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我從小就是一個特別乖的孩子,父母給我安排好一切,我也算爭氣,一直沒讓他們失望。長大以后,父母為我選好了丈夫,從此就又多了一個“安排”我生活的人。偶爾一個人安靜的時候,就會很疑惑:這30年的人生,真的是我的嗎?沈陽:徐杰
心理學家在《情感勒索》一書中寫道:“為什么有些人就是能在情感上輕易地控制我們,讓我們覺得挫敗感油然而生?”也許他們的本意并不想傷害我們,但是卻利用情感綁架了我們。
“以愛之名”帶來的傷痛
情感勒索的關鍵字是情感,因為有情感才能被勒索。正因為有情感的紐帶,使得最親近的人總能給我們造成最大的傷痛,卻美其名曰“以愛之名”。
情感勒索的本質其實是操縱與控制。現實生活中,除了少數低情商的父母,會以“粗暴強硬”的方式來掌控外,絕大多數的控制是以“愛”的形式出現的。甚至很多人察覺不到,自己是活在父母的控制中,而是單純的認為這是“為我好”;同樣,很多父母也察覺不到,自己在“操縱”子女的人生,而是認為這是“為你好”。多少孩子覺得父母焦慮,是因為“我讓她擔心”;父母憤怒,是“我惹她生氣”;父母沮喪,是因為“我讓她失望”了。而父母,也總是希望通過改變孩子,來改善自己的情緒。
愛與控制的區(qū)別是邊界
孩子受控制的程度有深有淺,大到“干涉婚姻”,小到穿什么衣服。但無論深淺,控制帶來的負面影響都是重大而深遠的。首先是會讓孩子否認“自我價值”,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是存在意義。其次,會讓孩子喪失責任感。一個連自己的人生都沒有主導過的人,又怎么能去承擔責任呢?
其實,是愛,還是控制,區(qū)別關鍵在于“邊界感”。一個人最起碼要守住自己的內心邊界。無論身處怎樣的關系之中,每個人首先是他們自己,其次才是別人的子女、父母、配偶。想要避免被他人過分的掌控,就要學會同他人保持一種界限感。任何一段關系,時間久了都會變得糾纏不清,這是人性使然。學會保持同他人的界限感,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底線,是對自我的一種保護。明確告訴別人,這是我自己需要考慮的事情。
成熟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避免自己的人生被控制,首先需要理解“自我定義”這個心理名詞。“自我定義”是你看待自己的方式。包括你的想法、感受、動機、價值觀、能力,喜歡或討厭。隨著生活的改變,你的自我意識也會不斷得到修正和調整。
心理學對成熟的定義強調個體人格上的獨立完整,不依附于他人。成熟的人有自我意識的存在,能夠覺察自我內心的活動,自己時刻都知道在做什么,明確知道“我是誰”,“我與其他人的關系”。但那些骨子里幼稚的人,則是未能將自我分化出來,得依賴他人存在。正因為對自我認知不夠完整,無法掌控自己,琢磨不清自己的優(yōu)勢與缺點,只能靠著他人的判斷生存,很容易被自我意識強者控制。所以要想掌握自己的人生,首先就要學著真正獨立、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