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洋
摘要:通過說明國內外醫學教育標準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要求明確基于醫學教育標準的醫學人文素質的內涵和培養目標,提出培養專業態度的核心醫學人文課程建議,以人文精神為中心。人文素質的培養目標是紅線。把人文教育貫穿整個醫學教育體系。在資源共享和協作培訓的指導下,強調整合醫學人文教育資源;參照醫學人文學專業的基本內涵強調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改革的內在需求。
關鍵詞:醫學教育;標準視域下;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探析;
引言
努力培養醫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繼承者,群眾的健康監護者以及公共衛生的促進者,這是高等醫學教育的基本任務。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旨在促進醫學生在建立正確的醫學價值觀的同時獲得專業知識和技能,增強他們對醫學社會和道德價值觀的判斷能力,以及他們對醫學行為做出決定的能力,并確保醫學科學和技術造福人類。當前,高中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仍落后于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觀念還不夠,人文素質教育還處于從屬地位,還沒有到位。在實踐中實施。有課程設置,教師部署,教學方法和評估方法。其他方面未達到要求。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深入探討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1.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1.1重視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高校教育發展的正確方向
醫學是與生俱來的。醫學從一開始就為人民服務,其實質是尊重和關愛人民,珍惜生命和健康。自古以來醫學就被認為是最傳統的人文學專業,但醫生是最人道的專業。在中國古代,醫學被稱為“仁”,醫生被稱為“仁者”他們通過醫治和管理藥物來幫助他人被認為是向他人展示仁愛的理想方式之一。在西方,古希臘醫學科學家希波克拉底認為“醫學是所有技術中最美麗,最崇高的”。傳統的希臘醫學對“人性”的考慮非常清楚。古希臘圣賢的座右銘是:“知道誰生病比知道他生病要好。什么疾病更重要。”所有古代或現代的杰出臨床大師都關心“人”,并著重于活著的人。近代以來,受科學技術突破性發展的影響醫學技術發生了質的變化,醫學的空前快速發展為人類帶來了無窮的利益。但是,醫學也開始偏離人文科學。在醫學教育中,“技術至上”的觀點變得越來越嚴肅。醫學是怎么發展的,醫學教育有很長的路要走嗎?只有把醫學和人文科學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為全人類帶來真正的幸福。因此,為了發展基層農村醫學教育,醫學部必須加強對醫學生原始定義和目的的認識和理解,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
1.2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結果,對醫療相關人員的要求也增加了。不僅要求醫務人員擁有優秀的醫療技術而且還要求他們具有良好的品格和專業素養,并從心理和人文方面來照顧病人。此外,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醫科學生的就業已從過去的國家“一攬子分配”轉變為學生與雇主之間的“雙向選擇”。醫院,高等醫療機構,醫學研究所,制藥廠等醫學生的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不僅要檢查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檢查學生的道德素質,工作責任感以及協作。能力,人際溝通技巧和其他人文素養。只有具有能力和政治誠信的學生才會受到雇主的青睞。這一系列的變化要求高等醫學院校注意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養。
2.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現狀
2.1人文素質教育方式以灌輸教育為主
我國醫學院校的大多數人文素質教育仍然在課堂上采用傳統的單向灌輸模式。課堂教學法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大大降低了人文教育的有效性。課堂講授的內容也主要基于人文學科的理論體系和類別,沒有充分重視教育的實用性和有效性。這導致醫學生對醫學豐富的社會和文化內涵缺乏足夠的理解,對醫學的多維理解也相距甚遠。。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不足,使學生忽視了人文學科的研究,鄙視人文精神,從而導致醫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在實習和工作期間,一些醫學生不知道如何面對病人,也無法與病人進行有效的溝通。一些醫學生具有很強的個人主義思想,缺乏團結合作的精神,工作愉快感低,缺乏工作素養。
2.2人文教育實施制度的缺陷
人文素質的缺乏體現在很多方面。有些學生對人民服務觀念薄弱,在診斷和治療患者時對患者的社會環境和心理狀態分析不足。并且把患者的心理狀態放在第一位,沒有提高醫科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教育的有效性。完美、嚴格的自律和崇高的職業追求有著密切的關系。音響系統以及我們的人文教育雖然有一定的制度,但由于各種原因未能有效的觀察和實施。這是為什么醫學教育還不夠完善,還沒有廣泛認同人文教育的重要原因。現在醫學部的人文教育目標已經發生了變化。人文教育的儀器化和機械化趨勢正在發展。例如,人文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思想意識日益突出。“知識”和“儀器”教學生的過程和教醫學的過程是一樣的。人文教育被認為是實現某種實質目的的工具。這有悖于其自身的邏輯規定和操作規則。
3.改進和加強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
3.1提高醫學院校人文課程的比例
在課程設置上,增加一些人文基礎課程,社會學、中國文化、大學語文、哲學等心理學、教育學等,加強學生的基本人文素質。此外,結合醫學的特點,人文課程與醫學相關的設置,醫學文獻、醫學美學、醫學哲學等醫學心理學、醫學人類學、等,從而達到一體化的文學和醫學,這有利于醫學生的全面發展。
3.2構建合理結構,專業結合的優秀人文素質教育隊伍
教師是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醫學學院應當培養“以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學科的建設和專業建設為核心,支持實踐教育平臺,以人文素質教育實踐項目為核心”的團隊。“職業生涯”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小組。該團隊不僅擁有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現場臨床經驗的專業教師還需要一支具有基層,情境,感知和視覺教學特色的基層兼職團隊。師資隊伍的共同教育,培養了具有正確的醫學價值觀和崇高職業精神的醫學人才。
3.3建立適應新醫學模式要求的教育觀念
人文精神的培養依賴于教育思想的轉變。這是人文教育的先驅。正確地說,努力把人文和科學結合起來,丟掉傳統的醫學模式,把醫學看作生物醫學和自然科學,更好地理解人類全面發展的教育政策。逐步建立知識,培訓能力和素質的整合改進。作為一種綜合的教育理念,我們使用系統的概念來指導建立人文素質教育目標。領導者,管理者和教師將統一他們的思想理解,并共同努力進行管理。在教授醫學知識和技能訓練的同時,傳授人文醫學知識,培養醫學生。人文精神以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為教育的核心內容。
4.結束語
重視文化建設,注重人文文化建設。同時,我向老師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教師要求學生的思想心理特征與醫學生的人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掌握一些哲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知識,科學地利用它們的教育觀點、觀點和方法,可以科學有效地解決醫學人文素質教育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培養高素質的醫學生,必須注意班主任和輔導員的選拔和建設。只有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教師才能成為與學生成長密切相關的指導員和班主任,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促進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輝.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革新之研究[J].上海高等教育,1997(2):38-41.
[2]劉獻君.知識經濟呼喚人文素質與科學教育的融合[J].高等教育研究,1999(2):12-16.
[3]張錫昌.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探析[J].學海,1997(6):18-21.
山東協和學院 山東省濟南市 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