狀調查——以滁州學院為例[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93-94.
[3] 王淑一.后真相時代中反轉新聞的思考[J].戲劇之家,2019(26):212-213.
[4] 劉露,陳昱潔.網絡時代青年群體的審美異化研究[J].大眾文藝,2018(16):225-226.
[5] 陳林俠.香港的焦慮:政治意識、“再殖民”及其身份認同的前瞻——以《建國大業》、《風聲》在香港的傳播為核心[J].戲劇,2010(02):136-137.
[6] 尉瑋,王建平,梁媛,等.瘦身廣告對身體意象失調女性注意偏向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04):457-460,456.
[7] 周棟.新時代中國廣告審美意識的批判[J].漢字文化,2020(22):161-162,196.
[8] 陳相雨.廣告輿論虛偽本質的批判分析[J].當代傳播,2017(05):97-99,103.
[9] 陳相雨,丁柏銓.自媒體時代網民訴求方式新變化研究[J].傳媒觀察,2018(09):5-12,2.
作者簡介:徐煜暉(1999—),女,江蘇揚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廣告與文化傳播。
指導老師: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