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佳萌 黃振姣 趙東冉
摘要:目的:研究中醫護理應用在糖尿病足護理中的效果。方法:將60例糖尿病足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分別設置對照組(30例,予以常規護理)與試驗組(30例,予以中醫護理),比較2組的踝肱指數、足底感覺閾值、中醫癥狀以及患者滿意度。結果:護理前,2組踝肱指數、足底感覺閾值、中醫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的踝肱指數大于對照組,且試驗組的足底感覺閾值、中醫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經護理干預,試驗組總滿意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糖尿病足患者采用中醫護理,可以改善患者癥狀,提高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中醫護理;糖尿病足;臨床護理;應用
1臨床資料
1.1納入標準
(1)全部患者符合此病診斷標準;(2)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意識清醒;(3)研究活動患者知情且同意參與。
1.2排除標準
(1)認知功能障礙、精神功能障礙;(2)合并嚴重原發性疾病、嚴重感染;(3)不配合研究者。
1.3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分別設置對照組(30例)與試驗組(30例)。對照組男10例,女20例;年齡51~76歲,平均(64.6±5.6)歲;病程1.8~4.2個月,平均(2.7±0.5)個月。試驗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53~78歲,平均(65.2±5.1)歲;病程2.1~4.0個月,平均(3.1±0.3)個月。2組入選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2.1對照組
實施生活指導、血壓監測等常規護理,并針對糖尿病知識進行健康教育,叮囑患者每日用溫水泡足等。
2.2試驗組
給予中醫護理。中藥泡足護理:向患者講解中藥泡足的目的、方法、流程等,取得患者配合;泡足前先行檢查足部皮膚是否存在破損、足背動脈搏動情況、雙足溫度;容器宜選用搪瓷盆或是木盆;飯后不可立即泡足;中藥(川牛膝、丹參、桂枝、川芎、透骨草各30g,黃芪60g,木瓜50g)加水浸泡約30~60min,煎制20min,溫度晾至36~40℃后可浸泡患足,浸泡過程中溫度應控制在40℃,每天1次,每次30min,需連續浸泡4周。足部按摩護理:在中藥足浴后,患者取仰臥位,在小腿與足部涂抹凡士林油后,護理人員自下至上分別揉捏小腿與足部,以足部發熱與皮膚發紅為宜;且需用食指按揉反射區、血糖代謝區與胰腺代謝區各5min,承山、太沖、三陰交、足三里等穴位需點按5min;按摩以患者能夠承受為宜。健康教育護理:需在告知患者疾病危險因素、危害、重要性的基礎上,增強患者對足部護理的重視,確保患者可以遵循護理人員指導,正確進行足部管理,如叮囑患者使用松緊適度、透氣性好的棉線襪子,且需每日更換;不宜穿高跟鞋或尖頭鞋,切忌穿拖鞋外出或赤足走路,穿鞋前檢查有無雜物,以避免腳底破潰;保持足部清潔,每天用香皂洗足,洗腳前需用手測水溫,洗凈后用毛巾擦干,毛巾宜淺色、棉質;洗腳后涂抹護膚霜,避免皮膚皸裂,但不得抹于趾縫間;若是足部出現胼胝、雞眼,不得自行處理,需及時就診;修剪趾甲時必須橫向剪直,勿剪兩角。2組干預療程均為30d。
3觀察指標與統計學方法
3.1觀察指標
糖尿病足恢復有效率:評價的指標主要為足部關節位置覺、觸覺、冷熱覺、潰瘍、壞疽等,將恢復有效率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3個等級。(1)經過干預后,若患者的上述相關指標均恢復正常,疼痛消失,為顯效。(2)經過干預以后,若上述相關指標均得到恢復,但未達到正常標準,存在輕微疼痛,為有效。(3)經過干預后,若上述相關標準均未改善甚至加重,疼痛嚴重,為無效。恢復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并發癥:主要包括足部皸裂、足部感染、足部皮膚破損。
3.2統計學方法
本文數據均以IBM公司的SPSS26.0做統計學驗證。以[n(%)]代表計數資料(恢復效果和并發癥),采用χ2檢驗。若P<0.05,表示組間數據有統計學差異,若P<0.001,則表示組間數據有顯著統計學差異。
4結果
4.12組護理前后踝肱指數、足底感覺閾值、中醫癥狀比較
護理前,2組踝肱指數、足底感覺閾值、中醫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的踝肱指數大于對照組,且試驗組的足底感覺閾值、中醫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4.22組滿意度比較
經護理干預,試驗組總滿意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5討論
糖尿病足這種病癥屬于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糖尿病并發癥,患者發生糖尿病后,若不合理治療,將導致該病變,臨床認為該病癥的發病原因主要和血糖控制不良存在關聯,因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導致患者出現周圍神經和血管病變。
臨床研究認為,在糖尿病患者當中超過60%的人都會合并糖尿病足,因此糖尿病足已經成為對糖尿病患者產生嚴重危害的一種并發癥。為了降低糖尿病足的發病率,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早期預防,糖尿病足在臨床治療中很容易被忽略,所以需要盡早做好對患者足部神經功能的檢測工作,以便有效的判斷患者是否發生足部病變。中醫將糖尿病足歸結在“弊病”“脫疽”等范疇之內,認為該病癥的發病和患者身體當中長時間存在陰虛之癥存在關聯,患者機體長時間陰盛陽衰,再加上外邪侵入體內,導致患者出現血液阻滯,使得足部血脈淤積,進而發生病變。所以從中醫角度出發對糖尿病足的患者進行干預,能夠發揮特色性的價值。可以通過中醫理論來糾正患者足部血流動力學,改善其局部循環,促進血液的流通。
糖尿病足早期主要表現為足底發涼、足底疼痛、下肢皮膚麻木以及保護性感覺減退,屬于中醫痹證范疇,其病機為氣陰兩虛,血行不暢,濕熱下注,而成脫疽、脈痹,所以強調治未病理念,認為應當進行早期干預,以控制病情發展態勢。
本研究表明,糖尿病足患者采用中醫護理的效果優于常規護理,主要表現在:試驗組的踝肱指數大于對照組,試驗組的足部足底感覺閾值、中醫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試驗組的總滿意率(93.33%)高于對照組(73.33%)。究其原因:(1)中藥泡足護理可以發揮藥效與熱效應,患者皮膚受熱湯劑影響,滲透能力較強,可以有效吸收中藥成分,繼而有助于疏通筋骨關節,起到改善血液循環的重要作用,并且也能促進代謝,具有疏暢經絡、消腫散瘍、調和氣血的效用,另外,方中木瓜能夠舒筋活絡、透骨草可以行氣活血止痛、川牛膝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諸藥合用,可改善患者足部癥狀。(2)足部按摩反射區,能夠調理臟腑、疏通經絡、祛除病邪、平衡陰陽,而穴位按摩則能激活對應身體部位或是組織器官,能夠改善其功能,增強免疫調節,發揮抗病治病作用,且足部按摩能夠緩解肌肉緊張,使血管有規律的收縮、舒張,肌肉血泵效果明顯,能夠促進血液回流。(3)中醫對于此病堅持“未病先防”,所以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護理,可以減少足部病變概率,有助于患者增強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疾病認知,控制病變發生。
結論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方法應用在糖尿病足患者當中,可以有效的提升糖尿病足的恢復有效率,降低并發癥對患者產生的影響,是理想的護理方法。
參考文獻:
[1]谷紅艷.糖尿病足的預防和護理研究進展[J].繼續醫學教育,2020,34(4):124-126.
[2]湯福靜,張嬌,薛陽陽.中醫艾灸技術在1例眼科病房帶入性糖尿病足病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全科護理,2020,18(12):1535-1536.
山東英才學院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