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月
摘 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引入體驗式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自主體驗來獲取新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學會合作,體驗式教學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未來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策略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有機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方面的學習內容,以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課程基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緊密聯系社會實踐,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絢麗多彩的社會生活,在認識、體驗與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對其核心素質的培養,更偏向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提升,從內向外提高學生法律意識和道德素質。將體驗式教學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符合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和要求,文章就此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一、 體驗式教學的內涵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的教育教學體驗理論指出,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于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他認為學習活動是注重生活經驗的,強調教學應重視學習者的個人經驗。基于這一理論產生的體驗式教學法,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引入、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景和機會,再現、還原教學內容,激勵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體驗式教學是以學生體驗為核心,是一種生命活動,尊重生命的獨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關注生命的整體性。
二、 實施體驗式教學的必要性
(一)符合時代發展變化的要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當今社會是知識爆炸和知識迅速更新的時代。教育不再是一次性的,學生在校所學的很多知識在未來迅速發展的社會中將被淘汰,而未來社會生活需要的很多知識又無法在今天獲得。因此,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是每一個學生茁壯成長的支柱。在課堂教學中,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與技能,通過學生親身體驗、摸索、分析、總結來獲取知識,勝過老師傳授知識本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運用體驗式教學正是適應了這個時代發展變化的要求。
(二)符合新課程改革標準的要求。
如果把鏡頭轉向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在課堂上能做到認真聽講,勤于記筆記,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的學生不多。且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知識點繁雜、內容較多,無形中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如果仍延續黑板加粉筆的方法,搞“一言堂”,就算內容再豐富,也難于引起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
在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浪潮的推動下,新的教學方式層出不窮。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都會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但是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理念,以及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仍然是老師的“一言堂”,缺少師生之間互動的環節。且老師的知識結構單一、學習能力不足,話題枯燥乏味,不能引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以致課堂氛圍沉悶。而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式,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利用體驗式的教學方法可以充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互動性,彌補傳統教學的短板。體驗式教學將是未來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符合新課程改革標準的要求。
三、 運用體驗式教學的策略
(一)設置教學情境,激勵體驗
教師應努力創設具有啟發性的情景體驗,根據所教學生的思維能力、認知水平、生活經驗等,融合本地區有效的教育資源、豐富的自然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去喚醒學生心底下對知識的渴望,增強學生的信任,讓學生主動地投入教學情境中,激勵學生積極地參與“體驗”,在體驗中獲取知識,并促進中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
例如,在學習《以禮待人》這節課,在落腳點踐行“禮”的環節,筆者設計了“爭做文明禮儀小能手”情境表演比賽環節,給四個小組分配了任務:第一組:進老師辦公室交作業;第二組:請同學幫忙講解一道不會做的數學題;第三組:不小心踩了同學的腳;第四組:看到有同學亂丟垃圾。要求:每組同學根據分配到的情景內容,簡單擬定劇本,選派兩三名同學上臺表演,將最能體現以禮待人的表現呈現出來,并根據自己組的情境設計一句文明公約;表演完小組齊聲喊出文明公約,最后其他組同學給予評價,
評出良好表現者和表演小組。同學間、小組間瞬間來了斗志,討論、擬劇本、選演員、定公約,課堂氣氛十分高漲。通過學生的表演以及小組的評價,包括學生表演中的不文明行為的點評,讓學生對“文明有禮”和“如何做一個文明有禮的人”有更深層次的認識與理解,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在情景教學活動中,教師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根據實際的教學需要、教學設備,以及學生平時所表現出來的興趣點,來確定“體驗”的情景。在情景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會有思維的碰撞,相互引導啟發,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進而提高課堂實效。可以說,這樣的課堂是生成性的、建構性的,對學生來說倍感親切,學生從中親身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學情境中來。
(二)促進小組合作,加深體驗
在以往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習者的學習方式主要是靜止、單向的學習方式,學習者之間缺乏主動溝通和交流。新課程改革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或團隊作為基本組織形式,通過互助協作的方式,共同討論、調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上,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相互鼓勵、承擔責任、平等參與,在合作和分享中擴展自己的道德經驗,實現道德水平的提高。
比如,在《網絡改變世界》教學中,教師可課前設計幾個問題:1. 列舉出網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2. 網絡在經濟、民主政治、文化、科技方面應用的典型例子;3. 為什么說網絡是把雙刃劍?4. 網絡的弊在哪里?5. 如何合理地利用網絡?然后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讓他們分組合作收集資料,并形成書面材料,以小組結論的形式在課堂上呈現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小組合作的成果,同時允許其他小組的同學進行補充和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