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月 楊陽
摘要:自古以來,中非就往來甚密。非洲既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途徑地又是目的地,兩地人民都為中非和平發展、經濟進步做出巨大貢獻。如今中國走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上,而我們的“兄弟”非洲還有很多人在饑餓中度日。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非關系。中國主張的“一帶一路”倡議、中非合作論壇,極大改善了非洲經濟落后狀態。對于非洲,我們并不是西方所認為的“援助”而是力圖建立南南合作框架下的平等互利的合作關系。
關鍵詞:中非關系 一帶一路 中非合作論壇
一、新時代的中非關系
(一)“一帶一路”對非的貢獻
2017年5月,中國政府明確提出:“非洲是發展中國家集中的大陸,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關鍵伙伴,中非之間的友誼深厚而持久。在‘一帶一路光芒的照耀下,中非結成更密切的命運共同體,努力創造亞歐非攜手共贏的新局面。” 短短幾年的時間里,“一帶一路”一直在改變著非洲人民的生活面貌。
一國的經濟和社會想要平穩健全運轉,少不了基礎設施的支撐作用。早期,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的確成為西方援助的重點,但是接受援助往往會付出更大的代價。“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支持參與國加強公路、鐵路、能源、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中國當前在津巴布韋投資已達到15億美元,正在幫助津巴布韋開展萬吉火電站擴容、哈拉雷穆加貝國際機場改擴建、電信壹網三期和議會大廈等諸多項目建設,為提升津巴布韋能源供應能力、促進津巴布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除此之外,中國積極推進中非產業對接、戰略對接、和產能合作、挖掘合作潛力、培育經濟亮點。埃及蘇伊士合作區、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區等一批批中國投資的工業園區紛紛建成,為東道國的經濟轉型做出巨大貢獻。在貿易投資領域,中非共建的“一帶一路”無疑為貿易合作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打開了一條通暢之路。中國在人員培訓、市場準入等方面和非洲合作,連續九年都是非洲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為非洲提供廣闊市場,帶去了技術、經驗、裝備和融資服務,同時也大大激發了非洲企業的投資熱情,為非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幫助非洲改變過度依賴初級產品和出口能礦資源的現狀,大大提升了非洲在國際生產投資的地位。而非洲也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充足的勞動力優勢為中國發展注入新鮮血液。中非相互投資、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有著廣闊的前景。在民心層面,“一帶一路”倡議在為中非兩地人民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在無形之中拉近了兩地人民的心靈。國之交在民相親,民相親在心相通。民心相通一直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內容,是國與國之間邁向未來的力量源泉。中方團隊在非洲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以善良淳樸的個性、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擔當以及扎實的職業技能受到了當地人民的喜愛。柬埔寨第一條高速公路金港高速承建負責人馬軍田說:“我們給中柬員工提供一樣的吃住條件,發放的工資水平在當地相當有競爭力,而且準時發放不拖延。這對柬埔寨員工非常有吸引力。很多當地群眾聽說之后,都愿意長期跟著我們干,而且招呼親戚朋友一起加入。”
(二)中非合作論壇:國際發展合作全新平臺
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于千禧之年,是中非發展的里程碑,是中非關系的見證者。自成立之日起,中國和非洲國家多名部長以及企業界人士就中非發展模式及秉持的理念達成共識:加強團結、積極推進南南對話;促進合作,努力改善南北關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建立長期穩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關系,開啟了多領域合作的大門。
在綠色發展方面,中國就如何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如何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如何發展綠色金融、如何實現綠色發展與非洲各國進行廣泛交流,不僅分享“中國經驗”,而且大大加強了各國走綠色發展模式的意識。中國助力非洲實施100個清潔能源和野生動物保護項目就是最好的體現,極大地改善了非洲脆弱的生態,促進非洲的生態文明建設,非洲面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農業現代化方面,中國將自身的農業發展經驗、農業適用的技術轉讓給非洲,彌補了當地自然環境的局限,提高了糧食產量。中國政府還鼓勵中國企業在非洲因地制宜大規模地培育農作物、經濟作物,發展畜牧養殖,不僅增加了非洲人民的收入,還提高了資源利用率,獲得了非洲人民的稱贊。在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農業富民工程”,這是中國派遣30多個專家,在非洲100多個農村所搞的惠及非洲人民的一個工程,今已頗具成效。在工業化建設方面,中國積極推進彼此間產業對接和產能合作。在具體做法上,政府派去一大批人才,合作新建并升級了一批工業園區,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中國對非進行教育領域投資,在非洲建立職業技術培訓基地,名揚當地,培育了一批優秀青年,還鼓勵非洲年輕人來中國留學,學習知識積累經驗。非洲打上了中國經驗、中國技術、中國創造的烙印,兩地交流越來越親密。
二、中非發展是兄弟情深互利共贏的發展
(一)西方對中國援助非洲的批評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非洲聯盟會議上指出:中非產能互補性強,中國發展了,非洲就有機遇;非洲發展了,中國也會有收益;倘若中國和非洲都進步了,那么世界會變得愈加美妙。對此,西方媒體卻發出了非議。國際頂級期刊罔顧多年來中國對非洲提供的大量資助以及非洲的進步,竟然堂而皇之稱中國為“流氓援助國”,嚴重影響了非洲一些企業對中國的看法。對此,我們重申:中國對非援助絕不是以喪失其自主權和發言權為代價,中國是真心實意的促非洲發展、謀世界和平。“以烏干達為例,該國向中國借款發展電力、交通等基礎設施,以促進本國發展。在國際國幣基金組織評估中,烏外債僅占國民總收入的40%,風險較低,可見中國并未使其陷入債務危機。”
(二)“援助”不符合中國發展中國家的定位
“援助”一詞并不是在平等國家中使用的。中國對于“援助”一詞使用得非常謹慎,因為中國有很多受援助的歷史經驗。接受援助是有前提條件的,符合所謂的“有得必有失”。傳統西方國家進行援助,借機以低價榨取非洲豐富的石油、金屬等資源,還進行意識形態的灌輸。中國不進行意識形態的輸送,也從不干涉他國內政。“中國歷來用‘經濟與技術合作‘增強產能互補性來指代中國在非洲的援助活動,以強調中非‘相互扶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性質。”這既是為了擺脫中非“援助國—受援助國”的關系,也是向世界彰顯:雙方平等合作,中國并非慷慨借款人。中國自身面臨著貧困人口數量大、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生態文明程度不高等挑戰。對于非洲,我們談不上援助,只算得上發展中國家相互扶持,優勢互補,而且維護自身的發展始終是中國對外的目標。
三、對中非發展合作的建議
(一)對中非發展合作的政策建議
1.吸取國際經驗教訓,重新定義中國的對外援助
隨著中國逐步邁入中高等收入國家的發展階段,相應的對外援助應更多的體現國際責任,以此展現中國對于發展和援助關系的根本看法,改變一些外界聲音——質疑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事實。一方面,中國應該梳理與各大多邊和雙邊發展合作機構的關系;另一方面,應積極尋求新的發展口號,把握國際發展的話語權,在實踐的基礎上加強有關對外援助的研究規劃。
2.建立統一的發展合作管理機構
中非發展實質上是中國進出口銀行、中非發展基金等多個機構間的一種協調機制,因而欠缺有效的管理能力。當前分散懶散的管理嚴重制約中國對外發展合作的效率,造成資源的浪費,因此加強管理能力迫在眉睫。除此,中國還應該加強與對外發展合作相關的立法,使得雙邊合作更加規范化。
3.加強對開發金融和對外援助資金的監管
在中非發展的過程以及在非中企身上,存在著監管不力、資金浪費的情況。由于中國之前沒有統一的發展合作管理機構,難以對項目進行有限監督,資金使用及項目運轉狀況往往只能靠承包企業報送,這些企業因為國內會給他們提供高額資金補貼就不顧真實成本盲目低價進行市場競爭。這種用“海外項目”賺中國錢的惡習必須得以遏制,必須強制加強對資金的監管。
(二)在非中企如何處理媒體與公共的關系
在中非熱烈的交往中,不和諧的事件也時有發生,而且發生率有上升趨勢。2016年,在非工作20余年的一名中國企業主被坦桑尼亞檢方指控其將價值250萬美元的700多根象牙盜運至中東,一時間,“象牙女王”風波嚴重影響了中國形象。事實上,深入分析那些公關危機,有一些是中國企業在當地確實存在的問題,也有一些是一些當地媒體惡意中傷,因此處理好媒體和企業的關系十分重要。
1.在非中企應強化公共關系,積極融入當地媒體
良好的形象至關重要,如果可以,中企或許可以投資新聞媒體,塑造公平有利的報道氛圍。面對虛假報道,中企應積極接觸,解決困惑。
2.在非中企要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
在一些重大關切問題上,企業要有足夠的洞察力,預見到自己的經營行為對社會和自然環境可能會造成的影響,即有“想在前面,做在前面”提前謀劃的能力,這是體現并強化自己社會責任意識必備的技能。簡單來說,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大體包含三個層面:其一,守法合規經營,不與法律打擦邊球,必要時利用法律法規保護自己的利益。其二,善用本地員工,盡量使本地員工來源多樣化,這樣可以避免卷入種族歧視名聲的漩渦,從而遠離可能引發的國內政治斗爭,維護自身的安全。其三,積極利用公共關系,保持良好的公共形象,努力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近幾年,中非貿易不斷深入,中國企業對非投資過程中不要盲目追求利潤,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規避風險,維護好自身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高揚,民心相通—“一帶一路”建設的根基[N],學習時報,2019-04-26.
[2].劉懌莎,非洲國家從“一帶一路”受益匪淺[N],經濟日報,2019-12-25.
[3]程誠,“一帶一路”中非發展合作新模式:“造血金融”如何改變金融[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