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摘要:文化對一個城市而言就像一張名片,是一個品牌,更是一種軟實力,它是一個城市綜合實力和靈魂的體現。而城市規劃"是研究城市的未來發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藍圖,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也是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運行三個階段管理的前提。只有將城鄉規劃與文化傳承融合才是城市長遠發展的需要。城市建設因文化而生動,因為文化而精彩,因為文化而持久。而文化傳承也將城市打造得獨具特色。
關鍵詞:文化傳承;城市規劃;建設
城鄉規劃建設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滿足人們對城市文化環境的需求,還應迎合國家戰略。從文化角度和精神文明角度對城市規劃建設進行準確定位,將更多傳統文化融入到城鄉空間建設中,使其能夠承載更多的優秀文化。[1]對于文化的傳承可根據文化特色為其賦予特定的文化標識,如可以將其細分為民族文化用地、文化遺產用地和城市歷史用地等,并且站在全局的角度對城鄉空間作出合理劃分,在確保文化定位準確的基礎上,滿足空間使用需求可見,在當代城鄉規劃建設工作中文化傳承的意義明顯。
一、城鄉規劃建設與文化傳承應遵循的幾點原則
(一)以人為本原則
1.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堅持“以人為本”基本原則,能夠將現代正確的發展理念融入城鄉建設過程中,并且在城鄉發展過程中能夠有效去除出現的弊病問題,促進城鄉的良好的狀態下穩步發展;
2.在城鄉規劃設計過程中遵循“以人為本”設計理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城鄉建設的實效性以及合理性,對于建立包容性的城鄉發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因地制宜原則
1.中國傳統營城理念中“象天法地,因地制宜,順勢而為”、“因天材,就地利”的規劃思想時至今日依舊具有深遠意義,當下城市發展需倡導綠色城市、生態優先、逆向規劃的場所營造準則;
2.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應按照生態游憩景觀要求,在既有的建成空間中合理規劃“城市中的自然”。而較小規模的城鎮,因建成空間面積相對較小,則應更側重對于自然的保護與維系。通過對“山水城市”、“蔓藤城市”等綠色城市概念的實時應用,力圖創造出基于東方自然特性,多樣且有機的城市發展模式。[2]
(三)生態保護理念原則
1.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2.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3]
(四)歷史文化保護理念原則
1. 歷史文化的繼承與保護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靈魂。確認任何地方的歷史城鎮與古跡,都是人類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保護古跡,保護傳統,保護環境,要形成一體。歷史城鎮與城區的保護不是孤立的,它應包括位于城鎮所在地區內的史前遺址,老城區,老村落,古建筑,地上地下古跡群保護、恢復和利用相結合。對歷史城鎮、歷史街區和古建筑,要在保護的前提下適當恢復和利用,如辟作旅游景點等,使之具有現代經濟意義,煥發新的生命力。
二、城鄉規劃建設中做好文化傳承的建議
(一)保護歷史信息
1.在城鄉規劃建設的過程中,常見將真正的歷史遺址拆除,而建設紀念館的行為,這很難保證文化精神的傳承。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對抗戰遺址的損壞,但實際上,抗戰遺址能夠真實的反饋當時的抗戰精神,應屬于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基于此,我們可以認為,城鄉規劃中將真實的歷史信息保留下來,并且向后代傳承才是突出文化傳承的要點[4]。
2.一座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一個連續的、緩慢變化的過程。這就是一個古老城市有趣的地方,街道上古、今、中、外的建筑混搭在一起,卻沒有任何的違和感,反而變成了一種風情。一條街就可以講一段故事,一條巷子有幾代人的沉浮,一棟樓有一個時代的金戈鐵馬,一個廣場有自己的滄桑炎涼;[5]
(二)合理運用文化遺產
1.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且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
2.歷史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規劃好、利用好,要以新的理念,充分認識歷史文化遺產對一個城市經濟的發展所具有的巨大的潛力,要充分挖掘它們,利用它們,把歷史文化遺產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三)合理運用民族文化
1.本土民族文化是地域范圍內各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能夠被世代傳承的民族風俗習慣、文學藝術、宗教觀念等民族意識形態活動及活動產品。本土民族文化不僅沉淀有歷史傳統,也包含了現實生活的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就廣西而言,其民族文化是由壯族、苗族、侗族等眾多少數民族文化共同組成的,具有鮮明的少數民族特性。
2.借鑒民族建筑形式,營建民族化的建筑景觀。建筑是地區社會形態和文化內涵的載體,是城市景觀的主體。產生城市景觀雷同現象的原因在于景觀區域內的建筑物、構造物在形式上千篇一律,缺乏場所的認知度。要提高場所認知度,就應該從場所的本土民族文化入手,通過現代設計手法,運用造型、色彩、材料等元素營造具有識別度高、文化內涵豐富的建筑景觀。
3.提煉民族文化符號,設計本土特色的景觀設施城市景觀設施包括各種地下通道的出入口、候車亭、路燈、座椅、垃圾桶等等。
結束語:針對城鄉規劃建設與文化傳承的研究,相關學者已經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即應將城市建筑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使其與文化進行緊密聯系,從文化傳承的思路著手進行城市空間布局;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同時,也應使其與生活建立有效的聯系,為文化遺產賦予靈魂;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力度,并且以人們的精神需求為依托,真正體現文化傳承推動城市文明的價值;加大文化精神和文化傳承的教育工作,增強全民的文化傳承意識,將保護文化古跡和弘揚傳統文化作為公眾的共同目標。
參考文獻:
[1]湖北省監利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2]王建國.城市建設要因地制宜,順勢而為.
[3]百度百科-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4]付磊.城鄉規劃建設與土地管理策略研究.
[5]搜狐網
山東協和學院 山東濟南 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