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英
一天中午,我午睡剛起來,值日生就來匯報:“郭老師,小欣、小涵和小揚三個人午睡時傳紙條,還講話。”這三個人無論在學習、品行還是處事能力方面,都是班里的領頭雁,怎么會在午睡時違反紀律?
我問:“誰先寫的紙條?”
小欣說:“是我先寫的。”
“單獨來我的辦公室吧!”
來到辦公室后,我問:“你為什么要寫紙條,寫的什么?”
小欣說:“我睡了一會兒后醒了,感覺睡不著,就向小揚傳了一張紙條。郭老師,其實我很喜歡小揚(此時她很坦然,沒有一點兒臉紅、害怕),就寫紙條說:我喜歡你,你喜歡我嗎?”
我忍不住笑了:“然后呢?”
小欣說:“小揚做了一個‘NO的手勢,并在紙條上連續寫了兩個‘NO。然后小涵把紙條搶過去了,在上面問小揚喜不喜歡另外一個人,小揚還是寫了NO。”
這件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十歲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開始有小秘密,開始崇拜自己喜歡的人,這很正常,但需要我們做好正面引導。正好周五有班會課,我決定利用課前談話時間,正確引導這群“半大點兒”的孩子什么是“喜歡”。
我拍了拍手,讓孩子們看向我,說:“老師今天收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匯報,我們班上有人向另一位同學傳紙條,說‘我喜歡你。我認為這并沒有什么錯,說明她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一開始,我不批評、不否定,是為了消除這幾個孩子的心理壓力。直接批評會讓學生無地自容,甚至會對“喜歡”這件事產生心理障礙。
我接著說:“收到紙條的人真幸福,因為只有優秀的人才會受到別人的青睞。你看,小揚成績優異、樂于助人,又陽光帥氣,而且會管理班級,籃球也打得好,郭老師也非常喜歡他。”此時,大多數學生一臉的崇拜,場面沒有一點兒尷尬。
“如果把喜歡的對象換成自己呢?郭老師是一名老師,我只要上好課,勤奮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與同事友善相處,校長、同事、家長自然都會喜歡我。同學們,你們喜歡郭老師嗎?但是,喜歡一個人用不著傳紙條,更不可以在午睡時間寫。”學生都笑了起來,紛紛表示贊同。
我又問:“大家想要別人喜歡你嗎?”
學生很期待:“想!”
“我相信,只要你做好三點,就會有更多的人喜歡你、崇拜你。一是優秀的品質,比如與人為善、團結互助、孝敬長輩;二是勤奮學習,做到認真聽講、積極動腦等;三是有干凈的外表,做到勤洗澡、講衛生、整理好個人物品。前幾天,學校投票評比“小童星”,你們知道為什么小諾與小洋的票數最高嗎?就是因為他們都能做到這三點,而且做得非常好,所以大家投票給他們,這就是喜歡的表現。”聽了我的話,學生很受鼓舞,紛紛表示一定要做好自己,讓大家都喜歡自己。
微班會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結束了。我想,這個關于“喜歡”的討論,一定會讓學生感覺非同一般。(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穴市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