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玖 仇志芬
(合肥經濟技術職業學院思政教學部 安徽 合肥 230031)
合肥市是安徽省教育資源的主陣地,擁有全省40%的本專科教育院校,其中高職院校35所,占全省高職院校的60%。在我國高職教育發展勢頭良好的大環境中,合肥的高職院校也在努力尋求自身的多方位發展渠道,其中文化建設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經調查發現,合肥市35所高職專科院校均已確立校訓,校訓文化蘊含著對學生、教師、學校、社會和國家的多重功能。
為深入了解合肥市高職院校踐行校訓文化的現狀,特對35所高職院校校訓的格式、內涵、校訓宣傳教育實踐等方面進行了調查研究,結論如下:
格式化,即很多高職院校的校訓格式如出一轍,不夠靈活多樣。如表1所見,“四詞八字式”校訓最為普遍,占51.4%,其次是“二詞八字式”,占34.3%,再次就是“一句話式”“二詞十六字式”“四詞十六字式”和“二詞四字式”。校訓本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除表1中列出的兩所高職院校使用“一句話式”校訓以外,其他院校均使用押韻、工整的校訓,使其形式近乎統一、格式化,整體顯得很單調,不利于體現本應豐富多彩的校訓文化。

表1 合肥地區高職院校校訓統計
雷同化,是指高職院校校訓的內容重復率高,沒有體現出院校自身的辦學特色。在研究的35所高職院校中,出現15次“德”,占42.8%;出現9次“創新”,占25.7%;出現7次“求實”,占20%;還有其他諸如“誠信”“勤奮”“團結”“嚴謹”“敬業”等,為社會各行各業采用,完全不能表現出高校的風格和特色,甚至有9所高校將“團結、勤奮、求實、創新、嚴謹”進行排列組合,雷同率高達50%。
高職院校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與本科高校一樣,也能夠起到為社會輸送人才、為國家貢獻科研成果的重要作用。雖職能一樣,但是側重點卻有所不同,高職院校更多的是通過改革體制機制,創新服務模式,輸出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目前,高職院校的職能已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得到了國家和政府的支持。基于高職院校的基本職能,體現其理念的校訓更應彰顯其精神內涵。研究發現,合肥地區的高職院校鮮少把“追求真理”作為校訓的主旨,雖然很多院校的校訓中包含“求實、創新”等詞語,間接表達了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奈何其沒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作為支撐,給人形式雷同、表達膚淺的感覺,難以體會到其追求真理的意蘊。另外,高職院校另一重大職能是為國家和社會服務,能體現其內涵的詞語有“經世致用”“以業報國”“學以致用”等,但35所高職院校中僅有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安徽公安職業學院和安徽綠海商務職業學院在其校訓中標明了要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的目標,其余高職校訓并未標明,以上表明了合肥地區高職院校校訓的理念內涵缺失,整體上顯得薄弱,與國家和社會脫節。
校訓體現著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如安徽公安職業學院的“崇法尚學,育警鑄魂”、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一切為兒童”等。從校訓中,即可窺見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目標,讓人印象深刻。其他高職院校大多迎合潮流,把并不適合自身特色但很“時髦”的新詞當成“口號”收歸囊中,成為自己的校訓,無法教化、感染和凝聚師生。[1]在校訓教育方面,調查顯示,35所高職院校中,僅有18所在官網主頁明示出校訓,僅占51.4%;在官網中開設專欄對校訓釋義的僅有11所,占31.4%;開設專欄但無釋義的有3所,占8.6%;余下21所高職院校是既無校訓專欄也無釋義,占比60%。學校官網是學校對外宣傳、對內營造校園文化的重要渠道,很多高職院校并不重視以校訓為中心的校園文化建設。另外,近五年中僅有安徽廣播影視職業學院在2017年開展過“校訓翻譯大賽”,近十年中僅有2012年安徽工商職業學院舉辦過“校訓主題征文比賽”,其余高職院校在近五年里竟一次未舉辦過校訓主題教育活動,比例占97.2%。如此可見,合肥地區的高職院校校訓流于形式,多數僅有口號,卻無校訓教育活動。
校訓不能被“束之高閣”,而是要讓它“落地生根”,走進師生的心靈,獲得師生的認同。為此,高職院校自上而下,不論在制定執行政策、建設校園文化,還是在組織教育活動過程中,都要弘揚校訓所彰顯的價值理念和精神內涵,使校訓精神真正地深入人心。
要將校訓精神落實為師生們的行為,把校訓理念制度化。所謂制度化就是使校訓充分體現在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之中,使校訓的價值理念真正落到實處。高職院校應從形式上規范校風、校訓、校標及校歌等學校標識的使用和管理,如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就明確規定了其校徽、校旗的材質、顏色和規格。很多高職院校對于其校訓的釋義、學校標識的使用規范等都比較欠缺。從實踐上,高職院校的領導層要以校訓精神為指導,制定相關的行為準則、行為規范等,改革、落實學校的內部管理制度[2],讓師生成為校訓精神的踐行者,使校訓不至于成為“空談”,能真正起到約束、引領學校師生員工言行的作用。
高職院校的學制是3年,學生在大一、大二時期在校學習,大三時期的大多數時間在校外頂崗實習、找工作等,高職學生實際在校時間僅兩年,要想在這兩年內讓校訓文化沁入學生心中,就需要構建全方位的校訓宣傳網絡,營造良好的校訓文化氛圍。
1.強化校內宣傳
首先要抓住校內輿論主陣地的引導作用,在校報、校刊、校園廣播、宣傳電視、宣傳櫥窗等開設校訓專題,定期普及宣傳。
另外,不同場景的視覺刺激,可以加深師生的記憶,感染師生心靈[3],如學習區、生活區、活動區域的布置。在建設班級、宿舍及社團文化時,都要標識出校訓,要做到標識在,校訓就在。學校可以以校訓來命名宿舍樓、教學樓或者獎勵一些優秀的班集體為“校訓班”;設置校訓石、碑或校訓墻;歷史悠久的高職院校還可以建立校訓文化館,包括校史、校志、校訓出處、優秀代表人物,形成自身特色,甚至可以進入大一新生的思政課課堂教學;也可以將校訓寫入新生的入學通知書、畢業生的畢業證、畢業紀念冊。
2.提升校訓影響力
校訓不僅是全體師生的精神向導,更是一座學校的對外形象和名片,因此,增強校訓的對外宣傳力度,可以進一步提升學校的知名度、認可度和影響力。學校可以在其官方網站、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上開辟校訓專欄,詳細闡述校訓,打造校訓的對外宣傳窗口。另外,可以利用智慧媒體重塑學校的整體形象,讓社會大眾對學校及其校訓形成認知,加強師生對學校及其校訓的認同感,使校訓走進師生心靈、引起師生共鳴。
各高職院校要拓展多樣化的校訓教育活動,讓校訓從“靜態的文本”轉化為“動態的活動”。
從教師角度而言,教師是踐行校訓文化的先行者,從教師入職培訓開始,關于校訓的教育必不可少。同時,要搭建好教師的技能展示平臺,學校可以在教師的職業發展過程中,設置關于校訓主題的演講比賽、技能大賽等活動;還可以設置優秀師德師風獎,對于德才兼備的教師予以獎勵;鼓勵教師對校訓進行專題研究和創新性的發展,促使校訓成為教師職業理念和職業素養的培養目標。[4]
從學生角度而言,新生入學后要接受入學教育。高校入學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如開學典禮、開學第一課、開學交流等,校方可以把關于校訓的教育活動融入入學教育中;學生正式開始大學生涯之后,宿舍、班級及社團,均可以開展以校訓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學校可號召各個集體結合自身特色或結合國家和學校的相關紀念日,舉辦如校訓演講比賽、校訓匯報活動、校訓紀念日、校訓優秀代表人物展、校訓主題繪畫展、我身邊的校訓故事等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在校園外,校方不僅可以開展相關的校訓社會實踐活動,如結合思政課的課外實踐基地開展愛國教育、責任教育,結合志愿服務開展獻愛心活動,結合暑期社會實踐的“三下鄉”活動,激勵學生踐行校訓等,還可以在參加省級、市級各項比賽時,以校訓文化為主導,彰顯學校特色,讓學生深刻感悟到校訓的精神。這些校內校外的校訓教育活動都可以讓師生在實踐中品讀校訓的深意,自覺踐行校訓。
校訓需要學校全體師生的自覺踐行,離開了行動的力量,校訓就失去其生命力。合肥地區的高職院校辦學歷史均不是很悠久,因此需要學校的管理者、教師和全體學生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踐行校訓文化。高校要激發師生對校訓內在的認同,從而外化為自己的行為方式,嚴格按照校訓的要求約束自己,使校訓精神得到更多人的認同,由此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