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珊珊
摘 要:藝術來源于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物品都有著極大的開發潛能,為了進一步落實環保理念,小學美術手工課堂也可以將一些廢舊材料進行再次利用,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夠構建一個低碳環保的課堂,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用意識。文章分析了廢舊材料在小學美術手工教學中應用的重要作用,然后就如何有效利用廢舊材料提出了幾點教學策略,希望能夠為相關教師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小學美術;手工教學;廢舊材料;創意應用
一、 引言
小學美術課程不僅僅是教授美術知識的課堂,還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環保意識的重要平臺。在此基礎上,在小學美術手工教學中大力推動“廢舊材料”有效利用,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夠實現資源的節約。因此,探討如何在小學美術手工教學中應用廢舊材料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 廢舊材料在小學美術手工教學中應用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智力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手越靈活,那么其大腦的反應速度也就會越靈敏,這也就是“心靈手巧”。在開展小學美術手工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若是要使用“廢舊材料”來讓學生進行手工制作,就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而刺激學生的大腦獲得進一步的發育,這對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都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因此,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合理地使用“廢舊材料”,通過讓學生動手來鍛煉學生的智力,達到實現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目標。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在小學美術手工教學當中,由于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美術素養都是不同的,那么他們對于美的認識也是具有一定差異性的。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當中使用“廢舊材料”,能夠培養學生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進行美術創作,不能夠給予學生過多的限制,讓學生去用自己的思想感受每一個物品的形狀、彩紙和空間變化,從而通過自己的想象繪制出屬于自己的手工作品,進而提升了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三)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
現代社會廢舊材料的種類非常多,數量也非常龐大,且對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通過對于廢舊材料的應用,小學生會逐漸產生觀察廢舊材料的意識,并會去思考廢舊材料如何利用。在這個過程中,小學生的環保意識、資源節約意識也會得到提升,會去了解廢舊材料隨便丟棄對于環境造成的危害,認識到廢舊材料再利用、節約資源對于環境保護、人類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 小學美術手工課廢舊材料的運用策略
(一)充分利用廢舊材料,點燃學生學習興趣
現階段,小學美術教師在開展手工教學的過程中,大多數會讓學生使用自己事前準備好的材料和工作來開展美術創作,如準備一些硬卡紙或者水彩筆等等,然后再讓學生按照已經準備好的圖案以及制作步驟來進行手工創作,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但是卻沒有照顧到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如果長時間經過這樣的學習可能就會形成不主動思考的習慣,久而久之就會對美術創作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因此,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教師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當今的環保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那么教師便可以將此應用到教學當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授湘教版三年級《紙盒城堡》一課時,教師可以事前自己收集或者讓學生收集一些廢舊的紙盒,然后在課堂之上讓學生自行進行創作,可以對紙盒進行加工和裝飾,如給紙盒進行涂色或者拼接改造,然后創作出一個自己喜歡的城堡。接下來,教師可以組織全班學生的城堡小評比,選出一個最美城堡獎。由此可見,教師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對美術創作有更大的興趣,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形成環境保護和廢物利用的意識。
(二)進行有效方法指導,讓學生體驗藝術美
為了能夠將廢舊材料變成有實用或者觀賞價值的物品,需要學生可以運用一些方法,而對于小學生來說,這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因而教師必須要開展合理的引導。因此,在小學美術手工課堂之上,教師必須要合理地使用廢舊材料,不能夠僅僅讓學生去動手制作,還需要開動腦筋融入創作過程當中,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體驗到廢物變成寶物的過程,并且還能夠感受手工制作品的美感。
例如,在講授湘教版一年級上冊的《小小食品店》一課時,教師在課堂的導入環節可以先進行提問,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同學們,我們平時經常會吃一些零食,那么你們說一說自己都喜歡什么零食呢?此時,學生會顯得十分興奮,并紛紛說道:我喜歡薯片,我喜歡可樂,我喜歡雪糕……接下來,教師便可以進行下一步引導,利用雪糕來開展教學:同學們,雪糕是我們夏天經常會吃的一種食物,但是在吃完雪糕之后,很多人都會隨意丟棄雪糕棍,但是雪糕棍是用木頭制成的,如果我們能夠使用一些方法將其制作成一些精美的手工藝品,就可以達到環境保護和變廢為寶的目的,請你們展開思考并進行動手創作,使用雪糕棍創作出屬于自己的手工藝品。由此可見,教師通過合理的方法引導,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讓學生體會到藝術之美。
(三)組織開展課堂活動,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在皮亞杰的認知理論當中告訴我們,處在小學階段的兒童能夠利用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但是,由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限制,在面對問題時更多地會以感性思維來理解。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組織一些主題活動,讓學生在親手操作的過程中將聽覺、視覺和觸覺等多個感官融入學習當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鍛煉學生感官綜合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這樣不僅能夠不斷內化所學知識,還能夠獲取更加豐富的活動經驗,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講授湘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課的《哆來咪》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一些廢舊物品來進行編鐘的制作,將廢舊的材料制作成有實際利用價值的物品。在制作的過程中,材料的使用和制作的方法都是不受到限制的,只需要按照學生的意愿來進行制作就可以。有的學生可能會先用廢舊的礦泉水瓶,通過準備若干個不同的礦泉水瓶,通過裁剪并放入不同的水量就可以制作完成一個編鐘;還有的學生會選擇使用易拉罐制作,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硬度,在制作的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困難,那么學生就需要想辦法克服,使用一些巧妙地方法來進行制作。由此可見,在制作的過程中,更加有利于學生形成對美的欣賞意識,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