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許秀梅



摘要:本研究以青島農業大學新型女職業農民法律素質培訓班的60名女學員調查數據為依據,構建新型女職業農民的勝任素質評價模型,應用OWA算子函數,對新型女職業農民勝任素質現狀進行評價。評價結果顯示,新型女職業農民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在勝任素質方面還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間,尤其在生態素質方面須要提高。最后根據各維度素質存在的不足,從加強本土女農民基礎教育、吸引女大學生成為新型女職業農民、消除女農民社會性別差異、與農業院校聯合培養等方面提出新型女職業農民勝任素質提升路徑。
關鍵詞:OWA算子函數;新型女職業農民;勝任素質;評價;素質提升
中圖分類號:F323.6;G72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1)07-0021-06
收稿日期:2020-08-28
資助基金: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編號:19CQXJ39);青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編號:QDSKL1901173);青島農業大學繼續教育課題(編號:JXJY20-01)。
作者簡介:張 霞(1985—),女,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業管理。E-mail:877014178r@qq.com。
通信作者:許秀梅,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農業科技創新。E-mail:shareshareshare@163.com。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推動人才下鄉,加快構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培養更多懂農業、愛農業并且能夠扎根鄉村的人才,推動更多農業科技成果應用到田地里[1]。然而,目前在田間地頭參與農業生產的農民女性居多,約占農村農業從業者總數的65%[2]。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男性勞動力在城鎮化進程中選擇外出打工[3]。女農民則無疑成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大多數農村地區女農民文化程度不高、職業素質較低,不能較好地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求。為了更好地發揮女性農民在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作用,須不斷提高女性農民從業素質,將其培育成新型職業農民。本研究擬通過構建新型女職業農民勝任素質評價模型,對新型女職業農民勝任素質的現狀進行評價研究,找出問題與不足,針對性地提出提升建議,以上分析可以為提升鄉村振興人才培育效果提供有益的借鑒。
1 相關文獻綜述
1.1 新型女職業農民
近年來,一些學者對以務農為職業的現代女性農業從業者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究。其中楊德興等認為,女性農業從業者是農業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主體力量[4]。楊亞利指出,農村青壯年男勞動力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情況下大量外出務工,女性農民則無疑變成農業農村發展的主體力量,并且指出其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和道德素質偏低的現象[5]。康芳民認為,在我國的農業發展越來越以女性為主的背景下,要解決我國的農民問題關鍵要不斷培育新型職業女農民[6]。從鄉村振興的角度看,在農村勞動力中,女性農民占3/5以上[7],農業女性化特征日益明顯[8],培育新型女職業農民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助推鄉村振興工作。楊梅等指出,現代女性農業從業者培育工作刻不容緩,應被深刻認識,對女性職業農民加以器重,為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增加力量[9]。胡紅等認為,農業生產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提高女性農業從業者的知識和技術水平,而女農民在獲得農業技術知識方面是被動、從屬的角色,因此在培育女農民時應注意多采用更適合于女農民的培育方式[10]。綜合以上學者的研究發現,在新型女職業農民的研究上大多是對現狀及問題進行統計描述,然后從宏觀上提出解決對策。本研究把以上多位學者的研究結論作為研究依據并對研究的不足之處進行總結。發現前人的研究沒有針對性地制定培養路線,有的放矢地提出措施建議。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聚焦現代女性職業農民,分析現代女性農業從業者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提出措施建議。
1.2 新型女職業農民職業勝任素質
新時代的農民,應具備符合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職業勝任素質[11]。圍繞勝任素質,多位學者進行了不同視角的探究。楊艷麗等構建了新型職業農民應具有的文化知識水平、農業常識和市場營銷、產品推廣、專業技術、團隊合作等生產經營能力以及人際溝通能力、使用新技術新要素的能力還有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等從業素質體系[12]。陳春霞等提出,新型職業農民的勝任素質由從農動機、模式創新力、關系資本積累能力、農人新思維等17項要素構成[13]。為了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勢必需要一批以農業為固定職業的新型人才,即新型職業農民[14]。近年來,農村越來越多的男性選擇進城務工或從事其他非農職業,據相關調查顯示,在農業生產者中女性約占65%,女性農業從業者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主要作用[15]。
縱觀幾位學者的研究發現,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建立指標體系進行評價研究,但是都沒有針對女性職業農民獨有的特點,建立符合新型女職業農民特質的指標體系。因此,本研究將結合新型女職業農民區別于男性農業從業者的特點,建立一套符合新型女職業農民特質的勝任素質指標評價體系,對當前我國新型女職業農民勝任素質現狀進行具體評估,并以青島農業大學新型女職業農民法律素質培訓班為例進行實地調查,通過調查,從多維度分析當前新型女職業農民勝任素質的現狀與不足,盡可能全面地提出措施建議,以期為我國新型女性農業人才培育工作提供參考。
2 新型女職業農民勝任素質模型構建
2.1 一級指標設計
本研究通過文獻分析法,整理出以下8個維度的一級指標:基本特質(B1)是指與新型女職業農民職業特征相符的基本能力,這些能力可以是先天具備的也可以是后天習得的;科技素質(B2)是指新型女職業農民對農業科技意識、科技知識、科技技能以及科技信息和科技價值觀所掌握的程度以及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熟練應用的程度[16];經營管理素質(B3)是新型女職業農民的市場信息分析能力、市場機會識別能力以及資源整合能力等各方面的經營管理素質水平[17];法律素質(B4)是指新型女職業農民對與其自身相關的生產、生活方面的法律知識、行政法規的掌握程度[18];思想道德素質(B5)是指新型女職業農民在個人品德方面能做到誠信正直、有責任心并樂于分享勞動經驗和心得感受的程度;身心健康素質(B6)包括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身體素質主要是指新型女職業農民自身身體健康狀況和對自身健康水平的管理能力,心理素質是指新型女職業農民在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內心活動,良好的心理素質,如積極進取、自信樂觀等;專業素質(B7)是指個體經過培訓和考核后獲得的農業方面或其他有利于農業發展方面的專業技術能力;生態素質(B8)是指新型女職業農民是否具有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綠色環保意識和安全生產責任感,是否能全面掌握生態農業綜合知識。
2.2 二級指標設計
8個維度只是對新型女職業農民勝任素質模型的框架性描述,為了讓模型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本研究對8個維度做出更加詳細的二級指標進行描述,在綜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擬從受教育程度、職業認同、主體意識等3個指標來描述基本特質;擬從科技意識、科技知識、科技實踐能力等3個指標來描述科技素質;擬從識別市場機會能力、資源整合能力、信息分析能力等3個指標來描述經營管理素質;擬從法律政策知識、法律思維、法律敏感度等3 個方面來描述法律素質;擬從誠信正直、責任意識、共享意識等3個指標來描述思想道德素質;擬從積極進取、自信樂觀、健康管理能力等3個指標來描述身心健康素質;擬從農業綜合知識、市場營銷知識、財務管理知識等3個指標來描述專業素質;擬從綠色環保意識、安全綠色生產責任、生態農業綜合知識等3個指標來描述生態素質。建立起新型女職業農民勝任素質評價指標體系(表1)。
3 研究設計
本研究用專家打分法、訪談法確定新型女職業農民勝任素質模型的各項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權重。訪談對象是青島市西海岸參加青島農業大學新型女職業農民法律培訓班的學員。然后結合OWA算子函數對各級指標進行計算分析。根據一二級指標設計問卷內容,將設計好的問卷發放給該期培訓學員。調查過程中,向學員發放調查問卷,總共發出 60 份,收回有效問卷57份,回收率達到98.3%。
為了保證問卷可信度,本研究在獲取問卷數據后,對問卷數據進行了信度、效度檢驗,以保障問卷設計的科學性。首先,用科倫巴赫 (Cronbachsα)一致性系數來進行效度檢驗,根據α系數的檢驗標準可知,α越大,表明問卷設計可靠性越大。本研究設計問卷信度系數為0.968,大于0.9,各個維度的α系數也都大于0.7,說明研究數據總體與維度信度較高,基于該問卷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將得到具有可靠性的結果。接下來進行效度分析,采用常用的KMO檢驗法。本研究中KMO的值為0.766,表明數據亦具有較高效度。基于該數據所做的統計分析具有較好的可信度。
4 基于OWA算子的新型女職業農民職業勝任素質評價
4.1 一級指標權重計算與分析
通過專家訪談,邀請6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方面的專家對各項指標進行權重評分,運用OWA算子,計算新型女職業農民勝任素質的8個一級指標權重值。這種方法能最大限度減少決策數據極值對整體決策數據的影響,使確定的指標權重相對合理,具體步驟如下。
4.1.1 專家打分
邀請6位專家,根據同一層次指標的重要性程度對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評價指標(Cij)進行打分(0~10分),得到原始決策數據(a1,a2,a3,…,an-1,an),將已知決策數據按降序排列,并從0開始重新編號,得到新數列(b0,b1,b2,…,bn-2,bn-1 ),其中(b0≥b1≥b2≥…≥bj≥…≥bn-2≥bn-1 )。
4.1.2 位置賦權
數據bj的比重分別對應組合數Cjn-1,也即n個數據b0,b1,b2,…,bn-1分別對應n個組合數C0n-1,C1n-1,C2n-1,…,Cn-1n-1,故得賦權向量:
kj+1=Cjn-1∑n-1k=0Ckn-1,j=0,1,2,…,n-1。(1)
根據二項式定理,有:
∑n-1k=0Ckn-1=2n-1。(2)
即得kj+1=Cjn-12n-1,j=0,1,2,…,n-1。(3)
4.1.2.1 確定絕對權重
利用賦權向量(kj+1 )對打分數據集 (b0,b1,b2,…,bn-2,bn-1 )進行加權,得到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評價指標Cij的絕對權重值(ωi′):
ωi′=∑n-1k=0kj+1bj,i=1,2,…,m。(4)
式中:m表示指標因素的個數。
4.1.2.2 確定相對權重
計算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評價指標Cij的相對權重值(ωi),即
ωi=ωi′∑mi=1ωi′,i=1,2,…,m。(5)
專家打分結果見表2。
根據公式(1)至公式(5),可得一級指標的相對權重見表3。
由表3可知,身心健康素質指標權重為 0.140 3,是所有一級指標中最重要的指標;次重要指標為為經營管理素質,權重為0.130 8; 法律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權重分別為0.130 5、0.126 4,位列第3、第4;科技素質和專業素質同為次不重要指標,而最不重要的2個指標為基本特質和生態素質。
4.2 二級指標權重計算與分析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計算每項二級指標在其所屬一級指標中的權重并排序,具體見表4。
分析表4可知,在基本特質中主體意識排第1位,說明經過前期的培育,新型女職業農民的主體意識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與男性職業農民相比,女性平時忙于家庭事務,因此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能力也落后于男性,這也導致新型女職業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普遍得不到提高;在科技素質中,科技實踐能力得分最高,說明新型女職業農民的實踐能力在培育過程中得到了明顯提高,然而由于總體文化素質偏低等原因,新型女職業農民計算機互聯網知識匱乏,而且缺乏創新能力;在經營管理素質中,信息分析能力占第1位,說明新型女職業農民的信息分析能力已經有所提升,但資源整合能力仍然較差,市場眼光不足,不能及時了解市場動向和把握市場機會;在法律素質中,法律政策知識排名第1,說明目前新型女職業農民來經過培訓已經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但法律敏感度和法律思維仍然不足;在思想道德素質中,誠信正直和責任意識并列第1位,說明新型女職業農民能夠做到誠信正直并具有一定的責任意識,但在經營傳承與分享方面仍然做的不夠好;在身心健康素質中,積極進取排第1位,說明新型女職業農民已經有了改變現狀積極進取的態度。而女性農民主體參與培育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能夠對身邊其他女農民產生積極影響,但其自身仍存在自信心不足等悲觀現象,身心健康管理意識也比較薄弱;在專業素質中,農業綜合知識排第1位,說明作為農民,新型女職業農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農業科學知識,但其他方面的專業知識仍有待提高;在生態素質中,綠色環保意識排第1位,說明新型女職業農民的綠色環保意識初步形成,但生態農業綜合知識仍有待充實,安全綠色生產責任感不足,須要不斷提高。
4.3 組合權重計算與綜合評價分析
由表5可知,經過權重排序后,部分指標排名并列,因此24項二級指標權重總體按照1~12名排序。根據排名分析,本研究總結出新型女職業農民勝任素質狀況,具體如下。
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基本特質中的受教育程度排第12名,是所有素質中得分最低的指標,說明新型女職業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科技素質還存在差距。科技素質中的3項二級指標科技實踐能力、科技意識、科技知識排名分別為第7、第8、第9,女性職業農民的科技素質有所提高,但距離鄉村振興戰略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具體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
經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經營管理素質中,資源整合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排名第4,識別市場機會能力排名第5。總體來看,經過培育,新型女職業農民已經具備較高的資源整合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并且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市場風險意識,具有一定的識別市場機會的能力,整體來看新型女職業農民的經營管理水平已經有所提高,但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
法律知識不足。法律素質中,法律政策知識排名第3,法律思維和法律敏感度排名第6。過去,新型女職業農民掌握的法律知識局限在選舉、婚姻、繼承等政治、生活方面,經過一段時間的專題培訓,新型女職業農民所掌握的專業性法律知識明顯增多。大部分女性職業農民已經初步建立基本的法治觀念,認可用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然而,一旦遇到具體問題,絕大多數農村婦女仍然選擇非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可見,多數女性職業農民的法律思維和法律敏感度仍不強,不能真正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思想道德素質偏低。從表5中可以看出,思想道德素質中的共享意識排第7名,誠信正直和責任意識都排第5名。目前女性農民的思想道德觀念依然處在比較陳舊的傳統模式,共享意識淡薄,小農思想嚴重,存在“等、要、靠”的現象。因此,新型女職業農民的共享意識培育工作有待加強,整體思想道德素質仍有待提高。
繼續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素質。由表5可知,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型職業女農民的身心健康素質良好。然而仍然存在小部分的女農民對身心健康認識不足,健康查體意識淡薄,即使查出問題,也迫于經濟壓力,不想去醫治,覺得小毛病忍忍就好了。有關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約 16 萬名農村婦女存在心理健康問題[19]。顯然,新型女職業農民的身體健康素質和心理健康素質還有提升空間。因此,在繼續保持新型女職業農民良好的身心健康素質的同時,要幫助身心健康素質較弱的女農民提高自身健康素質。
專業理論知識薄弱。由表5可知,財務管理知識排名第11,科技知識、市場營銷知識、生態農業綜合知識并列第9名,排名也比較靠后,這說明新型女職業農民沒有形成系統的現代專業理論知識,知識結構缺乏時代性、先進性、實用性,無法應對新時代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綠色生態環保發展理念不足。生態素質中的3項二級指標排名分別為第8、第9、第10,可見生態素質總體排名靠后,說明新型女職業農民的綠色環保意識、生態農業綜合知識、安全綠色生產責任素質已經跟不上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因此,當前應著力培育新型女職業女農民的綠色生態環保發展理念,提高其生態素質。
5 新型女職業農民勝任素質提升路徑
5.1 著力提高新型女職業農民受教育程度
本研究結果表明,新型女職業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要解決這一問題,應做到內優外化。所謂“內優”是指要提高本土新型女職業農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尤其農村基礎教育應受到高度重視,在農村基礎教育方面應該投入更多的資金,使農村教學環境變得越來越好,才會有更多的人才愿意留在農村。另外還要轉變農村重男輕女的觀念,使農村留守女童從小就能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二是要加強宣傳,促進職業農民來源多元化。目前,新型女職業農民的主要來源是在農村務農的女農民。為壯大技能型和經營型女職業農民的隊伍,優化新型女職業農民隊伍結構,應加強宣傳和政策倡導,鼓勵農業相關專業女大學生回鄉就業和創業,成為新型女職業農民。
5.2 消除女職業農民社會性別差異
根據評價結果可見,經過前期的培訓,新型女職業農民的科技素質、經營管理素質、法律素質、思想道德素質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但還存在提升空間。為了更大程度地提升女農民的這些勝任素質,最根本的是要使農村婦女具有獨立的經濟來源,不再依附于男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消除社會性別差異。農村勞動力中婦女占大多數,性別平等能更有效地促進鄉村振興戰略開展。例如政府主導開辦傳統手工藝品傳習班,根據當地人文資源就地取材,與當地相關企業簽訂收購合同,或者建立電商銷售平臺,保證婦女農民有固定收入。
5.3 聯合農業院校培育新型女職業農民
建議政府利用農業院校的先天優勢,與當地農業院校聯合培養新型女職業農民。尤其是在專業素質和生態素質方面。從評價結果看,新型女職業農民的專業素質和生態素質相比其他素質更為薄弱,而農業院校辦學歷史悠久,教師資源優厚,教學設備先進,培訓體系成熟。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構建有關農業綜合、財務管理、市場營銷和生態農業等多個領域知識體系,形成新型女職業農民培育的長效機制,有效提高新型女職業農民的專業素質和生態素質,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2020年中央1號文件[J]. 中國農民合作社,2020(3):15.
[2]全國婦聯婦女發展部農村處. 培育新型職業女農民 助推現代農業發展——關于新形勢下新型職業女農民培訓工作的思考[J]. 中國婦運,2015(4):21-24.
[3]何明麗. 鄉村振興背景下培育新型女農民的對策研究[J]. 現代商貿工業,2018,39(20):115-116.
[4]楊德興,袁美勤. 蘇州女性農民推動現代農業邁上新臺階對策研究[J]. 中國農業教育,2017,24(1):41-47.
[5]楊亞利. 女性農民參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探析——以陜西為例[J].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1(2):26-29.
[6]康芳民. 培養新型女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動力保障[J]. 理論導刊,2009,31(7):64-66,69.
[7]劉 瓊. 農村新型職業女農民教育培訓現狀及其策略[J]. 長江叢刊,2018,35(18):138-139.
[8]沈 彤,趙 丹. 農村留守婦女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問題、原因與對策[J]. 中國成人教育,2019,28(19):87-91.
[9]楊 梅,劉 慶,趙惠燕. 新型女職業農民的特質及面臨的挑戰[J]. 中國農業教育,2019,19(5):57-64.
[10]胡 紅,付少平. 不同知識傳播渠道對女性農民影響的調查分析——以女性農民接受農業科技知識為例[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1):13-15,20.
[11]李 行. 現代農民素質能力建設簡析[J]. 現代化農業,2019,41(10):67-68.
[12]楊艷麗,李 麗,李 冰. 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職業農民從業素質提升研究[J]. 成人教育,2018,38(2):67-70.
[13]陳春霞,石偉平. “生產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的要素構成研究——基于行為事件訪談法[J]. 現代遠距離教育,2020,37(1):11-18.
[14]廖開妍,楊錦秀,劉昕禹.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效果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對四川省成都市812位參訓農民的調查[J]. 職業技術教育,2019,40(36):45-50.
[15]傅錦敏. 新型女性職業農民培養的研究——以湖州市長興縣為例[D]. 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8:19-26.
[16]賈鋼濤,衛夢思. 新時代背景下培育農民科技素質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6(15):35-40.
[17]李維晶. 農業產業化發展背景下農村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探討[J]. 商訊,2019,37(19):188-189.
[18]王樂杰,沈 蕾. 城鎮化視閾下的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模型構建[J]. 西北人口,2014,35(3):90-95,101.
[19]康芳民. 新農村建設需要著力培養新型女農民——農村婦女素質的分析與調查[J]. 管理觀察,2008,15(1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