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愛強
摘? ?要:有效的鄉村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鄉村治理需要新鄉賢文化,因為新鄉賢文化是鄉村治理的品質追求,新鄉賢文化凝聚鄉村治理的人才力量,新鄉賢文化促進鄉風文明。培育新鄉賢文化,要堅持以強化黨建引領為前提,夯實培育新鄉賢文化的社會基礎,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引領功能,積極營造培育新鄉賢文化的輿論環境,壯大和強化新鄉賢隊伍。
關鍵詞:鄉村治理;新鄉賢文化;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1-0020-03
鄉村治,天下安。有效的鄉村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隨著時代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量鄉村精英涌向城市,導致農村出現較為嚴重的“空心化”現象,對傳統文化傳承以及鄉村治理也帶來較大的沖擊。自鄉村振興戰略這一重大決策部署實施以來,以中國傳統文化“尚賢”“重能”為根基的鄉賢文化,由于蘊涵著德治、善治的力量,成為傳統中國農業社會鄉村自治的一種普遍現象。傳承“鄉賢文化”,培育“新鄉賢文化”,越來越成為社會的普遍共識。繼承發揚傳統鄉賢謀利桑梓、教化鄉里的故鄉情懷,留住鄉村的“靈魂”。培育新鄉賢文化,把新鄉賢的力量凝聚起來,成為鄉村振興重要的內在驅動力,對于加快鄉村治理現代化,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根農村,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鄉村治理需要新鄉賢文化
鄉村治理的成效是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農村優秀人才在發展變革的關鍵時期大量流入城市,鄉村漸趨喪失原有活力,其內生基礎不斷弱化,鄉村公共事務管理所需要的治理和智力支持嚴重不足。對傳統鄉賢精神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新鄉賢文化,不僅汲取和弘揚了傳統鄉賢文化中的價值精華,又淬煉和體現了現代鄉賢的優秀品格,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社會相契合、現代與傳統上相對接的文化,具有獨特的基層管理作用和人文道德價值,是實現和確保現代社會治理在鄉村基層有效落實的時代選擇。
(一)新鄉賢文化是鄉村治理的品質追求
鄉村能否振興,治理能否有效,關鍵在于基層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效的鄉村治理能夠倡導和維護社會公序良俗,實現農民發自內心的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建設美麗鄉村。作為一種“軟約束”和“軟治理”,新鄉賢既具備一定的文化能力基礎,同時又是能發揮道德引領的柔性力量。當前,人們對于鄉村治理現狀的焦慮、對新鄉賢文化的向往,其實反映的是人們對改變農村空心化、精神空虛化現狀的渴望,他們更希望能夠與越來越多的在德才方面、公益事業方面被普遍認同和接納的有聲望的人生活在一起,讓農村經濟發展得更快、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充實。作為鄉村治理的品質追求,在促進鄉村自治共治、夯實鄉村德治根基中,新鄉賢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植根于鄉土的鄉賢文化更貼近普通群眾,不僅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人本性,而且也具有親善性和現實性。新鄉賢以其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崇高的使命感,在言行上模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對鄉村的經濟振興、農民文化生活的豐富產生正面的引領作用。高質量的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僅能推動鄉村經濟的穩步發展,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道德風尚,防范鄉村社會風險,在鄉村社會矛盾化解、維護社會穩定中起著“安全閥”的作用。
(二)新鄉賢文化凝聚鄉村治理的人才力量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實現基層治理,鄉村“領頭雁”是關鍵一環。鄉賢乃鄉中賢良之士,是對鄉間作風正派、品行端正、德高望重、被鄉人所推崇尊重等精英群體的概括性描述。賢能之人在參與鄉村社會建設、公共事務管理、鄰里糾紛調解、風俗文明引導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治國理政必不可少,是鄉村社會穩定的基石。長期以來,城鄉二元體制伴隨著城市化的迅猛發展,農業農村人才及勞動力流失嚴重,農村日益 “空心化”,鄉村發展滯后。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實現,關鍵在人才,需要相應的人才提供新動能。但是,鄉村社會面臨著精英持續流失、鄉賢難以回歸的問題。可以說,鄉村振興面臨的最大障礙不是資金,而是人才瓶頸制約。
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新鄉賢群體的融入、參與到基層管理活動中。那些心系故土、有著較強影響力并為鄉村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的各階層人士,諸如帶領鄉親發家致富的能手、積極投身家鄉公益事業的農民企業家、道德模范、鄉村醫生、鄉村教師、經濟能人、持續為鄉村建設貢獻力量的農業科研人員等新鄉賢,補位鄉村治理,助推鄉村發展,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大限度地發揮新鄉賢文化的作用,關鍵在于讓那些品德高尚、能夠服眾的鄉村賢人直接參加到鄉村建設中來,發揮新鄉賢文化在激發鄉土情感、維系集體認同感等方面的作用。他們有著服務家鄉建設的良好心愿,道德品行高,為民服務意識更強,并為鄉村建設發展積極貢獻力量。依靠他們在當地的口碑和影響,積極調處化解村組各類家庭矛盾、鄰里糾紛,成為社會穩定的維護者和鄉村文化的弘揚者。
(三)新鄉賢文化促進鄉風文明
鄉賢強調的不僅僅是根植于鄉土,更多的則是鄉賢的品德、能力和聲望。隨著時代變遷,新鄉賢不僅是當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鄉土守護者和弘揚者,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者和踐行者,是鄉村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新鄉賢文化是倡導文明鄉風的精神力量,傳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標。新鄉賢群體的嘉言善行影響著各地鄉民的行為,成為他們的規范者和約束者,促進村民行為更為規范。他們大多膽識、能力突出,懷有濃重的鄉土情結,他們身上投射出的道德文化力量,在鄉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情感認同。新鄉賢文化的核心是一種凝聚力,它所蘊含的文化道德力量,成為 提升鄉村德治的重要內生推動力。它突出表現為榜樣教育和示范引領,影響著村民的道德情感認同,在凈化鄉村道德環境、引領鄉村道德風尚、涵養文明鄉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新鄉賢德高望重,是農村秩序的守護者、維護者,其道德品行是一種無形的文明和道德的感染力量,成為廣大村民規范和調節自身行為的價值尺度。在新鄉賢的道德引領和教化下,鄉民的日常行為向文明靠攏,得以規范化,推動著鄉村文明不斷向前發展。如鄉賢式村黨委書記,他們是鄉風文明的倡導者、美麗鄉村的創建者、正能量的傳播者、群眾矛盾的調解者。
二、新鄉賢文化培育的主要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社會盡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傳統鄉村社會所特有的以血緣為紐帶維系的家族和鄰里關系依舊廣泛存在,仍然需要鄉賢參與鄉村的建設和治理,從而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新鄉賢文化,助推新鄉賢文化與鄉村治理的深度融合。
(一)堅持以強化黨建引領為前提
黨建引領是培育新鄉賢文化、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的根本。將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貫穿在培育新鄉賢文化的過程之中,賦予新鄉賢文化新的內涵和時代特色,走出一條農村基層黨建與新鄉賢文化建設同向同行、共同發力鄉村治理的新路。一方面,堅持黨建引領原則,通過高質量黨建促進文化振興,將黨的領導貫穿于新鄉賢文化建設的全過程,確保新鄉賢文化建設在基層黨組織的指導下創新發展、深入推進;另一方面,堅持以群眾為主體、以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為導向,通過打造富有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新鄉賢文化品牌,凝聚鄉村發展動力,匯聚鄉村治理合力,使新鄉賢文化服從和服務于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鄉村治理的品質追求。同時,注重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點促面,引領、帶動其他力量積極主動地參與、自覺自愿地融入到鄉村治理中。要常態化實施“亮身份、見行動”活動,引導鄉村黨員在鄉村經濟振興、服務基層群眾、執行重大任務、化解發展難題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注重將退休老黨員、流動黨員、非公組織黨員組織起來,使他們在宣講黨的政策、鄰里守望相助、村民矛盾化解中當先鋒、做表率。
(二)夯實培育新鄉賢文化的社會基礎
要成為新鄉賢,不僅要樹牢全心全意服務大眾的主觀意識,運用自己的學識、閱歷、智慧和技能使自己和周邊的人富裕起來,而且還要真正融入百姓之中。培育新鄉賢文化,需要地方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為新鄉賢成長創造條件、鋪平道路。新鄉賢文化應該堅持地方黨委與地方政府為主導,廣泛吸納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包括功成名就的新生力量反哺農村,參與鄉村發展的一種新型文化。縣區鄉鎮應當設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創造條件讓那些遠離故土的新鄉賢們甘心情愿地反哺桑梓。基層組織要對立志于鄉村建設發展等外地人員的工作、生活盡可能提供便利條件,有關部門應出臺相應政策,在社會保障以及其他關系轉接方面盡可能提供便利,解決城市返鄉人員、致力于農業發展的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夠一心一意、心無旁騖地服務農民群眾。賦予新鄉賢中的優秀人才以一定的政治地位,使他們有機會參與鄉村治理,能夠為鄉村振興提出自己寶貴的意見和中肯的建議。建議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和激勵措施,鼓勵更多有能力、有擔當、有賢德、有情懷的退休干部、專家學者、工商界人士和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去,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動能,貢獻應有力量。
(三)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引領功能
鄉村振興呼喚大量新鄉賢出現。新鄉賢不僅要出身本土、熱愛本鄉,不僅要具備地域性,有濃厚的鄉情,對故土有責任感和歸屬感,而且必須是有才有德的賢能之人,是得到各方面公認的各行各業的佼佼者。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新鄉賢文化,積極引導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發揮新鄉賢文化在促進鄉村治理中的引領功能。許多成長于鄉土、奉獻于鄉里的農村優秀基層干部、致富能手、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鄉土精英,正是這個時代需要重塑的“新賢”。他們是當今鄉村里公認的民意代言人,享有一定的公共話語權。“新賢”們通過致富經營、服務村民、宣傳政策、化解矛盾,在鄉民鄰里間形成了巨大的威望、塑造了良好的口碑。他們的言行深深地影響著群眾,能夠得到群眾的認可、獲得群眾的認同,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從而形成了根植鄉土、貼近村民、影響廣泛的新鄉賢文化。
(四)積極營造培育新鄉賢文化的輿論環境
鄉賢文化具有鮮明的榜樣文化的特色。事實證明,典型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讓“新鄉賢”這個“虛”的頭銜真正具有現實的吸引力,社會輿論的引導非常重要。不僅要通過傳統媒體而且更要注重通過新興媒體積極廣泛地宣傳鄉賢們參與鄉村治理的優秀事跡,選樹鄉賢典型,使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蔚然成風。創新鄉村治理,培育新鄉賢文化,必須注重發現新鄉賢的典型事例,并授予他們一定的榮譽稱號和相應的物質待遇。通過這種鮮明的導向,引導和激勵全社會見賢思齊,喚起和提升廣大干部群眾對新鄉賢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首先,要創新宣傳和傳播的形式,堅持用通俗化、大眾化的語言、數字化的傳播手段,把新鄉賢文化宣傳教育融入鄉風文明和鄉村文化建設中,激活新鄉賢文化的內在活力,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力,形成推崇新鄉賢、學習新鄉賢、營造新鄉賢文化的良好環境和濃厚氛圍。其次,充分挖掘新鄉賢文化資源,如好家風家訓、好鄉風民俗等,廣泛開展“幸福家庭”、“文明標兵”、“身邊好人”等新鄉賢評選活動,積極宣傳新鄉賢的先進事跡,充分肯定新鄉賢在經濟社會建設中展現出來的突出貢獻,以營造崇德尚賢的社會共識和輿論環境。再次,吸納整合新鄉賢力量,因地制宜創建鄉賢參事議事平臺,提升規范化水平,拓展新鄉賢參與鄉村公共事務的決策、矛盾糾紛的處理和化解、民意訴求的表達和疏導、鄉風文明的涵育和創新等鄉村公共服務和基層社會治理的形式。
(五)壯大和建強新鄉賢隊伍
積極培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促進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的新鄉賢文化,要堅持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借助傳統的鄉賢文化形式,依托鄉賢理事會等平臺和載體,使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積極參與、融入鄉村治理實踐的過程中,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營造新鄉賢參與家鄉建設的氛圍,推進新鄉賢文化建設。大力宣傳和弘揚新時代公民道德規范,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從現實情況看,成長于鄉土、奉獻于鄉里,在鄉民鄰里間享有較高威望和口碑的農村優秀基層干部、共產黨員、農村科技工作者、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正日益成為“新鄉賢”的主體。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與時代發展相一致的鄉賢文化,發揮 “新鄉賢”群體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他們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涵育文明鄉風。同時,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壯大新鄉賢隊伍,通過他們的學識專長反哺桑梓,促進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俞秀玲.當代鄉村治理的新路徑選擇——新鄉賢文化的重塑[J].江淮論壇,2019,(6):22-27.
[2]? ?龐超,趙歡春.推動新鄉賢文化建設與鄉村治理有機融合[N].經濟日報,2020-12-09.
[3]? ?張雯婧.新鄉賢文化:鄉村治理的時代選擇[N].光明日報,2017-06-02.
[責任編輯? ?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