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錦靚
摘要:貧困問題是世界性的難題,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在花大力氣不斷地與之做斗爭。而中國出謀劃策的精準扶貧政策為世界性的貧困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尤其是闡明了教育扶貧才能斷窮根,治貧先治愚的正確思想為世界解決貧困問題提供了中國思路。
關鍵詞:習近平 教育扶貧
2020年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絕大多數人口已經實現了小康,但還有一些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還在貧困線下,因而全面的小康社會不能落下這些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是要把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盡快補上。否則就會貽誤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就是脫貧攻堅,脫貧是一項艱巨的工程,它的完成需要各個層面、各個部門的相互配合,總體局部各個擊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簡單地改變村容村貌對下一步發展有推動作用。一個地方必須要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最后還是要能自己養活自己。隨著扶貧政策的深入開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動力對一個地方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優質的勞動力資源從何而來,習近平總書記又給出了重要論斷,治貧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別是要注重山區和貧困地區下一代的成長,下一代要過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這樣一來,他們的發展就完全不同了,所以義務教育一定要搞好,讓孩子們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把貧困地區的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在第三十一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寫給國培計劃北師大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的回信中報道,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好的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黨和國家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讓貧困地區的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好的教育,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一、習近平教育扶貧思想的理論來源
(一)馬克思主義反貧困思想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思想是指引無產階級實現解放,擺脫貧困的武器。1842年馬克思發表了一系列文章,著重論述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階級長期貧困的問題隨后在1844年發表著作中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論述,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要想真正擺脫貧困不能依靠別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指德智體美勞全部發展。在家庭教育中我們通常很難得到這種全面發展,尤其是與我們生存息息相關的勞動技能、智力教育。在家庭中的家長的文化水平勞動技能水平低。這就需要社會集中提供一定的教育和培訓,提升勞動者素質使這些勞動力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只有能為社會提供相互匹配的勞動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
(二)恩格斯關于生產力的論斷
恩格斯提出為了能夠得到通曉整個社會生產系統的人,就必須讓年輕人不斷接受各種形式的生產勞動訓練。科技的創新對勞動者素質的需求越來越高,這個社會不再需要大量的初級勞動力而是需要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而把初級勞動力轉化為高級勞動力資源主要是要靠教育完成的。縱觀很多貧困家庭,家里的青壯年勞動力沒有技能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要讓這些貧困家庭的勞動力在市場競爭中能站得住腳就必須對他們進行技術上的再培訓,例如對他們進行職業再教育。如農產品深加工、傳統工藝品制造技藝等。使他們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教育具有促進經濟增長的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教育扶貧才能真正斷窮根還考慮到了一個因素便是教育具有促進經濟增長的功能。教育負擔著培養勞動力的任務是社會再生產的必要條件也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社會再生產主要依靠勞動力再生產,實現勞動力再生產的最基本因素是教育和訓練,教育與社會再生產的關系主要體現在通過教育培養訓練生產所需要的熟練勞動者和各級各類專業人才上,教育正是通過向生產部門輸送經過培訓的勞動力和專業人才促進經濟發展,實現經濟增長。通過教育扶貧使貧困人員成為專業的勞動力。在近年來的實踐中教育扶貧也取得了一些進展,幫助貧困家庭的大學生完成學業,使得貧困家庭再次有了希望。這些貧困家庭里走出的大學生由于經過了教育培訓與技能訓練他們能夠在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可以獲得相應的報酬,撐自己的生活,而且還可以反哺家庭,使整個家庭擺脫貧困。
(四)教育具有促進個體社會化的功能
教育促進個體職業身份的社會化。社會職業分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尤其是現代社會社會分工的發展與科技教育的發展密切相連科技革命導致社會生產變革要求教育也必須有所改變,教育負擔著促進人的職業社會化的使命,在當今時代,個體謀求某種社會職業通常要以所接受的相關的教育和訓練為前提的。越來越多的簡單的重復的工作被機器所取代大量的勞動被剩余下來。勞動力沒有經過訓練與培訓,不能完成更高要求的工作崗位,自然在競爭中被淘汰下來。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普及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巨大發展社會的各個領域都需要進行文化創新,而文化的創新需要掌握較高文化的人。只有對貧困人員進行再教育使他們滿足現代社會的基本需要才可能激發他們身上的創造力可能更多地為社會創造價值進而去幫助更多的人。
二、習近平教育扶貧思想的現實依據
貧困地區的現實狀況。從對貧困地區調查的數據來看相當一部分貧困地區屬于經濟發展較差未被開發的地但是這些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環境優美或是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但是這些價值都是潛在的未被開發和利用的價值。這些自然資源或民俗風情一旦得到妥善的開發和利用必然會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但當地的居民只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非常了解,但由于視野狹小不能將潛在的資源變成現實的資源。只有通過教育改變當地居民的思維模式,讓他們在面對家鄉獨特的自然資源或民俗風情時能有所思考,才能有能力去開發自己身邊的資源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徹底的擺脫貧困。
從業者的現實狀況。從廣大的從業者的角度來考慮,大部分的貧困人員都是農業戶口,他們祖祖輩輩靠著土地生存只有簡單的農業技術。對他們進行再次的培訓使他們不但會種地還能把這些農作物進行深度加工提高他們的價值從而提高自己的受益。想要脫貧致富先得要有脫貧致富的需要,也就是說要有內在的動力。而我們的貧困群眾這種內在的動力很弱或者是根本沒有求富的內在動力究其原因許多偏遠山區和貧困地區的民眾由于受教育水平不高導致他們沒有理想沒有目標沒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對未來沒有期許,所以他們甘于貧窮。所以在扶貧的一系列政策中教育扶貧起了重要的作用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三、習近平教育扶貧思想的深刻內涵
教育扶貧可以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黨的十九大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鄉村文明,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計劃,就是讓農民農村農業都得到較大發展,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其中最重要最要先解決的問題便是使農民實現現代化,而農民的現代化主要靠教育完成。首先在貧困地區建立足夠的民辦幼兒園,解決貧困地區的幼兒入園難的問題,不能讓貧困地區的幼兒落到起跑線上。再者加大對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地區的教育投資讓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能無后顧之憂的在學校里安心上學,做好控輟保學工作保證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得到基本的教育。還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讓知識和技術。成為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抓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貧困地區的青少年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他們樹立對未來的目標,對未來的人生有所規劃,改變他們得過且過聽天由命的習慣,這對地區的產業興旺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一個地區產業的興旺,不但得有自然資源,還得有人力資源。產業鏈建立起來主要要靠人來完成生產就需要高水平的勞動力。但高水平的勞動力從哪里來,高水平的勞動力只能靠教育來提供,尤其是在現在信息技術的今天,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以前老一輩的生產經驗早已不適應現代生產的發展。知識技術不斷更新,技術的更新與教育扶貧對城鎮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要想鄉村和諧發展,要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精神文明會反過來作用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思想保障,只有思想上有了保證,行動上才不會出錯,這就需要正確的思想。如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些正確的思想輸入到人民群眾的思想中,如果這些正確的思想不占據人的頭腦,一些不健康或消極的思想就會占據人的大腦,這樣會影響我們的物質文明建設,所以我們想要徹底的擺脫貧困主要靠教育來完成。
四、結語
重視教育的思想深植于中國的歷史中,如今中國的發展令世界矚目,但是如果要將巨大的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財富就必須重視教育的作用。只有教育才能讓貧困地區群眾徹底擺脫貧困,只有教育扶貧才能斷窮根。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河北阜陽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人民網.http:.//www.china.com.cn/
[2]在河北阜陽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C】《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中央文獻出版社17-18
[3]習近平.給國培計劃北師大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的回信【N】.人民日報,2015-9-10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茹宗志,李軍靠《教育學教程【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