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建武
摘要:神樹水電站下游為武威市涼州區飲用水一級水源地,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局部生態遭受破壞。現以神樹水電站建設過程中的擾動區為例,分析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結合所處的地理位置對治理方法進行簡單的分析,為類似的地質環境問題治理提供依據。
關鍵詞:生態環境;治理方案
引言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是我國西北最重要的生態屏障,涼州區位于祁連山區域的東段,區內海拔高,自然氣候條件區域差異大,地質環境脆弱。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區內采礦活動、工程建設強烈,長期以來沒有合理的規劃,忽視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受生產工藝、技術設備等綜合影響,使地質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到目前為止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地質環境問題。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決策,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通知》要求,對破壞區域進行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1、擾動區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
治理區因修建神樹水電站首部樞紐(毛藏寺水庫大壩),造成區內局部地段生態環境破壞。經調查,主要擾動區有4處,分別為1#支洞口、神樹溝口取料場、大壩右岸壩肩、水庫庫底左岸。存在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工程活動對土地資源的破壞;二是工程活動對地形地貌景觀的影響。
(1)土地資源的破壞
①挖損破壞
治理區4處擾動區神樹電站引水洞1#支洞口、神樹溝口取料場、神樹電站大壩右岸壩肩、神樹電站水庫庫底左岸均有不同程度的挖損破壞,其中挖損主要以河道表層損毀或山坡形成掌子面為主。
經過現場調查統計,治理區總造成土地資源挖損破壞面積約4.45hm2。其中,1#支洞口為修建引水洞1#支洞時形成,目前已對1#支洞口采用混凝土塊封堵,但未對洞口周邊破壞植進行恢復治理,山坡棄渣未清理干凈,現狀損毀面積2300m2;神樹溝口取料場區域現狀存在的挖損主要為1處掌子面,基巖裸露,掌子面分3級,坡間為平臺,坡高20~50m,坡度70~80o,平臺寬15~50m,損毀面積34656m2;大壩右岸壩肩區域由于修建庫區道路,開挖形成5處掌子面,目前基巖裸露,無植被生長,損毀面積2000m2;水庫庫底左岸區域由于修建大壩,造成9300m2草地表層破壞,其中沿坡腳處形成掌子面,溝底挖損嚴重,且引水洞前20m3棄渣未治理。以上區域主要危害特征為挖損草地、破壞植被。
②壓占破壞
治理區4處擾動區中僅神樹溝口取料場有不同程度的壓占破壞。經過現場調查統計,該擾動區域存在壓占破壞1處,造成土地資源壓占破壞面積約0.80hm2,為疏浚河道形成的砂石壓占,調查期間未見植被生長,堆積廢棄砂石2000m3。
(2)地形地貌景觀的破壞
地形地貌景觀破壞指因工程建設與采礦活動而改變原有的地形條件與地貌特征,造成土地毀壞、山體破損、巖石裸露、植被破壞等現象,致使土地植被景觀、天然地質遺跡產生一定的影響或破壞從而使自然景觀的觀賞性、連續性、完整性、原始性等屬性遭受破壞的現象。
治理區4處擾動區工程建設以取料場、棄土堆放、修建道路為主,建設過程中對表層土壤進行了清除,完全破壞了區內植被景觀。
(3)地質環境問題危害程度評價
依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0223-2011)附錄E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分級表,治理區4處擾動區主要對草地或林地的破壞。經統計破壞草地面積于5.05hm2、破壞林地面積0.2hm2,判定4處擾動區挖損、壓占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影響程度為嚴重;對地形地貌景觀影響較嚴重。
2、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原則
(1)景觀相似性原則
因各擾動區存在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復雜,應結合礦區及其周邊地形、植被分布特點,選擇適宜礦區生長的植被以及相應的治理措施對其進行恢復治理,盡可能達到與周邊地形、植被景觀相似的原則。
(2)注重生態保護,避免二次破壞的的原則
祁連山保護區且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較為突出,為盡快恢復其生態環境,應從工程設計源頭嚴格、合理采取適宜的治理措施,以保護生態、美化環境,盡可能避免二次造成破壞為前提。
(3)盡量減少不利于植被恢復的工程措施、以生物措施為主
結合區內環境,選擇利于植被恢復的場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才能達到恢復治理環境的最終目標。
(4)在以上前提下,兼顧經濟、適用、美觀及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原則
(5)美觀及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原則
3、治理方案建議
(1)神樹電站引水洞1#支洞口生態恢復治理方案
區內存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主要為對土地資源的挖損影響。擾動區位于山坡坡腳處,土地類型為草地,擬進行掛網噴播綠化,恢復為草地,治理方案建議如下:
①將坡面危巖體清理,修整坡面;
②掛網噴播綠化。
(2)神樹溝口取料場生態恢復治理方案
區內存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主要為對土地資源的挖損、壓占對地形地貌景觀的影響。擾動區地類型為草地(低覆蓋度草地),治理方案建議如下:
①修建排水渠,防止水流沖刷松散渣堆;
②清理危巖體及松散廢棄石料進行填埋或外運,恢復區內地形地貌景觀;
③對清理河道形成的砂石壓占場進行砂石清理外運(運至祁連山保護區外,由大容公司負責尋找場地);
④對部分坡體坡度進行修整,掛網噴播綠化;
⑤對開挖形成的平臺覆土綠化。
(3)神樹電站大壩右岸壩肩生態恢復治理方案
①對坡度較大的掌子面采用植生袋反壓坡腳,進行綠化;
②對坡度較緩坡體采用噴播綠化。
(4)神樹電站水庫庫底左岸生態恢復治理方案
①對東側斜坡下部擾動區進行掛網噴播掛網;
②西側下部斜坡進行修整;
③對西側下部修整后斜坡與底部較為平坦區域覆土綠化。
4.結語
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程的環境效益是一種綜合性的效益,具有漸進式累計增生的特點,環境效益是一切效益之根本,對破壞了的生態環境采取各項措施治理,潛在綜合效益長久而非經濟價值能估算的。它不僅可美化景觀,還可控制水土流失、調節小區域氣候,增加水源涵養等。
參考文獻
[1] 劉起霞,李清波,鄒劍波.環境工程地質[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1.
[2] 鄒天貴.廢棄礦山土地復墾利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第11期.
甘肅筑天英才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甘肅蘭州 73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