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姨
張辰的爸媽,是從苦日子過來的那群人。
張爸自幼喪父,跟著母親嫁到新家,沒兩年,生母也因病去世,他跟著繼父長大。張嬸生母早逝,在叔叔家長大,叔叔家里本來孩子就多,所以張嬸自小就是家里負責干活的,燒飯、喂雞、帶弟妹。
因為希望張嬸在家里多幫把手,她出嫁時,已經算是老姑娘了,所以只能嫁給沒有姑娘愿意嫁的張叔。
張叔其實長得不錯,也能干,但家里太窮了。繼父不會過日子,領著他把日子過得稀碎。
日子什么時候有轉機的呢?在張辰長大后。張辰是長子,有一弟一妹。張辰是個有主意的孩子,十六七歲就跟著遠房叔叔走南闖北,攢了些積蓄。后來回到村里,開起小賣鋪兼修車行。
那時候,村子里還是自己種苞米自己碾苞米面吃,張爸在兒子的支持下,傾盡半生積蓄買了磨米機,開起村里唯一的磨米房。好日子就這么慢慢轉出來了。
再后來,小兒子和小女兒都考上了大學,在城里安了家,張辰也把生意做到縣里,大小算是個有錢人。張叔張嬸帶著一輩子的積蓄跟著小兒子進了城,住進了單獨給他們買的樓房。平時的花銷也不用他們操心,三個子女都會給。
一輩子不敢亂花半分錢的張叔,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真的有錢了。再加上子女孝順、兒孫滿堂,這種美好生活,讓他備感欣慰,也格外珍惜。他想活得更久一點兒,多享受一點兒。所以,張叔開始格外關心自己的身體,有點不舒服就疑神疑鬼。
開始,子女也會帶他去醫院,查來查去都沒查出啥大毛病,不外乎三高之類的老年病。大家都有工作要忙,有孩子要照顧,漸漸地,也不太把張叔這疼那疼的抱怨放在心上了。
張叔并沒有想過自己去醫院,對他來說,那太復雜了,根本搞不清楚。還是買保健藥、買養生用品簡單,笑臉相迎、車接車送,服務賊周到。
保鍵品行業那種溫暖、熱鬧、貼心的服務,讓張叔入坑后直接躺平,不管張嬸和子女咋說,都不肯出來。后來,子女們就放棄了,隨老爸高興吧。態度溫和了,意思卻明擺著,就是不想再費心。
再后來,張叔進了兩次醫院,都是坐救護車去的。子女們這才意識到,有時候老爸說的難受,是真難受。但因為大多數時候,這種難受都沒有化成實質,所以子女們的心態很快就會恢復原樣。張叔呢,每住一次院,買保健品的頻率就會產生肉眼可見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