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霞,馬 宏,石 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糧油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糧食收獲質量調查是指對新收獲的糧食進行質量檢測、評價和報告的過程[1];品質測報是指對新收獲的優質或優良的糧食內在品質進行檢測、評價和報告的過程[2]。通過糧食收獲質量調查和品質測報,獲得了各地區全面系統的糧食質量信息和糧食質量安全信息,為服務“三農”,為糧食經營者、消費者,為各級政府的糧食宏觀調控提供了科學依據,對指導各地區糧食種植結構調整,促進優質專用糧食的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新疆地區在2019年度新收獲小麥質量調查工作中選擇了具有商品價值的主導品種,部分品質較好、有推廣潛力的品種,共計30個。在昌吉州、伊犁州直、塔城地區、博州、阿克蘇地區、和田地區和喀什7個地州市的小麥生產主產縣市共扦取了166份樣品作為2019年度調查對象。
質量調查和品質測報的檢測項目包括小麥容重、水分、不完善粒率、降落數值、粗蛋白質、濕面筋、面筋指數、面團形成時間、穩定時間、最大拉伸阻力、烘焙評分。
樣品檢測方法及判定標準見表1。

表1 樣品檢測方法及判定標準
2019年新疆小麥容重變幅為723~862 g/L,平均值為807 g/L。其中,一等小麥占比74.6%,二等小麥占比18.4%,三等小麥占比6.5%,五等小麥占比0.5%。三等以上(含三等)的小麥比例為99.5%。昌吉、和田、喀什、哈密、博州、阿勒泰、伊犁州直、塔城8個地州容重平均值達到一等,阿克蘇、克州和巴州3個地州容重平均值達到二等,除喀什其他10個地州(市)三等(中等)以上小麥所占比例達到100%??傮w來看,2019年新收獲小麥整體質量較好。小麥質量一等占比達74.6%,三等以上占比達99.5%,小麥籽粒飽滿、整齊度高。李衛國[14]、阮競蘭等人[15]研究表明,容重與出粉率和面粉灰分含量直接相關,在一定范圍內,隨著容重的增加,小麥出粉率提高,面粉灰分含量降低。
有專家提出小麥品質既受遺傳背景的控制,也受環境條件的顯著影響,并歸納提出了影響小麥品質形成主要因素包括品種、海拔、緯度等。
2019年新疆各地州(市)收獲小麥容重比較圖見圖1,2019年各地州收獲小麥等級分布表見表2。

圖1 2019年新疆各地州(市)收獲小麥容重比較圖
2019年各地州新疆小麥水分變幅7.6%~12.8%,平均值為10.0%,與上幾個年度的小麥水分相比較,平均值變化不大。這是由于新疆地區常年屬于干燥少雨、日照時間較長的氣候,因此小麥水分含量較低。

表2 2019年各地州收獲小麥等級分布表
2019年各地州收獲小麥水分值見表3。

表3 2019年各地州收獲小麥水分值/%
2019年新疆小麥不完善粒變幅0.1%~12.6%,平均值為2.6%,其中≤8.0%的比例為97.8%。新疆地區連續3年不完善粒≤6.0%的樣品數量比例在90%以上。由于新疆大部分地區的小麥在種植期間的病蟲害防治及時得當,并且隨著機械化收割程度的不斷提高,降低了收獲時小麥的破損粒,因此新疆地區小麥質量好、容重較高、不完善粒率較低。
2019年新疆各地州(市)收獲小麥不完善粒率見表4。

表4 2019年新疆各地州(市)收獲小麥不完善粒率
從收獲小麥品質檢測的匯總情況看,指標以檢測結果的平均值分別進行比較:容重807 g/L,水分10.0%,不完善粒總量2.6%,降落數值332 s,粗蛋白質(干基)13.3%,濕面筋(14%水分計)30.4%,面筋指數70,沉淀值30.4 mL,面團穩定時間6.7 min,面團形成時間4.1 min,最大拉伸阻力357 EU,選取品質較優57份樣品進行烘焙試驗,烘焙品質評分值65分。
2019新疆小麥總體品質情況統計匯總見表5。
2019年小麥流變學特性指標(穩定時間、最大拉伸阻力)好于以往年份,但烘焙品質評分值整體較低;內在質量指標降落數值表現好,但面筋含量波動凸顯偏低,粗蛋白、沉淀值指標偏低,限制了新疆地區優質小麥達標率。
資料顯示,新疆地區小麥除籽粒硬度偏低,其他性狀處于中等水平,需進一步提高各類指標特性。
影響新疆小麥品質的主要生態因素:一是降雨量,較多的降雨和較高的濕度對蛋白質含量和水分含量有較大的負面影響,收獲前后降雨還可能引起穗發芽,導致品質下降。旱地小麥蛋白質含量總體高于水地小麥。二是溫度,氣溫過高或過低對蛋白質的含量和質量均有影響。三是日照,較充足的光照有利于蛋白質數量和質量的提高。四是海拔,蛋白質含量隨海拔的升高而下降,較高的海拔對硬質和半硬質小麥的品質不利。五是土壤質地、肥力水平及栽培措施,在其他氣候因素相似的情況下,土壤質地就成為決定蛋白質含量的重要因素。
2019年新疆小麥的優質小麥達標率較低,主要以中強筋和中筋小麥為主,沒有優質強筋和弱筋等品質特性優勢,小麥達不到優質糧食國家標準要求,優質品率低,很難與國家實施的“優質糧食工程”大力增加糧食優質品率相適應。穩定時間、烘焙品質評分值低、粗蛋白質和濕面筋含量偏低是影響小麥達不到優質強筋小麥的重要因素;小麥及其產品的產業化發展,需要種植和生產相結合,若未形成良好的產業鏈關系,農民的種植積極性會受到影響,優質品種轉化為生產力的力度會大打折扣,專用型小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難以體現。
建議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加強農民科學種田意識,重視小麥優質新品種研究和推廣;政府相關部門建立聯動機制,以滿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在保證農民增產增收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新疆小麥質量調查和品質測報工作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