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水蓉
【摘要】中國古典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經過幾十年的探索與發展,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底蘊,形成了細膩圓滑、剛柔相濟、情景交融、技藝結合,以及精、氣、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諧和的高度統一的美學特色。“形神兼備、身心并用、內外統一”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靈魂,真正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風貌及審美精髓。
【關鍵詞】古典舞 風格 特征
中國古典舞注重"圓"的空間美和“游”的流動美,提出了“三圓運動”理論,即身體運動軌跡是沿著三個圓形在運動,“平圓、立圓、八字圓”,和線之飛舞、游之精魂、圓之意境、情之所惑、象外之致的美學靈魂。
一、古典舞的要素
多年來,老一輩舞蹈家根據中國古典舞的自身特點提煉出以腰為軸的“提、沉、沖、靠、含、腆、移”等動作元素,并整理總結出中國古典舞訓練的四大要素“形、神、勁、律”,形成了風格獨具、特點鮮明的中國古典舞風格和神韻的精髓。
1、形指的是外形。一切看得見的形態和過程都可以稱為“形”。中國古典舞的外形特點是“擰、傾、圓、曲”基礎上的各種舞姿造型和相應的技術技巧,以及動勢過程中的展現,強調“擰、傾、圓、曲”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
2、神是民族的神韻神態和氣質。這是古典舞的內涵。《淮南子·原道訓》說:“形神氣志,各居其宜,以隨天地之所為。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大意是:形、神、氣、志都是按照自然規律,各居其所。“形”是生命的形態;“氣”是生命的氣息;“神”是生命的精神;其中一個錯位,其余都會受傷。“以神領形,以形傳神”,把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有一口訣準確解釋了神與形的聯系與關系:“形未動,神以領;形已止,神不止。”
3、勁指勁頭兒。中國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節奏特點,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慢和快、松和緊、開與合等等對比方法,也稱反襯法。中國古典舞所要求的勁頭兒,俗稱“寸勁兒”,是中國古典舞的發力方法和運動要求,沒有這種發力方法和運動要求,就達不到中國古典舞的審美效果。中國書法、繪畫、雕塑、壁畫體現出靜中有動的神韻和節奏,而舞蹈是活的書法和雕塑、流動的畫卷,所以中國古典舞的節奏特點是中國古典舞的基本特征,沒有這種特征就缺少了中國古典舞的神韻要求。
4、律指韻律及運動規律。“動作逆向起動”是中國古典舞的重要動勢規律。一個動作和動勢分明往左或往上,卻反其道行之,或急轉直下或變身向后,給人出奇不意、劍走偏鋒的感覺,即“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開先合,欲縱先收;欲提先沉,欲進先退;逢沖必靠,欲行先止”。這是中國古典舞的獨特運動規律和審美要求。
二、《春江花月夜》與《黃河》藝術形式
中國古典音樂樂曲中的名曲,是中國古典音樂的經典。如《春江花月夜》的前身是一首著名琵琶獨奏曲《夕陽簫鼓》,后由柳堯章改編并易名為《春江花月夜》。栗承廉根據這首樂曲并結合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詩作進行了創作。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千年來讓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首詩“孤篇橫絕年代,竟為大家”。
舞蹈表現了一位古代少女在春天的月夜,漫步于江邊花叢中,浮想聯翩,愛心萌動,憧憬自己幸福的愛情和美好的未來。整個舞蹈作品,深邃優美,充滿意境。春光明媚,鳥語花香,江本中月影、人影、花影重疊,夜靜中,鳥兒撲翅飛去,“情”與“境”創造一個神話般的美妙境界,讓觀眾仿佛置身在一片空而迷茫的月夜里,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舞者身穿藍色衣裙,雙手持白色羽毛扇,舞蹈語匯采用中國古典舞中托掌、按掌、臥魚、平轉、翻身等動作姿態造型。在春天月夜的背景下,通過“聞花”、“照影”、“聽鳥鳴”、“學鳥飛翔”、“憧憬幸福”等細節,來表現古代少女的情懷。
這個舞蹈的成功,除了編導栗承廉對中國古典舞的高深造詣和編舞能力外,還與演員的二度創造密不可分。
再如《黃河》是根據《黃河鋼琴協奏曲》編創舞蹈。整個作品場面恢宏,氣勢磅礴。以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等舞蹈形式,充分運用舞臺調度,表現黃河兒女的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大無畏精神。表現了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的苦難與英勇斗爭,他們同仇敵愾,保衛黃河,保衛家園,不甘奴役,渴望自由,呈現出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力量。
舞蹈第一樂章,在《黃河船夫曲》的音樂中,演員們蜷縮低伏,后背拱起,似黃河纖夫艱難前行。幾個依次挺身立起的身軀似黃河的浪花,人體依次滾動,似水波,似大浪,仿佛一群性格剛毅的纖夫正在與激流險灘奮勇抗爭。第二樂章《黃河頌》,展開了雙人舞表演,用充滿深情的肢體語言進行傾訴。通過一組組生動的雕像,象征了黃河之水對黃河兒女的哺育;象征了黃河兒女對母親純潔、神圣的感情;也象征了中華民族剛柔相濟、寬厚博大的精神。在第三樂章《黃河憤》中,以《黃水謠》的曲調作骨干,中間插入《黃河怨》的音樂素材。舞蹈中相繼出現帶著無限驚恐和飽受苦難的女子四人舞和男子四人舞,通過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優美抒情的情緒對比,展示生活在帝國主義列強壓迫下,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人民的痛苦與期盼。第四樂章《保衛黃河》。“保衛黃河”的號角吹響后,無數雙手臂伸向空中,展現黃河兒女們的無聲誓言和已被激發的戰斗豪情。舞蹈動作充滿爆發力,舞臺調度錯落銜接,極力供托出黃河兒女的誓師之態,也象征著中華崛起勢不可擋的恢弘氣勢。這一部分中展示了許多中國古典舞高難度的技術技巧,像擺腿跳、吸撩腿越、云門大卷、探海翻身、紫金冠跳接臥魚等等,大幅跳躍、急速旋轉,使整個舞蹈達到高潮。最后,全體演員如瀉閘狂涌的河水快速集結在舞臺后區,隨著《東方紅》旋律的出現,舞臺一片紅色光芒,演員、觀眾熱血沸騰,精神、感官得到強烈沖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驕傲,為中華精神具有的凝聚力自豪!尾聲,與舞蹈開始遙相呼應,構成舞蹈整體性。
綜上所述,以上兩部作品編導構思巧妙,采用了交響式的編舞手法,舞蹈層層遞進,虛實結合,讓作品充滿了文化感和歷史感。通過不同舞蹈形式的表演,產生了深刻的藝術表現力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