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卓 張立南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注重,當前博物館的管理與發展也開始走向了更加科學、更加有效的道路。近些年來,為了增強博物館文物展覽工作的現代化和科學性,讓大眾更加愉悅與方便地參觀,博物館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改革。這些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極大地滿足了民眾對于博物館文化的需求,但是也因此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文物展覽通俗化知識化結合不足,民眾與展品有極大距離感等。基于此,文章就革命類博物館陳列展覽中知識化和通俗化現狀、存在問題以及實際實施策略進行了分析和闡述,希望能為博物館事業科學發展做出自己的一些貢獻。
關鍵詞:陳列展覽;知識性與通俗性;博物館
革命類博物館是傳播革命歷史文化的重要場所與媒介,承擔著弘揚民族歷史文化與宣揚愛國主義的重要任務。近些年來,隨著革命類博物館逐步向民眾實行免費開放,各類問題也接踵而至。在當前博物館管理中,很多民眾對于文物展覽的方式存在著一定的異議,他們認為展品的展示不夠科學,無法讓普通民眾對于文物的價值或者蘊含的文化含義有深入的了解,而有的民眾則覺得展覽方式和展示方式過于死板和“高尚”,不夠通俗化,無法直觀地滿足自身對于其蘊含知識的追求和理解。究其原因,就是博物館展覽中還存在著文物設置不夠合理,講解手段單一,講解的內容不夠深入等問題。針對這種現狀,博物館工作者應該認真總結思考,在日常工作中盡可能避免這些問題,突破原有思維的桎梏,有效結合展品特點,實施通俗化和知識化的策略,在不斷提升展覽科學化的基礎上,給民眾帶來更好的觀展感受和體驗,滿足不同民眾對于博物館的文化需求,有效推動精神文明建設。
1 革命類博物館陳列展覽通俗化與知識化的融合現狀
1.1 展示方式
當前大多數革命類博物館都是專題性的紀念館,涉及中共黨史、建軍史、工運史等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政治性較強。每位參觀者參觀博物館展覽的需求不同,對于展覽品的了解程度不一。在實際的展覽中,由于大多數革命類博物館的展品都是按照歷史時間順序或者某一特殊事件進行展示。這種單一的設計和展示方式會讓一些參觀者失去主動思考和探究的興趣,進而形成“走馬觀花”式的游覽,只是大概觀看一下,失去了對展覽品背后故事以及意義探究的興趣,成了一種被動性的“旅游”。針對這樣的問題,博物館應該加強文物的展覽模式設計,增強展示設計的多樣性,使通俗化與知識化并重,從而有效保證展覽的效果,滿足大眾的多樣化需求,真正使博物館展品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
1.2 講解模式
展覽講解是文物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于參觀者有著引導和啟迪的作用。無論是簡單的文字介紹,還是視頻播放,乃至多元智能互動等不同的形式,都是一種對于展品背后文化意義的再次分析和解讀,負有對觀眾進行文化熏陶與積極影響的責任。但是在很多的革命類博物館,展品的介紹、講解形式單一,且呆板無趣,紅色文物旁邊往往只有簡單的文字介紹,如名稱、時間,觀看者無法進一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更不用說能從中汲取知識、傳承革命精神了。面對這樣的問題,當代博物館人應該不斷分析和研究,利用不同方式來對不同的文物進行展覽設計和分析,做到因人施講,因人施教,真正做到“讓文物活起來”,從而滿足觀眾的知識需求和通俗化需求,推動當代博物館工作的有序開展。
2 革命類博物館展覽中知識化與通俗化融合的策略
當前各革命類博物館對紅色文物知識展開深度挖掘,除了要了解其文化及歷史含義以外,還要進一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利用各種豐富的故事來對公眾傳達蘊含的深意,幫助公眾深度了解該文物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革命類博物館通過挖掘紅色文物背后的故事,不僅能夠豐富文物的內涵,強化文物的引領意義,還能夠豐富文物的“色彩”,讓文物變得更加的多姿多彩。一旦一個文物維持固有的價值以及體現出明顯的影響意義,那么其就會具備一定的通俗化意義和知識化意義,進而使之脫離獨立的個體,成為能夠充分表達、反映歷史發展的特定文化載體。
2.1 人員專業化
要想讓革命類博物館展覽從單一轉為知識化、通俗化的合理融合,提升博物館人員綜合素質是首當其沖的內容。博物館由人員來維護和管理,乃至維持運營,展品布局與設計也是由專業人員按意識和經驗等來開展,因此,博物館展陳宣教人員的綜合素養直接影響著博物館綜合效能的提升。很多革命類博物館習慣在一些特定的日子,如五一、十一等具有紀念意義的節日里,舉辦特定主題展覽。原意是好的,但是由于其組織能力尚待提高、現場講解水平一般等問題,最終效果會大大降低,無法達到預期的水平和效果。要想改變這種現狀,除了要求工作人員進行不斷的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系統,有效提升專業素養以外,博物館還要能夠做到推陳出新、常展常新,利用豐富多彩的方式開展不同的活動,類似“新瓶裝新酒”,從內容到形式不斷創新發展。博物館還要對不同的展覽進行有針對性的策略指導,讓每個參與展覽的工作人員都能夠具備通俗化的講解能力,深度化的知識分析能力,不但能夠讓大眾聽懂,還能讓聽者有所啟發,有所思考,滿足觀展和聽講的需求。還有,革命類博物館還要扎實做好基本功,在舉辦展覽時,準備多套實施方案以備選,針對不同受眾人群適當地進行針對性講解,從而提升參觀者的體驗感。
2.2 展示多元化
隨著革命類博物館近些年來社會教育服務不斷發展與延伸,博物館主要的職能也從最初的基礎陳列展覽逐步轉向教育和啟發。在當前形勢下,博物館要想獲取更多的生存空間,有效發揮其社會教育職能,更好完成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就要進行多元方式的革新,利用這種革新來賦予紅色文化以及管理職能多重含義,有效推動其全面發展。如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圖1~圖3)在原有的文字介紹和人工講解的模式下,利用微信導覽、語音講解等方式來滿足有特定需求的人。在有效節省人力資源的基礎上,推動革命類博物館智慧館建設。博物館還可以結合當前的信息技術,利用網絡的方式來聯通各大圖書館的數據庫,利用智能語言溝通的方式為參觀者講解文物背后蘊含的故事或者知識,讓參觀者不僅對文物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更對于這個文物所代表的文化價值、文化意義有深入的了解,讓整個文物變得立體,變得更加“真實”,拉近參觀者和文物之間的距離。
3 展覽中通俗為主、知識為輔相融合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大多數公眾對于革命類博物館中革命文物的認識以及了解程度較低,基本處于基礎水平。文物對于大多數的觀眾來說,都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距離感。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革命類博物館要想讓民眾了解文物背后蘊含的文化或者歷史精神,就必須注重其通俗化,利用介紹銘牌或者視頻講解的方式來拉近公眾與文物的距離,使有不同需求的觀眾有效地獲得自身渴求的知識,讓文物發揮出引導和熏陶的作用。博物館還應該在設置展覽區域時,通過問卷調查、公眾號、網站等渠道,了解不同人群的實際需求,進而進行針對性的設計和擺放,讓他們都能夠體會以及了解到文物的價值,受到良好的啟迪和熏陶。在具體的紅色專題展覽中,要想進行以通俗為主、知識為輔的融合,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3.1 強化文物的通俗化介紹
從傳統意義上講,參觀革命類博物館,面對諸多文物所構建的一個具體的環境,大多數參觀者都會有一個思考的過程,都會產生新奇感和探究的欲望。因此,博物館在進行某一主題或者某一類作品設計時,一定要關注公眾在見到文物作品后的感受,可以通過“故事+形式+展品”等方式來拉近參觀者與文物的距離,讓他們在自身的感受中主動地進行深度的認知和研究,進而感受到文物背后的文化意義和革命精神,體會到文物的“說話”“歷史”的發言。例如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在設計“安源路礦工人革命斗爭史”展覽時,除了在設計展覽時注意通俗化以外,還組織開展了《紅色講堂》專題講座、“紅色文藝輕騎兵”宣講團會演等活動,讓參觀者不僅能夠通俗化地觀賞這些文物,了解文物的知識,還能知識化地了解文物背后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此外,對于特定的展品,博物館還可以利用各類技術手段,對組織與設計人員進行科學劃分,明確其特點,科學實施定制化展覽設置,讓大多數參與展覽者都能有所受益、有所發展。
3.2 提升內部的專業效果
革命類博物館通俗化與知識化融合的過程中,加強博物館展覽專業性,不斷變革展覽方式是極重要的環節。而要想達到這一目標,首先就要對展覽中展示的紅色歷史、特定人物有深入的了解和挖掘,還要對受眾人群的知識能力有一個明確的了解,根據其特點展開針對性設計,從而保證科學性和有效性。在實際的設計中,文物展陳方式還要力求多元化,在考慮藝術性和科學性的基礎上,適當加入一些通俗化或者知識化的特點,使其更加富有層次性、多元性。此外,展覽設計時還要注重體現實用性,根據參觀人員構成成分的不同,適當進行調整和延伸,以此來滿足不同參觀人群的需求,有效發揮文物的價值。展館還可以適當地改變當前大眾共同參觀的模式,針對不同的團體,設置不同的展覽內容和展覽方式,從而強化革命類博物館的各類功能,有效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如可以針對某一類人群或以某一主題,向特定團體開放,從而保證參觀效果,推動博物館工作的科學有序開展。
3.3 豐富應用的科技模式
科技的進步,革新了當代人的思想,還為當代各個領域的進步與繁榮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路和更多的可能。當代革命類博物館要想推陳出新,不斷創造更強的生命力,科學合理地促進我國民眾精神文明建設,那么就必須積極研究,科學學習,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豐富文物展覽設計水平和方式,科學提升其固有的效果。革命類博物館的主要功能就是宣傳革命歷史、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當然,這一功能也正是游覽者進行參觀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在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時,革命類博物館也需要通過運用聲、光、電等科技手段,增強展覽的觀賞性和觀眾的互動性,讓文物活起來,以此來激發游覽者的興趣。博物館要科學地構建一體化的智能服務平臺,積極使用數字技術或者VR技術等,通過圖片、視頻講解以及動手操作等多元化手段,使得參觀者破除對于文化歷史背景、文物使用方法等原本存在的壁壘,讓文物更加貼近參觀者,使參觀者對文物有著更加明確的認識。博物館還可使用掃二維碼聽文物介紹等技術,讓參觀者對于自己喜愛的文物、感興趣的文物知識進行深入了解,從而縮短知識獲取時間或者打破壁壘,有效完成知識的構建。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近些年來博物館通俗化與知識化融合更加豐富、更加立體,雖然出現了諸多問題,但是也有了一定的成效。在當前形勢下,革命類博物館要著力于弘揚革命歷史文化、宣傳革命先烈愛國主義精神,進一步加強對于通俗化與知識化融合問題的研究,從而在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有效推動當代博物館工作的科學化、現代化進程,真正地為我國現代精神文明建設以及人民群眾文化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帆.四川省博物館學會陳列展覽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陳列展覽策劃與實施”論壇綜述[N].中國文物報,2020-10-30(003).
[2]趙雷軍.地市級博物館陳列展覽中通俗化與知識化的融合初探[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9):116-117.
[3]王慧賢.博物館陳列展覽中通俗化與知識化的融合分析[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8):111-113.
[4]李聰.博物館陳列展覽中通俗化與知識化的融合[J].文物世界,2018(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