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軍
摘 要:保障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維護國家安全、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礎,受生態效應、人口增長、公共健康等因素的制約,全球食品產業面臨嚴峻挑戰。如何優化食品產業結構、保障食品產業高質量供給成為我國戰略發展的重要內容。以我國食品產業發展現狀為切入點,分析我國食品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推動我國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產業鏈;綠色產業
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將食品安全問題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食品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食品加工產業總產值占制造業的18%左右,大力發展食品產業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素。受生態環境、人口增加、公共健康等問題影響,我國食品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如何推動食品產業優化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成為提高人們生活幸福指數、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現結合多年調查實踐,對我國食品產業發展現狀進行詳細分析,并提出優化食品產業發展的對策,以此推動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1 ? ?食品產業的發展現狀
1.1 ?食品產業的發展成效
食品產業屬于制造業門類,涵蓋食品、食品加工企業以及食品產業鏈條。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也是糧食消耗大國。隨著食品安全戰略的實施,我國食品產業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據調研,我國食品產業發展取得以下成績:(1)我國食品產業經濟效益穩步提高。根據統計,2019年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超過22萬億元,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8.1萬家,吸納3 000多萬人就業。(2)食品產業出口規模越來越大。2019年“食品;飲料、酒及醋;煙草及制品”的出口額為20.7億元,位列跨境電商出口額第10位。江西米粉、甘肅中藥材、貴州茶葉、湖北小龍蝦、陜西蘋果、云南花卉等產品地域特色鮮明、文化烙印明顯,廣受世界消費者歡迎[1]。(3)健康食品產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食品產業結構發生轉變,以食品粗加工為主的傳統模式逐漸弱化,食品智能制造成為食品工業的發展引擎,人造肉、生物酶等新興產品越來越被市場認可。
1.2 ?食品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據調查,我國食品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
1.2.1 ?食品產業結構不合理,低端產品產能過剩
當前,我國正處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我國食品產業結構趨于完善,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食品產業仍然存在結構不合理、能耗大的問題。一方面,食品加工企業規模化經營水平不高,“小、弱、差”的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由于長期以來受傳統食品加工思維的影響,我國食品加工行業主要是以分散化的生產模式存在,尤其是龍頭企業數量不足,導致我國食品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食品產業結構不合理。雖然精細化、多元化食品產業發展成為當前食品加工企業發展的方向,但是在我國諸多區域,食品加工企業仍然停留在初級產品加工層面,產品的市場附加值較低,產能過剩問題突出。
1.2.2 ?食品產業鏈不完善,市場風險應對能力較差
食品產業鏈是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但是據調查,我國食品產業鏈建設并不完善,尤其是在食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上存在較大的問題,導致在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時,不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當前,可追溯體系局限于種植或養殖、加工、流通中的某一環節,產業鏈覆蓋環節較短,不能實現全程信息的可追溯;在信息準確度方面,追溯信息缺乏統一性,覆蓋范圍不夠全面。食品安全溯源系統多是基于企業需求而建立的內部溯源系統,難以與其他部門共享溯源信息。目前,大多數企業、地方自建的食品溯源平臺內容得不到有效的互通,信息不統一。食品產業鏈的不完善直接降低了食品產業的市場風險應對能力,尤其是生鮮食品缺乏健全的產業鏈,不能有效地對產品的市場發展趨勢作出準確的判斷,也不能利用倉儲環節應對不同市場環節下的挑戰。
1.2.3 ?研發投入不足,食品產業的市場附加值不高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食品的需求由簡單的滿足溫飽轉化為注重食品供給和質量、飲食方式和精神享受等方面,而實現食品功能轉化的關鍵因素就是要創新食品加工方式,利用合成生物學、納米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食品的質量,解析食品加工過程中與人體營養和健康相關的因素。但是目前我國食品產業在研發投入方面存在動力不足、缺少自主產權的問題,尤其是科技成果轉化滯后,嚴重阻礙了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1.2.4 ?食品產業品牌效應不高,產品同質化突出
優化食品產業發展的關鍵舉措就是要打造產品品牌,依托品牌優勢提高經濟效益。目前,我國食品產業的品牌建設工作與發達國家相比遠遠落后。雖然部分區域的食品產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但是企業忽視了對品牌的維護,導致品牌的社會價值沒有發揮出來。另外,食品產業同質化問題也比較嚴重,必然會引發惡性競爭,導致食品產業難以向集約化、科技化層面發展。
2 ? ?完善推動食品產業發展的對策
推動食品產業發展是保障國家安全、維護群眾切身利益的基礎。基于我國食品產業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必須要做好以下工作。
2.1 ?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高效農產品
目前,食品產業資源相對過剩問題比較突出。基于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國必須要深化食品行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綠色、高效的農產品。(1)我國要深化產業結構改革,淘汰落后的食品產業。長期以來,我國食品行業的粗放經營管理模式較為突出,產品精細化生產程度不夠,導致食品相對過剩。為了切實提高食品產業發展質量,我國必須要以創新驅動為依托,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例如河南省是產糧大省,面對主糧市場價格不高的現實問題,可以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及時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經濟作物。(2)大力發展綠色、高效農產品。隨著人們消費模式的轉變,尤其是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傳統的食品加工模式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綠色、健康的食品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所以我國要及時調整食品生產模式,大力發展具有區域特點、綠色的農產品。(3)要大力建設食品產業園,通過產業園優化食品資源配置,實現產業化發展。例如針對食品加工企業“小、亂、差”的問題,可以整合企業資源,達到資源共享,最終提升經濟效益的目的[2]。
2.2 ?完善食品產業鏈,提高食品產業的市場風險應對能力
構建完善的食品產業鏈是推動食品產業發展的基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暴露了我國食品產業鏈不長、要素配置不優等問題。因此,我國必須要加強對食品產業鏈的優化建設,為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定的鏈支撐。(1)我國要建立完善的食品物流運輸管理體系。隨著電子商務經濟的發展,食品銷售不再局限于某個區域,可以通過物流銷售到世界各地。然而,物流體系的滯后導致我國食品銷售受到很大的局限,尤其是冷鏈物流行業存在較大的問題,導致諸多生鮮食品無法保存,損耗率較高。據不完全統計,由于冷鏈物流的滯后性,我國食品運輸損失高達700億元。因此,我國要加快推進冷鏈物流建設,建立高效的物流網絡體系,提高食品的安全性。(2)強化對食品產業的全供應鏈管理,尤其是要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從源頭上強化對產品質量的監控。當然,可追溯體系的建設需要強大的資金及信息體系作為支撐,因此,政府部門要加大對可追溯體系建設的資金扶持力度。(3)構建信息網絡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增強食品加工企業的市場應對能力。信息不對等是影響食品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國要大力發展互聯網電商銷售模式,使市場與農戶、企業直接對接,讓農戶及時根據市場調整經營策略,降低農產品市場風險。
2.3 ?加大科研力度,推進校企合作
提高食品行業發展的根本就是要加強技術創新能力,改進食品加工行業的技術,提高其市場附加值。針對當前食品行業加工技術落后、食品性能單一的問題,我國必須要強化科技服務、加快科技成果轉化。(1)要加大對食品行業的科研投入力度,鼓勵食品加工企業與高校開展合作,建立綠色食品產業鏈人才培養機制,著重培養急需、緊缺的創新型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鼓勵企業自主研發,對運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推動綠色食品產品和技術升級的企業予以獎勵[3]。(2)加強食品功能創新。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于食品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滿足溫飽,因此,食品加工企業要以市場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產業發展[4]。(3)強化技術成果轉化,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我國要鼓勵中小型企業通過構建產業聯盟等方式強化合作,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2.4 ?加強品牌建設,實現差異化發展
推動食品行業發展離不開市場的認可,提高品牌效應是食品企業發展的基礎。面對食品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同質化競爭問題,我國需要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1)加強品牌建設,提高產品的市場附加值。品牌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食品加工企業要及時結合自身的優勢,通過拍攝主題宣傳片、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登記等方式提高產品的市場影響力。(2)要借助網絡銷售渠道,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新冠肺炎疫情對農產品銷售造成巨大影響,但是也為產品銷售拓展了新思路。食品企業要大力發展電商貿易,依托“網紅”“形象大使”等資源提高農產品的銷量,通過提高市場占有率優化企業形象。當然,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我國也要擴大農產品出口,通過出口倒逼農產品轉型[5]。(3)要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企業在食品生產加工的過程中必須要找準定位,結合區域自然條件、資源優勢,打造具有區域品牌特色的農產品。例如三門市瞄準區域優勢,打造以“官道口-寺河山-二仙坡”為代表的“黃金蘋果帶”,帶動旅游、交通、包裝加工、食用菌等產業發展,進一步推動特色農業轉型升級[6]。
3 ? ?結語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深入,推動食品產業向綠色高效轉型是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內容。面對日益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形勢,相關企業要提高食品產業科技含量、深化區域產業特色、提高品牌附加值、擴大出口規模,以實現農業綠色發展。
[參考文獻]
[1]章海源.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吉林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9.
[2]馮銘言.息縣食品產業發展路徑及對策研究[D].鄭州:河南工業大學,2018.
[3]楊俊伍,喬召旗.夯實“綠色食品牌”的產業基礎[J].社會主義論壇,2018(10):33.
[4]康升云.江西有機食品產業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思考[J].鄱陽湖學刊,2020(6):39-40.
[5]和玉林.迪慶藏族自治州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業展望,2020(2):80-83.
[6]張俊飚,趙博唯.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綠色食品產業轉型升級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7(7):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