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在歐洲音樂史發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這一時期,聲樂、器樂體裁并重且同時得到發展,尤其是器樂作品進入了發展全盛時期,無論是鍵盤音樂的創作理論、演奏技術以及作品規模結構的龐大都得以體現,在這一時期也確立和誕生了許多的器樂曲體裁形式,如奏鳴曲就誕生于這一時期。因而,產生了一批音樂巨匠和大量的奏鳴曲作品,其作品具有宏大規模、復雜結構能深刻和全面的反映作曲家的思想,尤其是鋼琴音樂、小提琴音樂成為其后音樂作品音樂文獻中最寶貴的部分之一。
關鍵詞:巴洛克;器樂體裁;奏鳴曲
一、奏鳴曲起源
“sonata”源于意大利語,原意為“發出聲響”,與泛指“用人聲演唱的作品”的“cantata" 相對應。13-15世紀該詞開始作為音樂名詞,用于指歌舞中器樂段落或一些即興的世俗小曲,在13世紀的文獻中出現奏鳴曲的同源詞,15世紀奏鳴曲被偶爾用來說明各式各樣的純器樂曲。到了17世紀奏鳴曲一詞開始頻繁地使用于樂譜封面, 早在它成為巴洛克時期一種重要的器樂體裁之前,“奏鳴曲”一詞已經存在好幾個世紀的歷史了。
在周冰穎2007年發表的《鋼琴奏鳴曲的起源與發展》一文中提到了,巴洛克時期奏鳴曲的確立還與另一種音樂形式——坎佐納有極大的淵源。 坎佐納(Canzone)是意大利語,是類似法國尚松的簡單器樂曲, 不過在當時,大部分尚松所常見的某些特點在許多器樂坎佐納中清晰可見。在這趨勢下,奏鳴曲代表著完全獨立的純器樂的發展方向存在著,坎佐納則代表著從最初的聲樂改編曲,逐漸向一個更加器樂化的階段發展。最終這兩個平行發展的不同類型的器樂形式融為一體,奏鳴曲術語也取代了坎佐納,才專指某種特定的器樂結構形式。
二、奏鳴曲在巴洛克早期的發展
任何一種形式的生存與發展,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同樣巴洛克時期奏鳴曲的發展就離不開坎佐納的影響。
上海音樂學院丁好的博士畢業論文《論古典奏鳴曲的形成》中提到奏鳴曲在巴羅克早期的發展:
16世紀末和17世紀上半葉的奏鳴曲與坎佐納都是在器樂創作越來越獨立于舞曲形式和聲樂曲原型這一趨勢下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坎佐納不僅逐步的擺脫了聲樂曲原型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它在體裁結構上變得更加集中,正是這一點對于奏鳴曲后來的發展無疑影響深遠。無論采用何種名稱,這兩種體裁在當時都體現出了一種更加實驗性的傾向。到17世紀中期,坎佐納實際上已經等同于奏鳴曲的同義詞了,不過,坎佐納畢竟是從聲樂的器樂衍生發展出現的,這個術語伴隨著奏鳴曲的發展逐漸失去了它的重要性并逐漸被邊緣化。
在這一時期,奏鳴曲這個詞開始被用來指多樂章的器樂作品。奏鳴曲可以按兩種交叉的標準來分類,一種是按功能分,可以分為兩類:第一種由教堂奏鳴曲組成——專門為教堂而作通常由一個緩慢而崇高的樂章開始,與這一場所的莊嚴和圣潔相適合;隨后是一些輕快活潑的賦格等等。第二種類型被成為室內奏鳴曲——專門在宮廷室內演奏的,這些實際上是由在相同的音階或調上創作的幾個適合跳舞的小作品所組成的組曲。這樣的奏鳴曲通常從前奏曲或小型的奏鳴曲開始,依次為其他的作品作準備。隨后是阿勒曼德、帕凡、庫朗特、加沃特、小步舞曲、及其他輕快的詠嘆調;所有這些都在相同的調或音階上并被連續演奏組成一組室內奏鳴曲。另一種是按織體來分,也可以分為兩類:獨奏奏鳴曲和三重奏鳴曲。一般來說,三重奏鳴曲是為兩個高音樂器和通奏低音樂器而作的;獨奏奏鳴曲則是為一個樂器,通常是小提琴和通奏低音樂器而作的。
三、奏鳴曲在巴洛克晚期的發展
奏鳴曲的重要發展主要概括為兩個時期,巴洛克時期和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前者則主要指的是巴羅克晚期,在這一時期產生了一位對奏鳴曲發展有著重要地位的意大利作曲家多米尼克·斯卡拉蒂,他一生中創作了555 首古鋼琴奏鳴曲, 音樂風格變化多端,大都是二段體,他更多的開始運用帶再現的二部曲式,也就是說,第一部分從主調開始,終止句結束在屬調上,在第二部分的結尾再現第一部分的終止句,并轉回到主調。兩個部分通常要各自反復,類似于維也納古典意義上的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在兩個主題的創作手法上, 第一主題多采用復調音樂的旋律, 而第二主題在音樂情緒上則有所變化, 從而使兩個主題形成對比。雖然在這里還沒有出現獨立而完整的再現,但已有明顯的再現因素。特別是有些奏鳴曲的第二部分的開始處具有展開性,這就是使作品的結構更加接近古典奏鳴曲式。在調性上, 第一段結束在屬調上或關系大調, 第二段轉到其他遠關系上, 然后回到主調。因此, 在斯卡拉蒂的奏鳴曲中已經顯示出奏鳴曲式的雛形的痕跡, 這在鍵盤奏鳴曲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C.P.E .巴赫是繼斯卡拉蒂之后的又一在奏鳴曲的發展上有著貢獻的作曲家,他的奏鳴曲是具有三個樂章的奏鳴曲,并以 “ 快——慢——快”的速度進行排列, 并出現了帶有重復性質的段落, 這對古典奏鳴曲體裁的發展可以說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結語:
綜上所述,巴洛克時期由于社會背景的發展,中產階級社會階層的發展壯大,商業性歌劇院出現了,市民審美方式的增多,樂器制造的工藝提高,鍵盤樂器和弦樂器在結構上的改進,促使作曲家們創作出更有特性的器樂語言并發展出一些新的器樂體裁,另一方面小提琴在這個時期定性,取代了過去的古提琴,上升成為一種突出的獨奏樂器。進而催生了更多的藝術體裁的產生,以及更加詳細的區分各個體裁形式。
通過追溯早期奏鳴曲與同時期的其他器樂體裁融合與分離的過程,我們清楚的看到,奏鳴曲的確立發展在巴洛克時期得到了較大的突破,只要音樂功能和創作思維還在發生著變化,體裁的演變就仍會繼續下去,包括體裁、形式、內容、結構等,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已經從一個寬泛的概念逐漸獲得了較為明晰的體裁含義。在巴洛克晚期奏鳴曲的發展還預示著古典主義的萌芽,為古典主義奏鳴曲的鼎盛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 音樂出版社, 2001.
作者簡介:劉宜斌,1994--,男,漢,籍貫:河南省洛陽市,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云南藝術學院,研究方向:中西方音樂史,單位所在省市及郵編:云南省昆明市,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