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艾
摘要:民法典展現了中國一個發展階段的時代特色,以展現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重大理論。中國民法典以社會主義限定市場經濟的對抗性。以人為本提倡全面而自由發展作為核心價值,以人法為核心且以獨立人格法權作為編纂體系,《民法總則》各項民事制度中都貫徹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核心價值觀。這種體系有獨特的內在邏輯使得中國民法典展現出別具一格的特色社會主體風貌。
關鍵詞:民法典;特色社會;發展
前言:
2020年5月28日是中國法治史上里程碑式的日子,由第十三屆中國人大代表高票通過中國第一法典《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對于民法典的誕生,習近平總書記談道: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以人民為忠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
一、民法典歷史進程
黨中央在2014年10月召開的第十八屆四中全會,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會議中提到對往后民法典有指導意義的一句話:“加快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撰民法典?!彼闹腥珪Q定了民法典的立項,是黨中央關于法律制度建設的重大部署,將民法典編著視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與立法任務。
黨中央堅決提議編撰民法典后,國內開始了民法典的立法進程。民法典立法受到總書記的高度重視,在主持中共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時,認真聽取了關于民法變編撰進度的匯報。在聽取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的民法典編撰請示給了指導性意見。
民法典編撰分為兩個關鍵階段:第一,民法總則立法,第二,民法典各分編立法。針對第一階段,早在2017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會上審查通過民法總則,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總綱,奠定了民法典編撰基礎。第二階段工審議是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上,此次會議上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確認。民法典基本完善審議確認是在民法典草案是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上,次年全國人大代表會議召開,經過三次審議之后,民法典正式通過并誕生。
二、民法典蘊含的中國特色
在黨中央引領之下,民法典立法匯聚了中外立法項目的精華,凝聚了中國特色、中國制度以及社會主義特色。
德國民法典衍生了潘德克頓法學模式,五部編立法模式把民法典分為:總則、物權、債權、親屬與繼承。瑞士、希臘、日本等國家立法模式都延續了五部編模式。舊社會立法模式也受到潘德克頓的影響。不過,新時代民法典借鑒了潘德克頓優點之余進行了進一步完善,形成我國特色體系七部編立法模式;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匯聚中國智慧。
民法典子規定了民事行為應當遵照基本原則與一般原則,原則支撐著民法典各分編,適用于各分編出現的各種情況。物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基本權利,明確了物的歸屬與利用,從而形成法律關系。在我國基本法律制度中,屬于是極其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對構建我國財產法律制度起到關鍵作用。合同制度是基于我國發展市場經濟必需的基本制度之一,合同是民事主體對合同標的進行交易載體,亦是基本保障。合同制度目的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實現主體之間平等交換,最大程度保證公平競爭,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人格權法律制度是規范了民事主體與其享有的權利,幾乎包攬了人格尊嚴相關的權利?;橐黾彝シ芍贫仁羌彝リP系的基本原則與行為原則,在中國以家庭為單位的觀念根深蒂固,無數個體實則是為家庭而服務。繼承法律制度是關于自然人死亡后財產歸屬問題。侵權責任制度是為了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利,彌補被保護人損失,預防侵害行為發生,具有穩定社會的重大意義。
三、民法典立法意義
(一)立法具有中國特色
從世界各國法制史來看,法典幾乎是唯有在和平發展時期才會出現。法典的誕生代表著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人民具有普遍法治思維。法典是發展穩定,法治制度盛行的國家才會出現的,是一種政治穩定,人民利益得到保護的體現。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到今天,在黨的帶領下,我國已然開辟出一條符合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形成了社會主體特色。在開創新的道路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得到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認同與贊賞。民法典是結合了人民意志、時代特點、中國特色,一方面展現了制度優越自信,另一方面又能對法治制度完善,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朝著更先進的方向出發。
(二)民法典全面推進法治體系
民法典享有“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稱號,本質上是涵蓋了規范社會方方面面基本民事法律,不僅是內含新進理念,又有豐富的法律體系,是國家治理社會不同階層的現代化工具,是法治能力飛躍式的提升。民法典將民事權利詳盡地闡述了,調整了各種民事主體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的各類情況,涵蓋面廣,滲透率高,以法律保證治國。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民法典總則編規范里展現較為完整的法律制度體系。民法典與我國許多領域法律緊密結合在一起,對治理國家,法制治國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三)民法典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衍生出以人權為本的法律制度。中國基本經濟制度是賴以法治為條件,受到法律規范的調整。我國民法典關于法人制度:營利性法人與非營利法人制度規范相應經濟活動,調整諸多種類財產關系與交易,切實保障了人民基本禮儀不受損害。經濟制度完善是必需的行為規范與法律準則,中國一直堅持民商合一的傳統作為立法依據,民法典正式采用民法合一體系,民法合一理念貫穿民法典。為市場主體與民商主體提供了經濟行為規范標準,激活市場創造力,對維護和保證市場公平教育做出卓越貢獻。
結語:
新中國成立之后,不斷地發展,在改革開發之后民事制度多次完善,民事權利增添不少。人民群眾基本利益得到保證,對國家法制治國才會充滿信心。隨著國家發展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人們對法治需求漸漸增長。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領導充分保護了人民各項權益,完善基本民事法律規范,健全民事權利保障體系,豐富特色社會主義下中國堅持依法治國道路,相信未來法律會更完善,人們越相信國家法制,依法治國能為群眾們帶來幸福。
參考文獻:
[1]梁玲玲.民法典中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完善的研究[J].法制與社會,2021(09):3-4.
[2]宮秀花.《民法典》民事權利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遵循[J].法制與社會,2021(07):5-6.
[3]曹椿寓,王紀鵬.新時代《民法典》融入國民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21(01):35-40.
四川現代職業學院法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