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為漫
現在人們已經進入了全新的網絡時代,它以令人吃驚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和學習方式,互聯網已經進入大多數人,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生活中。有關數據表明,到2000年我國網絡用戶數已經有50000萬,上網人數的50%是青少年網民,大學生的上網率更是高達90%,這個數字只會越來越高。可以推斷在未來,主流網民群體非學生群體莫屬。。
互聯網深刻改變了中學生的思維模式和內心的思想觀念。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學主要研究人們的思想行為變化規律,現在也面臨向現代轉型。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推進德育工作提供了支持,“互聯網+德育”由此產生,通過利用網絡這一平臺對大眾進行德育教育。“互聯網+德育”就是以網絡為平臺,使用網絡技術、手段促進人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觀念。尤其是在校園里,中小學生經常性接觸互聯網,針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用互聯網平臺來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應運而生。
是互聯網與新領域的結合,但是這很快發展成學校里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科文化。因為互聯網的特性,如果要將以網絡為載體的學校德育順利進行下去,應該遵守以下原則。
(一)、系統性和德育性相結合
在互聯網基礎下,學校德育要將以黨和國家的要求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長。既要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又要系統性地給學生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用“互聯網+德育”模式來引領青少年中學生樹立堅定的信念、正確的理想,熱愛祖國和服務大眾的決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趣味性和實效性相結合
“互聯網+德育”模式下的德育方法和手段勢必要進行變革。首先要擺脫傳統德育的說教式方法,可以將德育內容用多媒體軟件變成動態的有趣的。例如通過微信小程序進行德育,學生在手機客戶端上自由進行學習,可以在精心設計的德育內容里獲得教育,大大地提高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性。
(三)、仿真性和主體性相結合
大多數中小學生都喜歡玩網絡游戲,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仿真性。游戲有多種設定,多種游戲角色,學生們自己操縱個人選擇的角色。在游戲里,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性,進行各種選擇,最后投入在由自己操縱下的游戲之中。在運用“互聯網+德育”模式時,可以借助像網絡游戲的仿真性和主體性的特點,將德育的某個課題,設計成虛擬校園、社區、家庭,讓學生體驗在不同的道德觀念支配下的不同行為反應將導致不同的行為結果。如“毒品的危害”“國防安全”等不能在實際生活中去嘗試的問題,通過一些類似的實驗使學生身臨其境,切切實實地去感受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這就使得傳統教育方法無法解決的問題在網絡中得以解決。
(四)、相互性和開放性相結合
互聯網中的交互分為兩種,一是“人與人”交互,二是“人與機”交互。人人交互意思是學生通過現代化多媒體網絡進行一對一、一對多和多對多的雙向交流甚至多向交流。“互聯網+德育”模式中的人機交互,則是針對某一德育專題,設計者提前設計好以實際道德事件為基礎逼真的、虛擬的道德情境或道德困境,包括道德判斷和選擇題目。學生在進入德育專題時,由機器提問或解答從而實現“人----機”對話,相互性和開放性密不可分。
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互聯網+”的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2014年2月27日,習近平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指出:“建設網絡強國,要有自己的技術,有過硬的技術;要有豐富全面的信息服務,繁榮發展的網絡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礎設施,形成實力雄厚的信息經濟;要有高素質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隊伍;要積極開展雙邊、多邊的互聯網國際交流合作。”在“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過程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是引領者與推動者。同理,也應如此發展網絡德育,政府應該整合當地資源,以“互聯網+”行動計劃助力學校德育的進行與發展。為此,我們要從學校德育應該解決什么、能夠解決什么等問題入手,遵循主動灌輸與正確引導相結合、有效融合與保持優勢相結合,以及課內課外、網上網下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地運用網絡傳媒這一載體,著重做好“互聯網+德育”內容的創新工作。
第一,學校要大力開設上網指導課,對學生身心健康進行全面的指導。面對五花八門的網絡,不禁讓人眼花繚亂,學校德育工作者必須進行網絡道德方面的教育,積極幫助中學生建立健康的上網意識,養成健全的網絡人格,在網絡上也要文明守紀。學校的上網指導課可以從以下若干方面進行開展:網絡操作技術教育。教育者確認學生會基本的網上發言,傳送消息,獲取信息的技術原理。并要求學生上網時要遵守網絡公德,在網絡上發言必須合法,防止中學生的網上行為有失規范。安全上網的教育。告誡中學生上網時要學會保護個人隱私,避免網絡黃毒毒害。學校嚴禁各位學生與未見面的網友約會,必須要有人陪同,見面地點一定要選在公共場所;不要回復,不要保存來歷不明的電子郵件;更不能輕易地把家人的地址、電話、學校和班級等情況告訴陌生網友。
第二,學校要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平臺,充分重視和運用網絡技術,提高網絡德育的實效性。開展網絡正面宣傳,精準傳播信息,同時,學校要充分利用德育網絡開展豐富多彩的網上德育活動。此類活動要將各學校學生思想特點和德育教育的熱點結合起來,精心設計本校德育網頁,學校校園網的德育層面可以按照以下幾類來設計:熱點新聞。在國內外發生重大事件和遇到國內重要節日的時候,順勢推出相應的材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社會公德教育等。比如結合“五四青年節”、“一、二九運動”、“國慶節”等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師節”對學生進行尊師教育,“母親節”對學生進行親情、盡孝道教育等。情感在線。心理輔導教師在線指導教育學生,學生通過互聯網與指導老師進行交流、談心,教師及時積極地幫助學生疏解心里困惑。因為在網上交流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學生不露面就可以大膽地說出自己的內心焦慮和心理疾患,通過老師的疏解、指導和自身努力,重新獲得心里平衡,解決心理問題。
第三,社會、學校、家庭三管齊下,減少互聯網對學生的負面影響。現時間段教師和家長連接起學生與網絡,共同協調學生與網絡的關系,學校、社會,教師與家長要共同防范不健康網絡信息對學生的不好影響。嘗試開設網上家長學校。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家庭正日益普及使用電腦,因此上網也方興未艾。家長往往對子女都有很高的期盼,又擔心網絡帶來的利大于弊。為此,學校和教師給家長的建議: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安裝必要的過濾軟件,限制孩子上網的時間、監督孩子上網的內容。
美國奈爾學院教育學博士蒙克所博士指出:“一個人所應負有的責任,應當與他能力所及之范圍相適應。我們既然給予了孩子們可以接觸到整個世界的工具,那么,我們就有責任教育他們把這些工具用于有意的用途。”“互聯網+德育”的實踐才剛剛開始,隨著我們對互聯網的不斷學習和探索,學校德育將會加快跟隨社會網絡化的步伐,互聯網將會培養出具有優秀思想道德品質的學生,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帶給更多的學生。
肥城市左丘明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