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琳
(天津市天勘建筑設計院,天津300191)
現階段,國內城鄉發展越來越不平衡,明顯拉大了城鄉差距。在廣大農村地區,發展模式十分粗放,相應的社會事業的發展也顯著滯后。在經濟轉型的新時期下,我國需要重視城鄉的一體化發展,并進一步強化和諧管理,以深化新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加快整個社會的發展腳步。
作為關鍵指導思想之一,可持續發展對提高城鄉一體化規劃設計的科學性意義重大,并直接影響著國內城鄉的進一步發展。通常而言,在可持續發展中強調長遠和未來。基于這種發展模式,除了能達到當代人要求外,還不會危害后代人需求的滿足。對全國城鄉進行一體化規劃中,為了秉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應從社會安定、和諧發展的角度出發,全面考量資源的循環利用,并大力保護生態環境,基于集約式發展,科學規劃城鎮發展的規模與進程[1]。
為了踐行城鄉經濟的整體發展目標,我國政府相關部門提出了從一體化發展角度規劃城鄉建設,靈活協調城鄉統一布局空間、發揮地域職能、強化綜合性部署建設效果。所以,在一體化規劃中,應徹底認清其中蘊含著的科學性。作為綜合性學科之一,城鄉規劃廣泛涵蓋各科學領域,如社會、自然、工程技術等專業學科。所以,相應的一體化規劃無疑會交叉多個學科,基于深入分析城鄉發展基本演變過程科學引導、準確預測城鄉未來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在一體化規劃中,需要秉持的科學原則便是在先進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導下,從本地經濟及當今社會現狀出發,注意先行規劃、統籌布局、規范推進步驟[2]。
為了扭轉現階段城鄉分割特征下的規劃管理系統,創建一體化規劃管理城鄉的系統,要求變革以往的規劃思維,大力整合既有規劃種類,進一步擴大以往規劃區地域范圍,并豐富各類規劃基本內容,以有機銜接各種規劃。同時,還要求縣級、鎮級的有關規劃管理者加強技術培訓教育,以發揮現代化技術的作用,嚴格審批、監管城鄉規劃系統,有效促進城鄉實現統籌發展,并一步一步形成一體化建設管理城鄉的新格局(見圖1)[3]。

圖1 一體化規劃管理城鄉的結構圖
現階段,國內城鄉一度脫離規劃管理,雖然頒布并實施了一些有關規劃法規,但是并未在統一規劃中科學地、統籌地管理城鄉。此外,在國內既有法律系統中,一度是國家擁有城鎮土地權。在開發、使用土地時,通常可根據規劃展開。但鄉村土地卻是廣大農村集體統一所有,規劃建設是強制性的,難以贏取農民的認同并接受,導致鄉村建設中,農民自行盲目規劃、占用建設土地現象較多,嚴重浪費了土地資源。所以,需要及時革新城鄉土地管理體制,統一經由政府獲取農村土地的直接使用權。在統一管理中,賦予政府機關、規劃管理部統籌監管的權利。在具體開發利用農村土地時,應與城鄉規劃相符,大力規范村落土地使用措施,以真正統一規劃、有效管理城鄉土地,進而加快城鄉可持續發展的腳步[4]。
從協調發展城市、小城鎮的目標出發,大力完善規劃城鄉的基本系統、革新城鄉編制,統籌考量規劃中的城鄉發展[5]。針對當前的規劃,及時彌補僅重視城市規劃建成區的固有習慣及弊端,并創新管理制度、創建統一建設城鄉的制度,并賦予各級城市政府管理權。通過統籌安排行政管理地域一體化規劃、管理廣大城鄉。基于城鄉專業的統籌規劃增強行政地域的人地關系,形成一個統籌的整體。通過城鄉資源及科學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與高效開發利用,規范農村土地利用狀況,高效集約地利用土地。順應城鄉統一協調發展的方針,統籌分布城鄉人口,形成一定的產業結構、用地布局,尤其應規劃、引導村鎮基建工程等。基于新農村建設,著重規劃中心村,以改善人居環境、科學整治用地,改造空心村,銜接城鄉交通、共享基礎設施。同時,還要及時緩解各地區矛盾,做好城鄉的專項統籌規劃,并將突出問題集約化處理。
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時期,城建規模越來越大,需要大量使用土地。但是,鄉村規劃監管的制度有待完善,占用耕地問題普遍存在。而現代城市規劃管理涉及的信息均與空間地理相關。無論是規劃建設、動態化管理城市和服務于社會,還是分析現狀、做出規劃決策,均需要依賴空間信息。GIS、RS 提供了現代化的技術,基于地圖、可視化空間分析,可輔助城鄉專業規劃管理得以便捷查詢、研習、決策、統計、實時監測等。所以,需要大量引進先進科技,比如,遙感、地理信息等技術,從而動態智能化地監測城鄉當前的規劃管理,大力遏制違規行為。
縱觀目前的情況可知,在廣大中小城市、城鎮中,規劃管理員難勝任規劃管理方面的工作,整體素質有待提高。所以,城鄉規劃管理部應大力培訓既有專業人員,幫助他們迅速掌握當前城鄉規劃的基本需要及關鍵性技術,以踐行管理政策要求,真正跟上城鄉規劃管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