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逯美一
摘要:近些年來,限制性飲食問題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本文概述了研究者們提出的關于限制性飲食的理論及限制性飲食者過度進食的原因(基于注意偏向角度)。
關鍵詞:限制性飲食;注意偏向;概述;
1限制性飲食
限制性飲食者是指一群長期關注體重和減肥的慢性節食者,但減肥卻不太成功(Herman & Polivy, 1980; Mills, Polivy, Herman, & Tiggemann, 2002; Provencher, Polivy, & Herman, 2009)。限制性飲食者可分為成功和失敗兩類,成功的限制性飲食者表現出高限制性傾向和低進食傾向,失敗的限制性飲食者則表現出高限制性傾向和高進食傾向(vanStrien&Ouwens, 2007)。
2關于限制性飲食的理論
2.1飲食邊界模型:Herman和Polivy等(1984)提出的早期飲食邊界理論模型認為,限制性飲食者在面對食物時受到兩種邊界的控制——生理邊界和心理邊界。對他們來說心理邊界的作用尤為重要,因為限制性飲食者為了能夠達到一個瘦的理想標準,維持苗條的身材,會在認知上給自己設置一個節食邊界,一旦超過這個邊界,他們就會通過控制自己的飲食攝入來維持體重。久而久之限制性飲食者會根據認知模式而非饑餓和飽足的生理指標來管理飲食行為(Herman & Polivy, 1984)。
2.2雙系統觀點:限制性飲食者飲食行為受到兩個系統調控,反射系統和沖動系統(Strack & Deutsch, 2004),這兩個系統是沖突的,在反射系統中,限制性飲食者在進食時會考慮與食物相關的信息,比如食物的熱量,給體重帶來的后果,符合節食目標與否;而在沖動系統中,限制性飲食者面對食物時,更多會考慮食物是否美味,是否會體驗到積極的情緒等。
2.3目標沖突模型:Stroebe等人(2008)提出了目標沖突模型,認為限制性飲食者的飲食行為受兩個目標所控制,即對美味食物的享樂目標和控制體重的節食目標。享樂目標強調品嘗美味食物所帶來的快感和滿足;而節食目標是指在面對美味食物能夠意識到控制體重的目標,強調美味食物帶來體重增加的懲罰特性(Stroebe, Mensink, Aarts, Schut, & Kruglanski, 2008)。
3關于食物刺激注意偏向的研究
在對食物刺激注意偏向的研究中, 研究人員往往使用食物詞匯(Kemps et al.,2014)或者食物圖片(Hepworth et al., 2010; S?nger, 2018)等刺激作為研究材料, 被稱為食物線索。研究表明, 個體對食物線索的注意偏向受兩大因素影響:食物自身因素和個體因素(饑餓、情緒等)。對食物自身因素研究較多的是食物的熱量含量。相比于低熱量食物, 高熱量食物具有更高的享樂屬性, 更容易引起個體的注意偏向(Garcia-Burgos et al., 2017)。
4個體狀態因素對食物線索注意偏向的影響
(1)饑餓是飲食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狀態, 饑餓會驅動個體尋找食物, 從而成為一種行為動機(Maslow, 1943)。
(2)情緒狀態影響個體對食物線索注意偏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負性情緒上。
5個體特質因素對食物線索注意偏向的影響
A.Kemps等人(2014)研究發現, 肥胖被試對與食物詞匯(尤其是高熱量食物詞匯)相同位置出現的探測點的反應時要顯著快于與動物詞匯相同位置出現的探測點的反應時, 說明相比于非食物詞匯, 肥胖女性對食物詞匯存在注意偏向。
B.與超重和肥胖個體相同, 限制性飲食者也存在著過度進食問題, 限制性飲食者雖然有著減肥意圖, 但有時還是會發生過度進食行為, 對食物線索的注意偏向可能是其中的一個原因(王劭睿, 陳紅, 2019)。
C.對以往研究綜述可以發現, 與非食物線索和低熱量食物線索相比, 超重/肥胖成人和兒童對高熱量食物線索存在更強的注意偏向, 而這種對高熱量食物線索的注意偏向可能是超重/肥胖成人和兒童更容易食用高熱量食物的一個內在機制; 但是當超重/肥胖個體與體重正常個體相比時, 二者對食物線索的注意偏向沒有差異, 甚至超重/肥胖個體的注意偏向更弱(李靈,侯曉旭,張亞,隋雪,2020)。
參考文獻
[1]王劭睿, & 陳紅. (2019). 為可減越肥?——限制性飲食者過度進食的心理機制及影響因素. 心理科學進展, 27(02), 136-142.
[2]李靈、侯曉旭、張亞、隋雪. (2020). 食物線索注意偏向及其神經機制. 心理科學進展, v.28;No.244(12), 66-77.
[3]Herman, C. P. , & Polivy, J. . (1980).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aspects of restrained eating. Obesity, 208-225.
[4] Mills, J. S. , Polivy, J. , Herman, C. P. , & Tiggemann, M. . (2002). Effects of exposure to thin media images: evidence of self-enhancement among restrained eaters.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12), 1687-1699.
[5]Provencher, V. , Polivy, J. , & Herman, C. P. . (2009). Perceived healthiness of food. if it's healthy, you can eat more!. Appetite, 52(2), 340-344.
[6]Herman, C. P. , & Polivy, J. . (1984). A boundary model for the regulation of eating. Research publications -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62(12), 141.
[7]Fritz, Strack, Roland, & De utsch. (2004). Reflective and impulsive determinants of 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Inc.
[8]Stroebe, W. , Mensink, W. , Aarts, H. , Schut, H. , & Kruglanski, A. W. . (2008). Why dieters fail: testing the goal conflict model of eat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4(1), 26-36.
[9]Kemps, E. , Tiggemann, M. , Orr, J. , & Grear, J. . (2014). Attentional retraining can reduce chocolate consump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 20(1), 94-102.
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遼寧省大連市 116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