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2月23日,郎朗在巴黎施坦威之家開展藝術直播課。課中,郎朗從自身的音樂啟蒙環境、練琴初期煩躁情緒的解決、挑戰人生逆境以及近10年來的音樂體會這4個方面來分享他的鋼琴職業生涯。由此,筆者對練琴必修的能力、科學的方法以及如何面對經典作品中的技術、風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認識。本文針對如何提高練琴效率、調節情緒以保持熱情等問題進行探究。
關鍵詞:郎朗;鋼琴;練琴方法;必修能力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1-0-02
1 練琴常見問題及改善方法
良好的琴技與音樂感覺絕非一朝一夕可成。為此,許多人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練習以期取得長足的進步。郎朗講述了其學琴生涯遇到的第一問題便是乏味,即機械化重復、喪失熱情。
在此,他介紹了自己的解決經驗:將日常生活的現象與音樂形象形成連接。每當練琴枯燥時,就把貓和老鼠、孫悟空、葫蘆娃等動畫紙剪貼在譜面上來模仿各個作曲家的風格形象。例如,莫扎特的奏鳴曲變化多端,借孫悟空的形象以描述72變;用擎天柱來樹立貝多芬崇高、嚴肅的形象;用阿童木代指巴赫酷酷的發套。這些角色的運用使音樂形象靈活生動,繼而有效減少了練琴的枯燥之感。
筆者認為這個方法非常實用,在漫長的學琴生涯中,階段性的枯燥與厭倦極為普遍。鋼琴啟蒙教育中涉及大量的基本功練習,起步皆為簡單的單音斷奏。重復性的手指觸鍵無法避免,尤其是初期,手臂、掌心、手腕等各個部位都需要協調。只有反復推敲、堅持耐心練習才能找到手指正確發力的點。此時,選取卡通動漫等各種貼近現實的形象可以更好地引導孩子記住作曲家的風格特征,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減少厭煩情緒。
彈琴不僅需要在良好的環境中進行,更要固定時間,有計劃、有重點地練習。安靜的氛圍有助于演奏者專注思考和聽辨,如在非常嘈雜的環境中進行,極易導致練習者走神。三分鐘熱度、眼高手低也是練琴時常見的重要問題之一。不規律的練琴方式,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易使彈奏狀態不穩定。練習枯燥的音程、琶音跑動時,許多人一味講求速度,繼而忽視指關節、掌心。常見的三、六度音階越練越不勻,致使大多數人喪失耐心和熱情。
練琴需要大量時間,難免出現煩躁期與逆反期。熱愛本身是最好的老師,但跳出邏輯、切換思維可幫助練習者調節不良的情緒。例如,保證一定時間的慢速練習后,換個指法、改變原有的節奏型或換個觸鍵方法來嘗試更多的演奏形式。由此增添樂趣,也能激發內心對練琴的熱情。
2 培養高效練琴的好習慣
郎朗提出練琴時的兩個注意點:一是專注度,二是耐心。
鋼琴演奏離不開眼、腦、手與腳的多方面配合。從眼睛對譜面的辨識到大腦的思考,最后反映在指尖和腳上,是一系列嚴謹的過程。如果專注力不夠,必然導致彈奏模糊混亂,因此集中精神格外重要。復雜的樂曲常常涉及多方面的處理,想要盡可能完美地展現作品,必須具備良好的心態。很多習琴者遇到難度較大的作品時,起初都雄心壯志、滿懷期待,但是在經歷多次練習的失敗后就一蹶不振。古典音樂多講究音樂的沉淀性,尋找恰當的風格、味道,需要漫長的時間去揣摩。練琴者要學會放松、自我鼓勵,去享受演奏的過程。
此外,需要培養三個能力,分別為視奏能力、讀譜能力與記憶力。讀譜作為鋼琴學習的第一步,對于正確演奏作品具有重要的意義[1]。不認真、不準確的讀譜極易導致錯誤且難以改正。正確的讀譜步驟應是先看清曲名,再了解作曲家,最后注意譜面的各種標記。看清曲名,明確曲目體裁,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曲式結構框架。而了解作曲家及其所處時代背景,可使演奏者快速知曉樂曲的情感表達,對于把握作曲家風格大有裨益。在正式彈奏時,需認真閱讀作品特定的譜號、調號和拍號,此“三號”明確了曲子的調式調性與節奏節拍。另外,指法、奏法、術語和符號等也需格外注意。
綜上,讀譜不能局限于譜面的音高、雙手相應的指法,更應關注復合的節奏、變化多端的力度、速度等。很多人在練習時,容易忽視譜面標注的指法,一味地隨心而彈,結果還未彈到樂句結尾就因指法不夠用而中斷,更有甚者為了整曲完滿強行繼續,“不擇手段”地折磨自己的手指。例如,巴赫的作品總是包含多個聲部,并且整曲標注的指法十分有限,幾乎都要求彈奏者經過多次試驗并歸納總結以達到最終的流暢自然。
鋼琴的學習過程往往要求十分嚴謹,不論是恰當的指法還是速度、力度的合理布局都需反復斟酌。因此,若想提高整體演奏水平,必須熟悉作品的結構框架及各種音樂表情術語。對于曲目中出現的標記,要及時查閱并結合演奏。以上準備工作會使作品的表現更上一層樓。
視奏能力作為重要的演奏技能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人琴技成長的速度。視奏,即通過很短的時間,簡單準備就立馬按照譜面的要求來進行流暢的演奏。它是鋼琴學習者提升自學能力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一項技能。視奏能力強的人,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快捷地獲取更多的技能和知識。而現實生活中,花三五年時間卻只會彈奏幾首考級曲目的人比比皆是。因為在學習初期,忽視了對視奏能力的培養。只要開始練琴,就低頭看手、找音,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手和琴上。每低頭一次,眼睛對譜子的辨識就會中斷,繼而無法快速、完整地讀譜。提升鋼琴視奏能力,可大大減少熟悉樂曲的時間,加快對曲子的瀏覽速度,將時間多用在提升演奏技能以及欣賞音樂方面的能力上,加快學習進度。在校學習的時間非常有限,同一時間內,視奏快的可以輕松拿下3、4首作品,而速度慢的只能處理好2首作品,這就拉開了差距。因此,視奏能力是每位鋼琴學習人士必備的技能。
為科學有效地提高視奏能力,需盡早培養超前讀譜的習慣。在下手彈奏時,至少提前看后一拍乃至一小節的音符。由此,保持彈奏的連續性,使旋律自然流動,避免彈奏中斷并有效減少失誤。養成超前看譜的習慣,需要習琴者自身積極主動、自我暗示。不僅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還要提升讀譜視奏的精確性。
彈琴是雙眼對譜子的辨識,通過大腦的思考,用手反映在鍵盤上。因此,讀完譜后,手與腦的配合格外重要。手指觸鍵的核心是對鍵盤的高度熟悉。在快速瀏覽譜面時,腦海中就要想象出相應的音響效果,迅速在鍵盤上找出并彈奏是對前期想象的聽覺檢驗。
視奏過程中,大腦會高速運轉,手也會提前準備下一階段的觸鍵。此時,彈奏的效果離不開敏銳的聽覺來檢驗。例如,很多琴童彈錯一個音后,后面的音全部出錯,并且對自己的錯誤毫無知覺。這就體現了聽覺的重要性,究其根本,并非沒聽,而是沒有認真聽。因此,在初期便要建立邊彈邊聽的意識[2]。可以采取對比音區、觸鍵來加強聽覺的感知,從而使看、想、彈、聽的能力得到同步發展與完善。在完成每日額定練習之外,若能堅持抽出半小時左右時間去大量視奏復調作品,一定能逐漸克服摸譜的壓力。
記憶力體現在每位琴者的各項日常演出、比賽中,這些活動無不要求背譜演奏。因為看譜時,演奏者會下意識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譜子上。經筆者多次實踐觀察后發現,看譜彈奏容易機械化。雖然看譜能夠進一步確保譜面上的節奏、音高準確無誤,卻會使作品整體的呈現僵硬,缺乏自然流動之感。而背譜時,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自身對作品的二度創作,曲子的表達會更生動形象。因此,面對記憶力的考驗,每位演奏者皆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旋律記憶或是對通過譜面的印象來背譜。
通過旋律記憶來背譜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每首樂曲都會有各自的聲部,而旋律聲部多為右手上聲部或左手的最低聲部。當然,也有多聲部同時進行或是需要加入中聲部來過渡連接的。此時,需要演奏者兼顧多聲部旋律。那么,先分聲部練習再逐一加上剩余旋律聲部,最后整體聽記其和聲音響效果便可以達到較好的背譜效果。
3 科學的練習方法及步驟
良好的練琴習慣和學習方法是學好鋼琴最重要的條件,是獲取成功的必經之路。關于如何練琴、如何系統練琴,在練琴初期應把手指技術、獨立觸鍵作為首要點。彈琴前先觀察手指是否扁塌,檢查手腕、手掌、肩膀、胳膊、手腕有無完全放松。彈奏時,保持心態平和,手腕放松、自然下垂,手指關節打開并在觸鍵后立穩。掌關節有無撐起決定是否有肌肉,因此至關重要。
事實上,手指、手腕以及大臂的運用都需要較長的時間的鍛煉,只有不斷嘗試后才會形成舒服、有效的彈奏模式。我們常見的練琴問題主要有手指立不起來、手腕過高以及大臂不放松。手指軟趴就無法訓練手指的指關節、肌肉,而手腕過高也會影響手指的流暢跑動,無法做到松弛、舒適。在此,必須強調的是慢練。慢練讓大腦得以思考,也給手各個部位更多的反應和調整時間。
課中,郎朗把鋼琴的白鍵比作陸地,黑鍵類似于穿著高跟鞋、踩著高蹺行走,有提起來的感覺。那么,手指在黑白琴鍵間的自然交替連接就需要演奏者更多地保持掌心的穩定。旋律是否清晰、音色是否干凈取決于各手指的獨立性。為此,可把練習音階各個大小調作為有效的訓練途徑。先慢練高抬指讓手指關節、手掌關節保持立起來,跑動時肩膀一直處于放松狀態,自然下垂。手腕手臂多以平移的狀態跟隨旋律打開,減小手腕上下晃動的幅度。事實上,還未正確掌握高抬指擊鍵便火急火燎加速跑動的學員并非少數。在初期階段,必須學會養成慢速練習的好習慣。
不論是練習音階、琶音、八度等基本功還是挑戰難度較大的音樂作品,都要視情況劃分慢速、中速及快速練習的時間。用60%的時間進行慢速練習,不僅確保了讀譜的精準性,也給了演奏者更多的時間思考、聽辨來調整樂句、樂段間指尖不同的控制力。用20%的時間進行中速練習,建立起完整框架后,讓音樂流動起來。最后進行快速練習來聽辨整體感覺,檢驗是否需調整。
訓練好手型后,連奏、斷奏的掌握是彈好鋼琴的第二要點[3]。慷慨激昂的作品往往需要演奏者使用斷奏的方法彈奏和弦,不僅突出音高的力度,也極大地渲染節奏、旋律所營造的氛圍。而在彈奏德彪西、肖邦的作品時,會涉及大量的連音。為了長樂句的保持,手指必須在下個音或者和弦出來之前才慢離鍵。這樣,處理后的作品氣息悠長且柔和。因此,連奏時手指要像壁虎、吸盤一樣貼在琴鍵上,慢慢跟隨韻律帶動手腕來轉動手指的方向,切勿直接或提前放掉手指而致使旋律中斷。
想要使音樂的表達盡善盡美,需要非常扎實的基本功。不論彈奏的是肖邦、李斯特還是貝多芬的作品,總會涉及大量的三度、八度、琶音、裝飾音等技巧,這些基本功誰也無法逃避。因此,在正式彈奏樂曲時,先以4個音為一組練習音階、琶音跑動,熱身后再加入練習曲、樂曲可提高練琴效率。
對于一首新的作品,具體應該如何訓練,如何理解不同作曲家的風格,郎朗以巴赫《平均律》第一條為例,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以下4組不同的演奏,分別為:毫無表情的僵硬、干巴版本,加入速度變化處理及踏板的版本,力度變化、展現作品層次感的版本以及最大化、豐富表情處理的版本。
此外,為進一步展現不同藝術家的風格,郎朗再次對比彈奏巴赫《平均律》的第一條,對巴赫、肖邦、德彪西、貝多芬、拉赫以及莫扎特等音樂家的風格進行了精彩詮釋。彈奏巴赫時,左手稍帶首連音;德彪西朦朧縹緲;肖邦夜曲的風格非常詩情畫意,注重韻律,有漂浮感;拉赫瑪尼諾夫飽滿的大句子樂感;貝多芬階梯性漸強。
筆者在其彈奏的各版本對比中,感知其特色,惟妙惟肖,也更進一步地認識到彈奏各個作曲家作品時應注意把握的方向。要想彈奏出恰如其分的風格,需從力度、速度、觸鍵方式、踏板使用等多方面入手,大膽嘗試并學會聽辨,最終選取最接近的版本來反復練習。
4 結語
彈好鋼琴不僅需要堅持不懈的良好心態,更需要系統、科學、有效的練習方法。在對曲譜進行分析、由慢到快反復分解練習的同時,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與聽賞能力。將基本功打磨扎實后,對不同作品風格的理解與掌握則需多進行對比嘗試。總之,不管是自身的日常練習還是給學生授課,都應重視對視奏能力、讀譜能力以及記憶力的訓練。鋼琴學習者應培養良好的練琴習慣,保持嚴謹的學習態度,懷揣耐心與信心循序漸進。
參考文獻:
[1] 李圓圓.論鋼琴練習的科學方法[J].歌海,2010(03):71-72.
[2] 石佳.鋼琴學習過程中關于練琴方法的探究[J].戲劇之家,2016(10):177.
[3] 劉淑倩.淺談鋼琴演奏技巧中的斷奏與連奏[J].北方音樂,2020(01):79-80.
作者簡介:林麗瑗(1995—),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鋼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