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白云怡 謝文婷

近年來,部分別有用心的歐美政客在國際輿論場刻意散播一種聲音:他們反對中國共產黨,但支持中國人民。這種挑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說辭成為他們對華惡毒攻擊的又一“套路”。但在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看來,“中共比西方現在任何一個政府都更能代表人民”。這是他近日通過視頻連線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如圖)強調的觀點。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之際,馬丁·雅克跟記者詳細談論了中共的持久性和韌性、西方與中國不同的政治組織方式、西方對中共的誤讀等話題。
中共“以極其活躍的方式進行自我更新”
環球時報:在過去幾十年里,一些西方學者曾預言中共“垮臺”,比如中共的領導不會持續超過70年等,但事實證明這些預測都錯了。您認為當年此類預測的邏輯是什么?
馬丁·雅克:這是一種典型的思維范式,即西方的民主模式是世界上唯一可行的、可持續的政治體系。這是西方一種普遍的觀點:除了基于普選、多黨制、法治和三權分立的制度以外,其他的制度都是不民主的、不具代表性的、不負責任的,因此也是不可持續的。
西方的政要和學者認為,其政治模式應具有普遍性,他們也一直在竭盡全力地推動這一目標成為現實,甚至不惜通過武力將一種完全不適合當地社會和文化的制度強加給另一個國家,比如在伊拉克推動政權更迭。
這一論調背后的另一個因素是,上世紀冷戰時期,共產主義被宣傳為一種“工具主義、獨裁主義和專制主義”的制度,因此這個名詞和制度在西方沒有得到民意支持,(也被認為會崩潰)。而2016年冷戰思維在西方回潮后,這一論調再次上升。這是西方在智力和政治水平上的極大倒退。
環球時報:他們的預測錯在哪里?中國共產黨的“持久性”和“韌性”源自哪里?
馬丁·雅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但西方卻很少探究它的答案。西方總是在道德上譴責中國,然后期待它“倒掉”,卻沒有認真問過自己這個問題:為什么中共可以一直執政?我認為,中共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這是它長期執政的真正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中共在逆境中自我更新、自我恢復、自我改變的能力。比如,上世紀鄧小平引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力推動中國融入世界的努力,就充分顯示出中共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做出深刻的轉變,而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黨難以做到的。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根基深厚,是因為它代表了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利益。換句話說,中共也必須不斷兌現對民眾的承諾,贏得支持。這是構成中共“持久性”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總之,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結果就是,中國共產黨從1949年至今的表現是一個史詩般的故事:極端貧困被消除,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中國從一個弱國變成一個強大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下,誰不支持中國共產黨?
環球時報:西方認為中國是“一黨專制”,您怎么看這種說法?
馬丁·雅克:對中國“一黨專制”的批評基于一個觀點:中國只有一個執政黨,因此,中國不存在選擇,也不存在改變。然而,這是一種片面的觀點。正如我剛才提到的,中國從“毛時代”到“鄧時代”的政策改變是巨大的,這正是中共自我更新能力的體現。中共現在管理中國的方式也與十年前或二十年前的方式不同。中共一直在變化,它以極其活躍的方式進行自我更新。
當然,我并不是說“一黨制”就是最好的,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比如蘇聯的“一黨制”具備西方批評的缺點。但中國的情況很不一樣,我認為實際上中共比1945年來任何西方政治體制都更具創造力,更能改變和向前走。
“世界上確實存在治理危機,但不是在中國”
環球時報:您認為,中共黨員和西方政黨的黨員最大的差別是什么?
馬丁·雅克:兩者有很大不同,這也折射出中國與西方政治制度的差異。盡管存在一些例外,但大部分英國政客都很擅長辯論,他們幾乎每次演講都要批判自己的對手政黨。這是一種集團主義的體現,集團主義是我們政治的一大障礙。比如,我是左翼人士,我見過的大多數英國工黨政客基本不會從戰略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對于英國政客來說,“說得好”意味著一切。人們更在意政客說了什么,而不是實際做了什么,因此很多英國政客缺乏真正的政績,他們在經營、管理某個領域上缺乏經驗。美國也有同樣的問題,即一切都是為了當選,而不是改善社會。
環球時報:您此前也提到過,西方對于政治的關注大多著眼于選舉民主,而中共則更注重治理能力。您如何看待中西方在這方面的不同?歷史會證明孰優孰劣嗎?
馬丁·雅克:西方有關政府的討論大多集中在政府如何產生,而并非政府是如何治理、如何做事情的。所以我們看到,西方很注重討論普選、多黨制等。與之相比,中國則更關注政府的有效性、能否履行承諾等。
這也就產生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政治組織方式。英美法德等國的政治體系圍繞著當選,這會導致一種相對短視的心態。中國的制度則更容易從長遠考慮,比如2049年的目標,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在我看來,也是更科學的方式。西方政治家更多考慮的是受歡迎的程度,因此他們的承諾也大多停留在口頭上。西方當然也有像默克爾這樣優秀的政治家,但太少了。而對中國的政治家來說,只有在各級政府和黨內有非常優秀的表現,才有可能成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
坦率講,我認為世界上確實存在治理危機,但不是在中國。我想,西方未來將不得不認真地對此進行改革,但這或許需要很長時間。
環球時報:在您看來,當下西方社會對中共最大的誤讀是什么?
馬丁·雅克:西方對中共最大的誤讀是:中共不代表中國人民。但我認為,中共比西方現在任何一個政府都更能代表人民,因為它有能力回應人民的訴求。事實上,從民眾對政府滿意度、民眾對社會治理參與程度以及中國社會的變革方式等指標來看,答案都是顯而易見的。
我并不反對選舉,不認為西方應該有中國的政治制度,這是行不通的,因為我們有完全不同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但同樣地,中國也和西方有著完全不同的歷史根源和文化語境,沒有必要一定采取西方的制度。
西方對中共的誤讀本質上建立在“西方人優于其他所有人”的基礎上,即西方應該統治世界,西方的規范就應該是世界的規范。很抱歉,那個時代已經結束,也不會再復活。正相反,西方正處在衰落之中。
遭受西方更多敵意,是因為中國成功了
環球時報:近兩年來,我們看到中共在西方似乎被極大地“妖魔化”了。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
馬丁·雅克:我認為這一現象主要是從2016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逐漸明朗化的。上世紀90年代到2015年,中國和西方有過一段相對和諧的時光,西方對中國的態度比較開放,也樂于探索、了解中國。改變這一局面的關鍵因素是美國。此前,美國一直認為它能與中國建立合作的良性關系。這一態度基于兩個假設:中國很難成為美國經濟地位的挑戰者;隨著中國的現代化,它會逐漸西化。
正如我們看到的,美國極大地誤判了中國,這兩件事都沒有發生。中共的治理沒有被削弱,而且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影響力和支持度顯著上升。
因此從2016年前后,堅信自己是“天選之國”的美國不再用舊時的視角看待中國,而開始將中國視為一種威脅、美國自身全球霸權的威脅。這是其態度轉變的根本原因。
環球時報:隨著自身的發展和世界格局的變化,中國內外都涌現出許多新的矛盾。您認為中共未來主要面對哪些挑戰?該如何應對?
馬丁·雅克:第一個挑戰是繼續維持中國崛起的勢頭,并以相對和諧的方式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就自身的崛起“談判”。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中國的崛起正遭受西方越來越多的敵意,這不是因為中國“失敗了”,而是因為中國成功了。如何讓世界接受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將成為一個重要挑戰。
其次,中國不能把目前的團結視為理所當然。中國各地區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很大,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不平等可能成為日益嚴重的問題。
第三是處理好中國國內發展和對外政策的關系。中國現在正在經歷一個“國際化”的階段,與此同時,因為與美國關系的惡化,中國也在加強自力更生,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環球時報202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