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海門區常樂鎮原人大主席楊立娟,人們都喜歡喊她“楊大姐”,總愛說:“有問題,找大姐。”
“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初訪階段,是地方平安穩定和諧的重要一環,楊大姐的‘專家把脈與診治’,為黨委政府減壓不少。”常樂鎮黨委副書記陳鎰說,“自從有了‘楊大姐工作室’,我們再也沒有遇到過群眾上訪,集中精力謀發展。”
“楊大姐工作室”與常樂鎮人民政府僅一墻之隔。
以往,上訪人員時不時跑進鎮政府大院找書記、鎮長,時常發生聚集性群訪事件。面對群眾突出的矛盾糾紛和多元化的訴求,常樂鎮政府于2017 年建立了人民來訪接待中心,專門處理群眾來訪事宜。

楊立娟傳授調解經驗
退休前分管政法工作、退休后一直在基層一線處理村民矛盾糾紛的楊立娟主動請纓,志愿承擔調解工作。為便于她開展調解工作,鎮政府成立了“楊大姐工作室”,人民來訪接待中心工作人員如遇解決不了的矛盾糾紛,第一時間求助楊立娟。
“2019 年冬天,我和楊大姐去麒新村調解一起土地糾紛,特別冷,我凍得瑟瑟發抖,但楊大姐在寒風中順利解決了矛盾。回到鎮上時,已是下午1 點,食堂的飯菜早沒了。”人民來訪接待中心工作人員俞賽男說,“楊大姐調解矛盾糾紛時的責任心、公正與嚴謹,讓我格外敬佩。”
張謇故里小鎮開建之初,對于土地權屬、戶口遷進遷出等多種政策性問題,群眾疑問和矛盾較多。楊立娟帶著志愿者,印發宣傳冊,走上街頭一本本發放,利用“薪火大講堂”走進各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貼近百姓生活的法律知識,終于保證了小鎮建設的按序推進。

“楊大姐工作室”村居工作站授牌儀式
“矛盾調解是一門藝術,需要技巧,要讓群眾感受到你的誠意與善意,愿意相信你。”楊立娟說,不管來人反映什么問題,在他進門時道一句“你好”,冬天倒一杯熱水,夏天倒一杯涼開水,年紀大的把他當成自己的父母,年紀相仿的把他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年紀輕的把他當成自己的孩子。此外,什么時候該“面對面”,什么時候要“背對背”,也是技巧。
“2019 年11 月5 日,常勝村協調李志康兒女的贍養一事”“2019 年11 月6 日,協商培才村沈漢石、邱步珍征地進保一事”……楊立娟辦公桌上有8 本厚厚的大調解記錄本,里面密密麻麻記載了所調解的事情以及調解經過、結果。記錄本更像是民情日記,體現了她處理矛盾糾紛時的真情與公正。
文明村一對老夫妻,十多年來一直反映戴姓鄰居破壞其田里農作物的事,但因為沒有證據,相關部門未能進行處置。2019 年底,他們發現田里的油菜秧被人拔掉,2020年5 月初,半畝地的蠶豆苗也被人拔掉了,于是情緒激動地找到楊立娟。楊立娟聯合村委會、派出所,多次前往現場核實、進行大調解。“這個事情不能再拖了,這次一定要解決。拖得越久,越會激化矛盾,甚至還有可能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根據楊立娟提出的方案,派出所在全村開展調查,村委會與戴某講清利害,楊立娟也把雙方請到一起交心,雙方終于打開心結,十多年的鄰里糾紛得以化解。

“楊大姐工作室”調解現場
2019 年1 月初,陳大爺和4 個子女來到“楊大姐工作室”,請求調解老人的贍養糾紛。原來,陳大爺夫婦都已近90 歲高齡,育有兩個女兒和兩個兒子,現喪失勞動能力,需要子女們贍養。以前4 個子女都是3 月一輪照顧父母。1 月輪到小兒子家時,小兒子卻將父母拒之門外,甚至與兄弟姐妹發生沖突,還報了警。楊立娟和工作室調解員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后,進行了調解。她首先嚴肅地批評了小兒子的行為,同時也提出了疑問:為何不讓父母進門呢?原來,老父親之前有筆存款給了其他3 家各1 萬元,卻只給小兒子5000元,小兒子認為老父親做得不公平,因此內心不平衡,做出了這樣的舉動。同時他還提出輪到其他3 家的時候母親可以生活自理,現在輪到自己了,母親已臥病在床,生活無法自理,應該縮短輪流時間。
這時,坐在一旁的其他3 個子女提出了異議,雙方為此爭論不休。楊立娟及時制止了爭吵,做4 個子女的思想工作。從法律上講,老人自己的財產有自主支配權,他人無權干涉;從道德上來講,作為子女不應該只盯著父母的錢,現在最重要的是兄弟姐妹團結起來,一起想辦法怎樣服侍照顧好老人的生活起居,怎樣讓父母安度晚年。
4 個子女感觸很深,也感到很慚愧。隨后在楊立娟和幾位調解員的引導下,共同商量老人的贍養問題,最終達成一致意見。
對于每一個記錄在案的矛盾糾紛,楊立娟都會通過電話或者上門的形式回訪,確保調解見真效。
“猶如醫院里的‘專家號’一樣,到鎮里調解矛盾的,都直接點名要找楊大姐,她在群眾心中的威望越來越高,猶如‘定海神針’。”俞賽男說。
有了“楊大姐工作室”,常樂鎮不僅矛盾問題得到了及時化解,鄉村治理工作也得到了較好的推進。
“麒新村村民楊某之前因土地問題沒解決,與村里有點不愉快,后來在楊立娟的調解下,問題解決了。楊某對村里工作特別支持,在村環境整治中,主動配合進行旱廁改造。”陳鎰介紹說,“‘楊大姐工作室’在化解矛盾中實際上也潛移默化地宣傳了法律知識,在全鎮營造了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圍。”
雖然“楊大姐工作室”被村民一致叫好,但由于設置在鎮上,很多村民前來反映問題還有諸多不便。為推動鄉村治理持續向好,常樂鎮黨委決定將楊立娟的調解經驗下沉到各村居。2020 年9 月底,中南村、常勝村等12 個村居同步建立了“楊大姐工作室”村居工作站,村里有志于矛盾調解工作的退休黨員、在職村干部等被吸納到工作室。楊立娟不定期開設講堂進行經驗推廣,通過“傳幫帶”的方式,讓他們成為百姓身邊的調解員。
常勝村郁氏兄弟為母親的經濟田分配發生矛盾。大哥認為母親的經濟田在弟弟的賬上,要求兄弟倆平分,而弟弟認為自己賬上3個人的經濟田是他們夫婦及女兒的,不包含母親的經濟田。為此,大哥的妻子不僅敲壞弟弟家水池,還破壞弟弟家的農作物,兄弟倆吵得不可開交。
常勝村“楊大姐工作室”調解員楊洪蘭是楊立娟帶出來的徒弟。得知消息后,楊洪蘭一早趕去調解,她給兄弟倆算了一筆明細賬:1995 年劃田時,他們的母親沒有要經濟田,0.4 畝的口糧田當時兄弟就對半分了。理清關系后的兄弟兩家不再吵架,大哥的妻子也表示以后不再要婆婆的經濟田。
“楊大姐工作室”由成立之初的楊立娟一人,發展到如今包括退休黨員、在職村干部等在內的12 支隊伍、近50 人,通過跟老百姓“說句心里話”和“調解+志愿服務”“調解+心理咨詢”“調解+法律顧問”等模式,拉近與百姓的距離,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成為常樂鎮調解矛盾糾紛的主陣地、名品牌。
4 年時間,成功化解矛盾糾紛100 多起,調處成功率在98%以上,有效維護了常樂鎮的社會穩定。常樂鎮先后獲得“江蘇省文明鎮”“南通市平安法治鎮”等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