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璇



摘? ?要:基于對陜西省9個村落“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的抽樣調查數據,重點研究農戶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信用服務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運用 Logistic 模型,選取農戶個人特征、家庭生產情況、個人融資情況、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體驗、農戶認知程度等 11個指標作為自變量,對影響農戶參與信用合作意愿的因素展開分析。結果為,反映農戶個人特征和認知程度的變量影響不顯著;反映農戶家庭生產情況的變量有正向作用;有關個人融資情況的變量影響符號不同;體現農民專業合作社體驗的變量中僅有滿意度為正向影響,且較顯著。研究結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服務的提供和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 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服務;Logistic 模型
中圖分類號:F312.4?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1-0014-03
一、數據來源和變量假設
數據來源于2020年8月份實地調研,調查采取問卷隨機抽樣的方法。從陜西省扶風縣段家鎮昝繁村、扶風縣段家鎮青龍村、楊凌區五泉鎮畢公村、楊凌區五泉鎮三合村、眉縣橫渠鎮河灘村、周至縣翠峰縣史務村、眉縣橫渠鎮土嶺村、周至縣廣濟鎮南留村、三原縣陵前鎮焦村歷經三天共收集到165份問卷。此外,還回收到6份關于五個合作社的融資情況問卷。根據研究問題的需求,剔除信息缺失或存在數據前后矛盾的問卷后,共獲得有效問卷151份,有效率達91.52%。對于內部信用服務的參與意愿的調查問卷主要分為4個部分:(1)被調查村基礎信息;(2)被調查農戶基本情況;(3)被調查農戶家庭借貸情況;(4)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和信用服務開展情況。而對于合作社融資情況的問卷調查則分為四個部分:一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基本情況;二是合作社組織管理情況;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需求及借貸情況;四是政府扶持。
二、農戶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服務的意愿分析
(一)變量賦值(見上頁表1)
(二)描述性統計(見表2)
從表2可知,戶主年齡極小值為1,極大值為5,均值為3.48,平均在45歲左右;戶主受教育程度均值為1.96,說明大部分戶主受教育程度在小學到初中之間;家庭經濟水平極小值為1,極大值為4,均值為2.22,說明大部分家庭經濟水平維持在一般水平;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滿意度均值為0.36,說明滿意程度還不夠高,有待改善;對未來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的前景或可行性看法極小值為0,極大值為1,均值為0.70,說明對未來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意愿較高的人占多數。
(三)模型建立
建立Logistic 回歸模型用于研究影響關系,采用因變量對未來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意愿如何進行分析,Y=1(參與意愿高),Y=0(參與意愿低)。回歸的目的是利用一定的數學表達式來描述一定概率分布的變量。
邏輯回歸的一般式為:
y=(1)
Z=β0+β1X1+β2X2+...βnXn(2)
對于自變量x,我們有對應的y進行輸出,只需要對模型中的參數進行估計即可,參數估計可以利用極大似然估計法。從統計角度來看,設P為對未來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的意愿的概率。即可得:
log it(p)=ln()(3)
設有k個因素x1,x2,...xk影響ln()的取值,則
ln()=β0+β1x1+...+βkxk(4)
其中,β0,β1,β2...βk為模型參數。(k=11)
p=(5)
通過spss軟件來進行操作,可知模型自變量X4、X7、X8、X10的顯著性均小于0.05,即拒絕原假設,認為模型系數顯著,即流轉土地面積、過去三年內借貸經歷、未來3年內貸款需求、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滿意度均對未來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的意愿有顯著影響。
因此,建立模型:
ln()=1.425+0.201*x4-0.868*x7+0.937*x8+1.927*x(6)
(四)模型結果分析
1. 農戶個人特征影響因素。反映農戶個人因素的 X1 農戶年齡、X2戶主受教育均不顯著,說明這些變量對農戶意愿沒有顯著影響,與假設基本一致。
2.農戶的農業生產情況因素。在反映農戶家庭生產經營情況的X3家庭農業經營規模、X4流轉土地面積、X5農業生產占據總收入的比重以及X6家庭經濟水平中,X4流轉土地面積達到 5% 的影響,該因素的影響為正向;而假設 2 中流轉土地影響不確定,正向的原因可能如同假設,被調查農戶租入土地數較多,租出土地數較少。當前中國土地流轉的趨勢是日漸活躍的,這得益于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促進作用以及土地市場的完善。還有一種可能是,即使租出土地獲得了較為穩定的收入,但相比于放在銀行,農戶更希望通過這樣一種內部信用儲蓄的形式儲存財富,一方面為了更高的利息收入,一方面體現出傳統的對于本村落村民的情感依附和認同。而X3家庭農業經營規模、X5農業生產占據總收入的比重以及X6家庭經濟水平對于農戶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服務的意愿基本沒有影響,結合變量X3、X5、X6的標準差分別為0.834,1.205,0.908,對于有1、2、3、4四個選項的變量而言,X3、X6方差較小,由此推測,可能是由于變量數據不具有代表性。缺乏針對農村金融信貸服務產品的創新、借貸意愿不強烈密切相關,形成了需求性和供給性的雙側借貸約束(王磊玲,楊睿,2020)。據此理論,即使是農業收入占比低的農戶,其借貸意愿低,與那些農業收入占比高、收入對農業依賴性低的農戶一樣,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服務的意愿不高。
三、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1.在反映農戶個人特征影響因素的指標中,年齡和受教育程度均負向影響農戶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服務的意愿。其一,年齡越大,參與意愿越弱。說明年齡越大的農民越傾向于回避風險,對于新鮮事物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服務的接受度較低,但總的來說負向影響較小。給該研究帶來啟示是,對于新型的信用服務,青年及中年農戶會成為該創新服務的主要市場目標人群。其二,受教育程度越低,參與意愿越強。說明對于普遍是中小學文化的農民群體,信用服務可行度較高。
2.在反映農戶個人融資情況的指標中,過去3年內是否有過借貸經歷和未來3年內有無貸款需求均正向影響著農戶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服務的意愿。結合上一部分的分析和調研情況,一方面農戶對這種內部信用的機制沒有深入了解,另一方面金融監管部門的宣傳、講座等數量較少,而且沒有深入到廣大農村,導致農民的金融觀念滯后于當代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
(二)政策啟示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利于新型信用服務開展的重要載體,但需要進一步規范。新型信用服務的發展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身以及兩者的融合是正相關關系。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直接正向影響新型信用服務。結合農戶調查情況,農民專業合作社需要同時兼顧效率與效果方面的提升。一是要提高組織帶動能力,強化和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內部管理機制,強調民主化與透明化,處理好成員之間的產權和利益;二是要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盡可能發展產業帶動經濟的模式,與當地的龍頭企業建立穩固的生產供銷合作關系。
參考文獻:
[1]? ?曹斌.清理空殼農民專業合作社中面臨的“四難”問題和對策建議[J].農村金融研究,2020,(8):18-23.
[2]? ?黃邁,譚智心,汪小亞.當前中國農民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的典型模式、問題與建議[J].西部論壇,2019,29(3):70-79.
[3]? ?何勝男,姚鑫雨,湛艷.供給側視角下六安農民合作社融資難問題研究[J].農家參謀,2018,(15):31,39.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