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青 俞紅燕

[摘 要] 學校主課題是基于核心素養構建自主導學課堂的實踐研究,也是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深刻理念與當下線上教育相結合的產物。文章結合課題,從“順學而教”前的有效預學、小組合作中的學生探討、自主探究后的高效引導、思維導圖里的合理建構、延伸學習下的理性思考五個方面,分析快樂課堂教學的實際價值,將短暫的注意力轉為持續的學習力,將“教是為了不教” 轉化成“學是為了會學”。
[關鍵詞] 引導;建構;思考
[作者簡介]馬海青(1972— ? ?),男,江蘇蘇州人,蘇州市黃橋實驗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學校管理;俞紅燕(1978— ? ),女,江蘇蘇州人,蘇州市黃橋實驗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
葉圣陶先生說:“給指點,給講說,卻隨時準備少指點,少講說,最后做到不指點,不講說。這好比牽著手走,卻隨時準備放手。”快樂課堂反映了一種基于“教是為了不教”理念的教學主張,教師通過把握教學本質、融入教學思想、突出教學思考、積累教學經驗,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知識、長見識、悟道理,從而幫助學生“會學”乃至“慧學”。
一、“順學而教”前的有效預學
預學不僅是一種學習策略,更是一種行為方式,它關注學生的認知起點,秉承“先學后教”的原則,從而實現“順學而教”。
例如,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教師一般會使用教材中的“百數表”進行教學,而在探究“2、5的倍數的特征”時,重復使用“百數表”對學生來說毫無新鮮感。學生受思維定式的影響,會習慣從排列順序觀察數字的規律,很難發現各個數位上數字之和的規律。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大膽嘗試,將“百數表”換成“組數游戲”。
1.組數游戲:以下哪幾組數字構成的三位數是3的倍數?
① 0、1、2 ?② 1、2、3 ?③ 0、1、3 ?④ 2、4、6
⑤ 2、3、5 ?⑥ 1、4、7 ?⑦ 2、5、8 ?⑧ 0、1、6
2.分類:請為這八組數字分類,你的依據是什么?
3.思考:3的倍數具有什么特征?
4.驗證:3的倍數的特征是否僅是巧合,其他3的倍數也具有這樣的特征嗎?(請舉例說明)
5.追問:為什么3的倍數會有這樣的特征?
通過問題鏈,教師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而且能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方向,讓學生自主思考,量學生“力”而學,順學習“勢”而教。
二、小組合作中的學生探討
快樂課堂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利用知識遷移,領悟新知。
例如,分數選擇題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根繩子,第一次用去它的[3/10],第2次再用去[3/10]米,哪一次用去得多一些?
②一根繩子,第一次用去它的[3/5],第2次用去[3/5]米,正好用完,哪一次用去得多一些?
請從以下選項中選出合適的答案:
A.第一次用去得多 ? ? ?B.第二次用去得多
C.兩次用去得同樣多 ?D.無法確定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讓學生在比較、辨析中領悟題意,找到思考方向和解題思路,從而形成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
生1:兩題前面的數都表示份數,后面的數都表示具體量,肯定不能直接比較。
生2:第②題有“正好用完”這四個字,說明第①題可以認為用完了,也可以認為沒用完。
生3:對,第①題繩子的長度沒有告訴我們,應該分三種情況思考,繩長>1 、=1和<1。
生4:我們可以算一算,假設繩子長度為10米,10×[3/10]=3(米),那就是第一次用去得多,選A;假設繩子長度為1米,1×[3/10]=[3/10](米),那就是兩次用去得同樣多,選C;假設繩子長度為0.1米,0.1×[3/10]=0.03(米),那么就是第二次用去得多,選B。綜合考慮,由于繩子的長度不確定,所以答案也不確定,最終選D。
生5:第②題我們需要換個角度思考,畫出線段圖,把繩子的長度看作單位“1”,第一次用去它的[3/5],則第二次用去全長的[2/5],所以答案就是第一次用去得多,只能選A。
三、自主探究后的高效引導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實現有意義、有質量、有效率、有深度、有廣度的自學。教師應抓住問題,順勢引導,促使學生的思維向深處發展。
例如,在教學完“正方體”后,教師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題。
一只螞蟻從正方體的A點出發,沿著表面爬到對角B點處,如要路程最短,有幾種不同的走法?
(教師結合學生的認知,展示以下三幅圖,幫助學生思考、回憶。)
通過回憶,學生能瞬間厘清思路:我們只需讓A點所在面與B點所在面處于同一個平面,根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測出A、B兩點之間的距離,便可得到最短的路線。由于A點所在面涉及三個面(正面、左側面、右側面),途經正面時,由A到B有2條路線,因此總共有6種走法。
通過設計與原認知相關且具有深度思維空間的探究型任務,教師能夠化“淺層學習”為“深層探究”,化“三維立體”為“點面思考”,逐步引導學生發展高階思維。
四、思維導圖里的合理建構
復習課不僅是知識的再現,還是知識的重組、歸類,以及知識網絡的進一步整理、完善。通過思維導圖,學生能將零散的知識點有序地串聯起來,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和結構體系。
在學完“圓的認識”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后,學生已經能自主梳理知識點,建構思維導圖。
五、延伸學習下的理性思考
延伸學習關系到數學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能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新問題,有利于促進數學思考,這比書本上的數學知識更有意義。
例如,教師在講解“真分數和假分數”后,可以讓學生談一談是否在新知識的學習中發現了數學問題。
生1:分數有真分數和假分數,那么小數有真小數和假小數嗎?
生2:我覺得可能有,比如0.9,我覺得應該是真小數,因為真分數都小于1,0.9<1,所以0.9是真小數。
生3:這樣的話,那1.1、1.2、3.5就是假小數了,因為它們都比1大。
生4:分數有帶分數,那小數有帶小數嗎?
生5:有沒有[0/2]、[0.1/5]、[5/0.1]這樣的分數?
生6:分數的分子和分母能都是小數或者未知數嗎?
數學的魅力來自其內在的聯系和驚人的發現,課堂的魅力來自學生的思考和無盡的想象,學習的樂趣來自學生理性的思考和享受思考的過程。
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預學中想象,在探討中思考,在引導中感悟,在建構中學習,在思考中享受,最終實現自學、互學、自悟、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