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推廣,小學科學的教學方式也在不斷進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做”與“思”進行有效融合,鼓勵學生進行思考,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能夠在做中思、在思中做,形成學習方式的有效互補。教師要遵循“做與思”融合的基本原則,采用有效的融合策略,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 小學科學;“做與思”;有效融合
[作者簡介]劉忠明(1977—??? ),男,江蘇揚州人,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杭集中心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科學教學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利用小學生的天性,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主動地了解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探尋理論的驗證方式,提升學生的質疑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融合的基本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遵循科學性原則,讓學生能夠從課本出發,思考實驗中涉及的理論知識,或從知識出發,構思實驗的步驟,避免實驗中的疏漏。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使其從客觀的角度觀察科學現象,讓學生做好信息的記錄工作,為最終結論的得出提供數據支持。比如,在“栽種植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兩盆品種相同的植物,分別放置在陽光下和陰涼處,讓學生進行植物生長的記錄工作。學生通過對兩盆植物進行對比記錄,觀察植物的主干生長狀態、葉片情況、顏色,并對植物的生長情況進行總結,可以推導出植物的生長原理。
(二)可見性原則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大多照本宣科,沒有將抽象的文字具象化。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遵循可見性原則,結合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播放視頻、圖片,讓學生觀察事物的變化情況,或結合解剖圖,加深學生對于動植物的理解。教師還可以使用多媒體,演示氣候、地形的生成過程。比如,在“地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演示地震的發生過程。學生看到兩個板塊的擠壓、碰撞,看到震源處的地質變動,可以理解地震震級的判斷方法,并結合視頻,理解不同震級對地形的破壞程度。學生能夠從實驗觀察中學到地震的相關知識,了解地震發生時的應對方式。
(三)趣味性原則
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遵循趣味性原則,通過設置合理而有趣的疑問,讓學生積極地探索問題的答案,并開展思維性實驗,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好奇心較為旺盛,活潑好動。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的天性,讓學生熟悉實驗的方法和步驟,進行實驗物品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對公式等知識的理解程度。比如,在“熱脹冷縮”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商場出售的礦泉水都不滿”進行導入,讓學生理解熱脹冷縮的基本原理,并讓學生思考“讓干癟的乒乓球鼓起來”的辦法。有的學生結合所學知識,使用一盆熱水,將乒乓球浸泡在熱水中。空氣受熱后會膨脹,乒乓球里膨脹的熱空氣擠壓乒乓球,使乒乓球內部受到較大的壓力。這樣,干癟的球身便會逐漸鼓脹起來。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的融合策略
(一)合理設置疑問,誘發學生思考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前,教師要做好問題的預設工作,合理設置疑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師提出的問題,需要按照由淺入深的順序,誘發學生思考,形成完整的知識鏈條。教師可以從實際生活出發,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就問題各抒己見,提高學生思維的開放程度。學生思考問題,通過運用數學公式或實踐操作對問題進行驗證,可以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及實際動手能力。
比如,在“光和顏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問:“白色的太陽光,經過三棱鏡和肥皂泡后,為什么會出現七色?這是一種什么現象?”學生從光的散射現象出發,能夠理解光的組成部分;并對光是否為白色進行思考,了解到光是一種復合光。之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在電視機前,用放大鏡能看到幾種顏色?”學生通過實驗,能夠了解光的三原色,即紅、藍、綠;思考電視機出現七色的原因,理解光的混合情況;并思考電視機開機后的紅點,了解紅外線的作用。
(二)善于提出假設,進行科學驗證
假設是學生思維的重要環節,也是實驗的原動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實際現象出發,提出自己的假設,并通過實驗進行科學驗證。在物理學中,大多數的理論都是從假設出發的。教師要保證實驗的科學性和準確性,讓學生提出假設,并進行科學探索。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驗步驟進行提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展現自我。在學生驗證完假設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表揚,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教師可以教授學生提出假設的方法,讓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結合生活中的現象,提出自己的假設。
比如,在“電磁鐵的磁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學生能夠從實驗出發,對比兩組電磁鐵的線圈匝數,并提出“線圈匝數越多,磁力越大”這一假設。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實驗的步驟,學生使用鐵釘、線圈與磁鐵,進行實驗驗證。通過實驗,學生可以發現,線圈匝數越多,吸引的鐵釘越多;線圈匝數越少,吸引的鐵釘越少。實驗結果與假設相符。教師可以講解電磁感應強度的基本原理,讓學生繼續思考“導線粗細在磁力大小中的作用”。
(三)開展實踐活動,強化動手能力
理論離不開實踐。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興趣小組,科學分配組員,平衡每個小組的實力,之后發布實踐項目,讓學生構思實驗的步驟。教師可以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并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幫助。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思后做,或邊思邊做,給予學生探索世界的信心,讓學生能夠應用所學的科學知識,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做到知識的實際應用,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比如,在“制作植物標本”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標本的制作。首先,尋找根、莖、葉分明的植物,在清洗枯葉后,保證植物標本的完整性。其次,將植物攤開放在一張A4紙上,并蓋上另一張紙,將標本移入報紙中,合好訂上,標示取用開口。最后,在干燥木板上放置若干張報紙,將裝有標本的報紙置于報紙堆上,再放上數張報紙,使用重物壓平,幫助標本干燥成形,等待一段時間,獲得完整的標本。
(四)建立評價體系,展開互動交流
在“做與思”的融合過程中,教師要發揮監督作用,在學生完成項目后,對學生的實驗行為進行評價。教師要從實驗結果、實驗態度出發,對學生進行批評或表揚,如果是團隊合作的項目,則需要對團隊表現進行評價。對于表現出色的學生,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點名表揚,提升學生的滿足感,調動其他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互評、自評,豐富評價形式。在學生實驗出現問題時,教師要指出問題所在,讓學生找到數據失真的原因,提高學生思維的縝密程度。
比如,在“認識水和空氣”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空氣的組成部分,并進行點火實驗。在密閉容器內,教師點燃可燃物,在可燃物熄滅后,開放容器的底部入口,讓學生觀察水平面的抬升情況。學生可以看到氧氣燃燒后的情況,以及空氣中的氮氣、其他微量氣體阻止水侵入的現象。教師要及時表揚學生的想法,并解釋實驗的原理,讓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部分,以及空氣在人體中的循環情況,并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思考滅火的辦法。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進行“做與思”的有效融合,通過合理設置疑問、善于提出假設、開展實踐活動、建立評價體系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