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英慧 周廣朔
摘要:近些年,研學旅游成為了一項新興的產業脫穎而出,受到廣大中小學大力追捧,并成為了旅游業的重點關注對象。作為新興產物,研學旅行實現了旅游業與教育行業的融合,并且將兩者的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國家政策推動中小學研學旅行發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研學旅行發展現狀,并就研學旅行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創新性分析。
關鍵詞:研學旅行;發展現狀;創新
一、引言
研學旅游具有兩層意思:其一是指所有能滿足求知欲的旅游資源,暫且離開居住地,并開啟異地求知的道路;其二是指學校官方進行的出境旅游,其目的在于讓學生汲取知識,使其感受不同的集體活動。為讓學生感受社會文化的益處,拓寬自我的知識框架,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能對出境地的風土人情等方面有較為深入的了解,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二、國家政策推動中小學研學旅行發展
中小學研學旅游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不斷推進的中小學研學旅行是推動中小紅色教育的核心驅動力,將進一步通過國家戰略政策的實施,增強多地區、多所中小學對紅色研學旅游與教育的重視程度,從而形成中小學對研學市場需求的激增,催生新產品、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研學教育途徑。研學旅游迅速的開展與中小學紅色教育相融合,從2016年11月30日到2017年11月30日下發的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或營地”公示名單,都在不斷的推進紅色研學旅游的發展,但是效果依舊不明顯、不突出,又加上19年年底至今的疫情影響,紅色研學旅行的發展更是沒有很大的進展。
2017年1月10日頒布的《研學旅行服務規范》指出,一是做好頂層設計;二是提升研學旅行服務質量;三是完善監督評價機制。從“納入教育教學計劃、建設研學旅行基地、加強組織管理、健全經費籌措機制、落實安全責任”等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明確的工作要求,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總體制度框架,為各地廣泛開展研學旅行提供了上位依據。
各地根據《意見》要求,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各地各校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到后期發展中指導各地建立健全中小學生參加研學旅行的評價機制,把中小學組織學生參加研學旅行的情況和成效作為學校綜合考評體系的重要內容。指導學校在充分尊重個性差異、鼓勵多元發展的前提下,將評價結果逐步納入學生學分管理體系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推動中小學校常態化開展研學實踐活動。
三、中小學研學旅行發展現狀
1.學生安全問題帶來諸多困擾
研學旅行活動參與學生人數多,每次外出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學校的組織管理和安全保障壓力很大,這也是很多學校校長和教師不愿意組織研學旅行活動的主要原因。大量的學生集體外出,在校外活動多日,學生每日的飲食、住宿、交通以及各種參觀考察活動,隨時可能出現各種意外情況,而每次帶隊外出的教師人數有限,一旦出現安全問題,學校就要面臨來自家長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以及社會的多方壓力和責難。很多家長盡管能夠認同研學旅行的價值,但是對學生安全問題的擔憂,使很多學校在能否讓學生參與研學旅行這個問題上躊躇不定,猶豫不決。
(二)重游輕學,研學功效沒有充分發揮
研學旅行是帶著教學目的的旅行,其主旨是研學。研學目的是否明確,直接影響著研學旅行教育價值的發揮。從課程與教學的角度來看,課程目的是課程的核心,它影響著課程材料的選擇與組織、課程實施方案的擬定以及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當前,雖然很多學校把研學旅行納入綜合實踐課程體系之中,但缺乏對研學旅行教育價值的準確認識,對于研究旅行的教育意義、目標、主題等缺乏系統的思考,把研學旅行等同于傳統的春秋游、夏令營等,陷入了“游大于學”、“只游不學”、“重游輕學”的怪圈。
(三)規劃不科學,研學導師匱乏
研學旅行通過學生的身體力行、親身觀察和體驗,讓學生獲得長足發展,它的成功開展須以精心的安排和規劃作為前提。但在實際開展中,由于學校對研學旅行不夠重視,在活動規劃上顯得比較隨意。一方面,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很多旅行社出于經濟效益的考慮,開發了很多的研學旅行產品,成為事實上的活動策劃者與組織者,但它們由于缺乏教育視角與立場、缺乏課程思維,并不注重教育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另一方面,缺乏專業的研學導師。高質量的研學旅行離不開優秀的研學旅行教師,而研學旅行活動中的教師,更需要具備豐富的地理、歷史知識和相關的導游技巧。而學校教師普遍存在著工作任務重、壓力大的狀況,也愿意把研學旅行活動委托給旅行社,研學旅行基本由導游帶隊,雖然導游具有某一領域豐富的專業知識,但是卻缺乏作為教師的教育學知識和心理學知識。
四、中小學研學旅行發展創新思路分析
(一)健全安全保障機制
研學旅行是一項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都參與進來的活動,需要各方相互監督、協同完善。首先,學校可開展相關的安全教育課程,老師們要多培養學生群體的安全意識,并有計劃的開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動。其次,學校負責研學旅行活動的相關領導和老師要提前設計好旅行路線,做好相關的風險評估,并制定對應的處置方案,把旅行過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危險情況以及安全注意事項等事宜給學生們做好介紹和講解,提高學生們的安全意識。最后,要提前給學生購買保險,保證出行安全和防范旅行中可能出現的意外風險。通過健全研學旅行安全保障機制,確保研學旅行有序進行。
(二)注重研學旅行體驗性,深挖研學功效
在研學旅行的設計當中,其體驗性是衡量研學旅行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對相關的旅游資源進行開發,要保證學生在旅行過程當中的體驗度。可以依照中小學生的研學動機和中小學生們的課程安排來對研學旅行的類型進行設計,依照學生們當前階段的學科知識、課外拓展等的旅游動機和教學目標任務等,來對研學旅行的核心主題進行深化,將研學旅行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相應的拓展。
(三)做好規劃,提升研學導師整體素養
重視教師在研學旅行開發過程當中的作用,由于教師對學生有更多了解,所設計出來的路線將考慮學生多樣性的特點,這就要求學校積極鼓勵教師開展研學旅行。研學導師是教師和導游的跨界組合,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培養教師的文化知識,還需要加強研學導師的導游技巧,使教師在講解革命光榮歷史、藝術知識時,生動形象地吸引學生的注意。研學導師在研學活動開展前、活動進行中、活動結束后都需要與基地工作人員進行工作協調,所以平時還需要培養研學導師的活動策劃、應急事件預判與處理的能力,提高研學導師的整體素質。
結語
研學旅行能實現所游、所學、所思三者的緊密結合,引領學生進入不同的領域進行學習。其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過不同的感受與體驗,能夠學到更多的實踐知識,增強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因此,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繼續加強中小學和研學機構、社會組織的高校聯合,增強研學旅游的價值性,強化研學旅游的師資力量,強化研學旅游的社會認可度及世界影響力。在今后的發展中,研學旅行要秉承品質化、精準化和定制化的方向。創新研學旅行產品,實現跨領域、跨區域與跨行業的“研與學”、“教與學”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汪薇.研學旅游的發展現狀與創新[J].現代職業教育,2018(30).
[2]張加欣.我國研學旅行的發展現狀及策略研究[J].課程教學研究,2019(07):88-93.
[3]趙小容.中小學研學旅行發展初探[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06):212.
山東協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