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春笑? 田利華

摘要:目的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觀察腦卒中患者在恢復期進行的社區康復訓練所產生的影響。方法:調查對象從我院2019年7月到2019年12月出院的腦卒中患者中進行選取,共選擇60例患者。實驗組:評估30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多方面的功能,如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肢體功能等,并依據這些評定的結果因人而異制訂康復計劃,即在家中和社區內堅持進行運動能力、身體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功能訓練。對照組:對另30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不提供居家社區訓練計劃,并定期對其進行跟蹤回訪。結果:實驗組經過四個月的訓練,在各方面有良好的改善和進步;對照組無明顯改善,甚至出現部分能力下降的情況。結論:腦卒中恢復期的患者在進行社區康復后有了較為明顯的恢復,有必要對腦卒中恢復期的患者開展社區康復計劃。
關鍵詞:腦卒中 評定 社區康復
腦卒中是多發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經系統的多發病和常見病,腦卒中現階段在我國已經成為第二大致死性疾病和第一大致殘性疾病。在經過臨床搶救后,大多數的患者都會選擇回家自然康復,但是因為家屬的康復護理知識不足,導致患者不能得到正確的康復護理,進行必要的康復鍛煉,也常常會發生因體位不當等原因造成的異常情況,時常伴隨著復發的風險,所以規范化的社區康復訓練對于術后在家養病的腦卒中患者就顯得十分關鍵和重要[1]。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對部分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實施樣本采集,設立實驗組與對照組,對患者進行FIM、ADL、步態分析、社會參與能力評定等,在此基礎上根據實驗組患者及所在社區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出院后的社區康復方案,對其跟蹤回訪,著重調查注意患者社區康復訓練的成效,對照組出院后不再對其進行指導[2]。調查研究兩組的康復進展并將結果進行比對,再結合文獻,得出結論。
1.2方法
實驗組:根據患者理想中的恢復目標和現階段所能達到的最高活動能力,判斷出實驗對象的功能障礙程度,評估能做到的預后程度并規劃訓練方案。結合其所在社區的資源,通過評定來制定相應的康復計劃并實施。詢問好現病史、既往史等信息,做好診斷以了解他們的目前狀態和需求。社區康復評定時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按照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展開。在獲得準確的資料,確定患者及家屬的需求,確定其渴望恢復的程度后,對其開展社區康復計劃。具體為在家庭內進行的和融入社區環境的康復計劃。由康復治療師、社區康復志愿者、相關護理人員和心理治療師組成康復小組,將社區康復醫療服務和居家康復治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對患者評定的基礎上根據每個人的康復目標及個人情況制定不同的康復計劃。社區康復小組的成員,每周上門指導1-3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保持訓練的強度和頻率,專人專項負責并合作完成。對照組常規康復。
1.3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計數資料用(平均數±平均差)表示,采用單因數t/F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從表中可以看出,治療前,兩組評分的平均分相差不大,數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評分的平均分數值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剛出院時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為中級(60-41分),四個月后根據Barthel指數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為良(>60分),說明兩組患者ADL能力均得到提升。但實驗組的Barthel指數評分結果較對照組較高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社區康復對于腦卒中恢復期的患者ADL能力的提高是有幫助的。社區康復可使患者盡可能地達到生活自理的目標,不再需要家屬或者陪護人員每時每刻寸步不離,解放了陪同人員,使患者達到了相對自立和自理。
3 討論
腦卒中患者通過肢體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等可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這是在臨床上已經被證實的一項理論研究。但現狀為我國腦卒中發病率較高(我國1986—1990年大規模人群調查顯示,腦卒中年發病率為109.7—217.0/10萬,患病率為719.0—745.6/10萬),康復周期較長、后遺癥較為嚴重(50%-70%的存活者遺留癱瘓、失語等嚴重殘疾[3]。多數腦卒中患者殘留不同程度的認知、情感、社會行為和功能障礙,生活自理能力受限,需要照顧者協助)[6]治療費用相對較高且需人長期護理。多種因素使得患者對自己的康復前景不樂觀或者對預后失去信心。因此他們在經過臨床治療后,在生命體征相對穩定時選擇了回家養病[4]。腦卒中恢復期的患者在進行社區康復后有了較為明顯的恢復,有必要對腦卒中恢復期的患者開展社區康復計劃。
[參考文獻]
[1]陳韋冰,徐小紅,郭艷芳.腦卒中社區康復路徑的建立與實證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7,14(31):136-140.
[2]方銳波,王志娟.規范的社區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7,30(3):325-327.
[3]梁丹,白玉龍.腦卒中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康復訓練[J].上海醫藥,2017,38(1):3-6.
[4]張晶晶,李云,陳園.基于社區康復服務現狀調查分析的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7,32(1):78-81.
指導教師: 田利華 山東協和學院
山東協和學院 山東濟南 2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