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勇平
【摘要】 ? ?中職教育的日常教學與普通學生的未來規劃與就業更加貼合,是在學生理論學習潛力有限的情況下為學生開啟另一條未來生存的光明之路。從理論上來說中職教育與一般高等教育的高度是相同的,只是類別與側重點不同而已。但因為當今社會認可度以及中職院校生源等因素的影響,造成很多中職學生對于自己的日常學習報有相對消極的想法,這對于學生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勞動教育能夠幫助中職學生對勞動的看法更加準確,對自身的學習有辯證的看待角度,進而在之后的學習中能夠持有更加積極的態度。文中對中職學校勞動教育的相關概念進行了梳理, 并對當前中職院校勞動教育的現狀以及進一步完善教育的措施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 ?勞動教育 ? ?中職教育 ? ?勞動教育改善
引言
我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曾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談到,要將勞動精神融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中,幫助學生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意義,從勞動中獲得快樂,以此來提升學生對于勞動的認可,尊崇以及向往。學生要深刻懂得勞動最光榮的精神理念,在成長的過程中好好學習與勞動相關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培養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并在長大之后能夠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辛勤勞動,為勞動誠懇付出,并從中收獲創造性的價值。習總書記的這番關于勞動與教育的講話意在強調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并為互聯網+時代的勞動教育的發展方向指明了清晰的道路,也為中職教育中開展勞動教育的具體措施做出了最準確的指導。
一、勞動教育的內涵
中職教育中的勞動教育指的就是一切與勞動相關的教育,其主要包含的內容有對于勞動的正確認知,培養學生養成一些與勞動相關的習慣,讓學生具備一定進行勞動的技能,促成學生對勞動的情感,培養學生關于勞動的品質等。而從勞動的類別來看又可以分為生產技術型勞動,社會公益性勞動以及生活服務型勞動等。當然勞動教育從地位上來看與德智體美等其他教育是同等重要的。
雖然長久以來人們追求解放勞動力,故而對勞動的認知水準不夠高,很多學生對勞動的認知還停留在體力勞動以及勞動改造等相對傳統落后的觀念上,對于勞動教育沒有正確的認知。
近些年來我國無論是經濟還是科技,教育等方面都有了飛速的發展,尤其是因為互聯網的興盛,各種不用的思想在這里匯聚,碰撞,融合又不斷完善,人們開始對勞動有了不一樣的觀感與想法,而社會也在號召著所有人重視勞動,熱愛勞動。
二、當前中職學校勞動教育中的不足
坦白來說,在過去中職學校的教育一直是不受國家以及社會重視的,但隨著社會需求的改變,教育領域對于中職教育有了更加準確的認知,于是中職教育的改革成了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的重點工作。到如今,中職教育已經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階段性教學的存在,更承擔著為祖國的未來建設培養高素質勞動人才的責任,已經是我國教育領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職學校的教學質量對于我國當前勞動市場的穩定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也關系著國家中堅勞動力的質量[1]。雖然國家以及社會一直在催促中等職業學校開展關于學生勞動教育的系列活動,但從當前相關工作的落實情況來看,其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樂觀的現象。
2.1存在于學校層面的不足
多數中職院校之所以在勞動教育課程方面取得的成果不佳,主要是因為很多學校并沒有開設勞動教育這門課程,所謂的勞動教育就只是偶爾的一兩句宣傳或者一兩節主題講座而已。多數中職院校雖然以培養學生的技能為主要教學目標,但在真正教學的過程中仍然是以理論知識的講解為重點,對于學生的勞動意識與能力沒有提高重視。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多數中職院校在日常教學中教學樓以及校園中衛生的打掃都是交給專業的服務人員來進行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學生的勞動觀念會有不好的影響。
中職院校管理者們對于勞動教育不夠重視,那么相關的教育工作就無法有序開展,這是造成勞動教育質量差的最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中職院校中關于勞動教育的相關理論概念以及對其定位都比較模糊,也沒有建設足夠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在缺少制度與理論指導的情況下,中職院校勞動教育的開展自然不夠順利。
2.2存在于教師層面的不足
中職院校中部分教師對于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沒有充足的認知,對于勞動教育課程的開展存在一定的不理解,在教師本身都沒有正確勞動觀念的情況下,很難對學生的勞動習慣養成起到好的帶頭作用。除此之外,中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對于優秀勞動精神沒有采取足夠合理的措施進行傳播,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意識比較淺薄,故而很難幫助學生對勞動產生比較濃烈的情感,對于學生勞動品質的培養也比較欠缺。
2.3存在于學生層面的不足
不強,沒有考慮到公共環境利益與個人權利的關系,隨意地破壞環境,不尊重勞動成果。
學生是中職院校進行各種教育的主要對象,學生如果無法對院校中開展的各種關于勞動的教育措施進行積極配合,那么無論學校以及教師做出了怎樣的教育付出,一切都等于是白做工。
在當前中職院校的勞動教育中,學生自身關于勞動存在著很多的不足:①學生普遍沒有強烈的勞動意識,對于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甚至于在勞動上的思想認知存在較大偏差,覺得進行勞動是一件極為丟份的事,只有無能的群體才會去進行勞動,自己將來是要干大事的,沒必要進行勞動等[2]。②學生關于勞動的積極性極差。中職學生在自我管理上的能力還是比較差的,有些學生可能知道勞動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但因為自身存在較強的惰性,不愿意去參加勞動。③學生對于他人的勞動成果不夠珍惜。有些中職學生從小生活在相對富足的環境中,對于他人的心情以及辛勤勞動不夠體諒,僅憑自己的喜好去破壞他人甚至是公共勞動成果,沒有尊重勞動果實的意識。
三、中職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優勢
任何事情的發展與完成都不是一步就能到位的,勞動教育亦是如此。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在中職學校中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雖然顯而易見地存在各種問題,但只要對其日常教學活動進行更加詳盡的分析,找出勞動教育開展的規律并將其與中職教育的日常工作作對比,就可以發展在中職學校中開展勞動教育仍然是有一定的優勢的。
3.1在專業教育中融入勞動教育
專業教育指的是對市場以及學生就業進行考慮進而做出的關于學生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教育規劃,中職教育在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的過程中考慮更多的是學生的職業特性,故而其在學校中所受到的教育與未來從事的工作會有很大的聯系。在專業教育的過程中融入勞動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從學校教育到工作之間的過渡,促進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
3.2在職業精神教育中融入勞動教育
中職學校是培養職業人才的主要教育基地,全國大多數的職業人才都是由中職院校培養出來的,故而在中職院校的日常教學中,對于學生愛崗敬業,積極創新等職業精神的培養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在中職學生的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所具備的勞動品質與情感與職業精神存在較大的相似性,這為學生勞動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較大的優勢。
3.3中職學校的課程設置對于勞動教育有幫助
中職學校因為自身教學目標的緣故,在設置課程的過程中與一般的高中學校或者是高等院校是存在較大的不同的。中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主要由兩方面組成。一方面是一些專業課程。學生除了需要學習語數外等基礎的公共課程之外,還需要學習更多與自身所修習專業相關的課程,提升自身所儲存知識的豐富性以[3]。并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實踐促進其在自身能力上的提升。另一方面的課程則是一些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實訓課程,這些課程與學生的勞動教育會更加貼近,為相關勞動教育提供了一定環境上的便利。
四、在中職學校實施勞動教育策略
4.1明確勞動教育在中職院校的定位
在中職院校中進行勞動教育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首先一定要明確其在中職院校教育體系中的定位。即就是勞動教育的內涵是什么,勞動教育的工作開展能夠為學生帶來怎樣的幫助以及具體勞動教育課程需要在中職院校中怎樣開展。這些都是在進行相關教育之前必須解決的問題。中職院校需要根據自身教學體系特征以及學生培養的需求來制定足夠合理的勞動教育方案,確保相關工作可以順利實施并取得好的效果。
4.2要將勞動教育與實際中職教學結合起來
中職院校作為一種培養職業人才的院校,在進行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實踐教學,且實踐課程的課時在總的課程課時中必須占據到一半以上。這是為了幫助學生的綜合能力能夠得到更好的培養。再者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自身所學的理論知識進一步鞏固消化并真正化為己有,還能發現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并從實際的操作中啟迪自己的思維,進而擁有更加創新性的想法[4]。將勞動教育與中職教學中的實踐教學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對于勞動重要性以及勞動在職業生涯中的具體呈現的認知,學生通過自身體驗對于勞動就能夠有更正確的認知。
4.3培養學生勞動精神
中職院校在進行學生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對學生勞動精神的培養,將職業教育的工匠精神融入到學生的勞動精神培養中,通過在整個校園中的宣傳以及對學生未來職業中應該具備的職業精神的挖掘來促進學生勞動精神的增強。學生只有先一步完成精神層面的建設,對于勞動有了全年的認知以及更加正確的觀念,勞動才能融入到學生生活學習乃至于工作的點點滴滴之中。
五、結束語
基于互聯網+的中職學校勞動教育需要明確勞動教育課程在中職院校日常教學中的定位,以便于相關教學可以更好地開展。要將勞動教育與學生的實踐教學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對勞動意義的進一步領悟。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讓勞動真正融入到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中。
參 ?考 ?文 ?獻
[1]聰聰 馬, 靜 張. 中職學校的勞動教育以及工匠精神的傳承[J]. 現代教育論壇, 2019, 2(12).
[2]隋玉亮. 工匠精神視域下中職學生勞動教育策略研究[J]. 科教導刊, 2020, 000(002):180-181.
[3]李瑾, 楊菲. 基于互聯網+的中職院校立德樹人教育實踐分析[J]. 通訊世界, 2019, v.26;No.355(12):297-298.
[4]林偉. 對中職學生勞動素質教育的新思考[J]. 內江科技, 2015, v.36;No.253(1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