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文創產品早已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近年來,河南省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的精品節目《唐宮夜宴》出圈,話題熱度持續升高,更是引發了一波河南省博物館盲盒的搶購熱潮。在為傳統文化能夠以新的傳播形式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而感到欣慰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博物館文創產品作為面向市場的商品,系基于博物館館藏資源的再創作和設計,且產品形式多樣,大多數文創不乏獨創性,具有文化屬性和藝術價值,其設計和開發需要政策法規的指引和保護。而博物館文創產品侵權糾紛也時有發生,針對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法律保護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對我國博物館文創產業的穩步發展和優秀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博物館;文創產品;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3-00-03
0 前言
全國首例盲盒盜版侵權糾紛案在重慶兩江新區(自貿區)法院公開審理,該案雖然不是關于博物館文創產品糾紛,但該案的審理為博物館文創產品法律保護方面提供的思路值得我們關注。原告福兮(廣州)文化創意有限公司開發設計了一款盲盒產品,為該產品外包裝的平面展開設計圖進行了著作權登記且取得了權利憑證,然后將該盲盒產品放在1688網售賣。被告潼南區樂而學文具店系位于小學附近的個體工商戶,其在店內售賣“盲箱超級豪華組合”產品,而該產品的外包裝與原告網上所售盲盒的外包裝相似易導致混淆,故原告以所售產品外包裝美術作品著作權被侵犯為由將潼南區樂而學文具店訴至法庭。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所售盲盒外包裝展示圖所使用的顏色、文字、字符均為常見元素,但其設計通過對文字、圖形、色彩的選擇及編排,整體構成獨創性的表達,故原告所售產品外包裝展開設計圖系著作權法保護的匯編作品。被告所售產品外包裝設計未經原告許可,因此被告對外銷售包含原告設計的產品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權。通過本案可以看出,此類屬于文創產品領域的糾紛,博物館可以從著作權法保護的角度出發,通過對文創產品包裝的設計和規劃以形成的創意性表達被侵犯為由捍衛自我權益。不過該案僅涉及涉案產品的外包裝設計,其所售文創產品本身并不是該案所爭議事項,那么對于文創產品本身遭受侵權,博物館及其授權的開發人又該如何保護產品不被侵權呢?首先我們需要將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內涵及類別辨析清楚,不同類型的文創產品,適用的保護路徑不盡相同,基于我國現有的法律規范,結合我國博物館文創產業的實際情況,探究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法律保護問題,對該產業綜合適用形成組合拳,形成法律保護網絡,對保障和推動我國博物館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1 博物館文創產品內涵及其種類
1.1 內涵
博物館文創產品屬于文化衍生品的一種,系具有文化鑒賞價值的藝術品中派生出來的有形作品,其基于博物館館藏資源所蘊含的信息、知識、審美等相關文化藝術價值,通過物化手段來表達特定文化內涵[1]。通常來說,博物館文創產品是基于博物館擁有的文化資源,通過挖掘其內涵,經過二次創作出的可滿足大眾文化需要的文化創意產品。博物館文創產品涉及范圍比較廣泛,所有基于博物館館藏資源開發的產品都可算在此列,包括博物館展覽、出版物、社會教育產品以及面向市場通過各種渠道銷售的文化創意產品[2]。
1.2 種類
博物館文創產品種類繁多,不同的博物館依據自身藏品的不同所設計的文創產品也是千差萬別。以故宮博物院為例,該館基于豐富的藏品,已研發了超過9 000種文創產品,受消費者青睞的文創產品有故宮彩妝類、故宮娃娃類、故宮文具類、故宮扇子類等,可見其產品類型之廣[3]。但總的來說,在我國可根據博物館所開發文創產品用途的不同,即所滿足人們需求上的差別,將其分為出版物、日常生活用品、創意紀念品及復仿品。
出版物。博物館的出版物包括紙質出版物和數字出版物,是博物館為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面向社會以供教育、學術研究或是展覽開發的常見產品。
日常生活用品。此類文創產品一般是博物館將館藏品所包含的歷史元素或藝術元素與消費者日常生活進行對接,研發出來的既美觀又能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產品。此類文創產品是最受消費者喜愛的產品,銷售火爆的故宮彩妝、飾品就屬于這類,既具備博物館特有的文化藝術元素,又具備日常實用性,在博物館文創產品體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創意紀念品。此類文化創意產品與日常生活類產品不同,其主要功能是人們可以通過它追溯過去的人物、生活或是文化。比如基于歷史名人肖像或是地標名建筑做成的具有紀念意義的小雕像。
復仿品。復仿品又可分為復制品和仿制品。復制品要求忠實于原物,大多數情況就是按照原物品1∶1進行復制。此類產品主要是因為原件極其珍貴且易損壞,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或是藝術價值而作研究、陳列用途的代用品。仿制品則不要求與原物一致,這類產品具有較大的創作開發空間,不必拘泥于原件比例、尺寸等,而是側重于對原件藝術風格、表現手法的借鑒創造出的蘊含文化氣息和藝術價值的產品,如河南省博物館推出的考古盲盒里包含的各種袖珍型文物仿制品。
2 博物館文創產品法律保護現狀及問題
2.1 博物館文創產品法律保護現狀
博物館藏品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本身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時代記憶和一定的藝術價值。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促進優質文化的傳播,應當利用好博物館豐富的館藏資源,開發設計各種類型的文創產品,這樣既能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又能實現一定的經濟效益。我國對博物館利用自身資源,挖掘藏品內涵,開發各類文化創意產品持肯定和支持態度。2005年,《博物館條例》明確支持博物館發展文創產業。2016年,《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面向全國推行,該文件再次肯定了博物館積極發展文創產業的行為,其指出博物館館藏資源所蘊含的各種形式的文化資源應當加以發掘并合理利用。該文件也在政策層面提出了支持博物館文創產業發展的相關舉措。不過該文件所規定事項仍然是方向性的綱領條款,并且我國博物館文化產業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備。
目前,我國尚未制定關于博物館文創產業保障與發展的法律規范,而我國有關博物館管理的規范性文件中,不論是法律層面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實施條例》《博物館條例》等行政法規,這些規范性文件幾乎都沒有涉及博物館文創產業的具體規定。法律的缺位致使博物館文創產品很難受到全方位的保護。在現行規范的體系中,為維護自身利益,博物館及其授權方一般是設計開發文創產品時將符合條件的產品或是其外包裝進行權利申請登記,從而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或是通過商標注冊取得商標權維護自己的權利。
2.2 博物館文創產品法律保護所面臨的問題
第一,國內相關政策法律有待完善。首先,國家在博物館文化資源有效保存的前提下,雖然大力支持博物館開發文化創意產品、開展文創產業事業活動,但國內大多數國有博物館的性質為事業單位,事業單位并沒有明確從事經營性活動,政策依據模糊不清,導致博物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時不敢放開手腳,始終有所顧慮,大大限制了博物館從事文化創意事業的進程和水平。其次,我國目前缺乏促進博物館文創事業開展以及相關保障的法律規范,而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進入市場受到消費者青睞,使優質文化得以傳播,亦致使侵權行為難以避免,博物館權益被侵犯時只得到處尋找依據以維護自身權益,但又常常因設計開發產品時缺乏知識產權規劃而吃虧,或者是因為維權成本高、收益低、程序復雜而放棄維權。
第二,博物館保護意識不足。博物館文創產品背后的法律關系實質上處于博物館、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三者重合的領域,博物館對于依托藏品進行二次開發的文創產品欠缺保護意識,對三者之間的關系認識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是大多數博物館缺乏相關的法律理論知識,雖熟識自身藏品的文化和藝術地位,但對藏品的物權、版權等相關法律概念認識不夠,不了解藏品、文創產品的產權歸屬和相關侵權責任體系內容。法律專業知識的欠缺致使博物館發展文創產業時在藏品保護、開發授權、維護權益等方面并沒有得到有效保護。
二是大多數博物館缺少知識產權資產的規劃與管理。博物館在進行文創產品開發時應具備系統性思維,根據文創產品的種類和開發模式的不同,系統地進行文創產品規劃和采取對應的保護措施,避免因為沒有進行商標申報、著作權申請登記等導致自身權益受損。
3 關于博物館文創產品法律保護完善的建議
做好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的法律保護工作,構建博物館文創事業法律保護體系,為博物館文創事業的開展提供全流程保障,不僅可以保護博物館及其授權的開發者的正當權益,還可以激發其創作積極性,減少或避免偽劣的文創產品擾亂市場秩序,破壞博物館公共形象。健全的法律保護體系和良好的法律保護意識可以促進博物館與社會的交流,推動優質文化的傳播,實現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完善博物館文創產品法律保護工作可以從如下幾點展開。
3.1 加強相關領域立法,完善法律保護體系
如前文所述,我國博物館文創事業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現行法律規范缺乏對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相關規定,不能滿足博物館文創產品現實發展的需要。為推動博物館文創事業的穩步發展,不僅需要國家在政策上給予博物館明確的支持,還需要根據我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的實際情況,在現有的關于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制定一部完備的、符合我國博物館實情且行之有效的法律規范,對博物館文創產品在概念、開發與授權范圍、權利保護等方面進行清晰的界定,再結合著作權法、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現行規范,形成完善的博物館文創產業法律保護體系。
3.2 加強博物館知識產權資產的規劃與管理
加強博物館知識產權資產的規劃與管理工作,需要博物館及其授權方明確意識到,博物館最重要的資產應當是博物館的公眾形象及其館藏品的獨特性。為了保證博物館整體的知識產權戰略體系能夠得到實施和發展,博物館最重要的是需要具備管理其博物館名稱、商標等相關知識產權的能力[4]。這要求博物館在發展相關文創產業時須謹慎,應當對自身藏品進行系統性的梳理,對擁有的文化資源進行知識產權資產評估。博物館依據藏品進行再創作的過程中,須明確博物館所擁有的藏品物權、藏品作者或其繼承人、再創作者三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在維護好自身權益的同時也要避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權,應當尊重他人的合法權利。同時也要注重商標的保護工作,可將商標印在文創產品上,作為具有辨識度的標記,這樣不僅可以提升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影響力,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偽劣產品的惡意競爭。因此,博物館在文創產品創作前期就要做好相應的保護工作。
博物館可根據其欲開發的文創產品的種類區別設計不同的保護方案。比如紀念品類文創產品,利用人物肖像進行開發,不僅涉及肖像權問題,還可能涉及相關攝影師版權的問題,而依托館藏品開發的日常使用類的文創產品,開發人員僅將其作為素材通過二次創作形成了新的作品,需要通過提前約定的形式確定版權歸屬。若只是將館藏資源復制移用在文創產品上,如將某名畫復印在日常使用的杯子上,該名畫的作品屬性并沒有隨之改變,若還在作品保護期內,則需要相關的授權。
3.3 加強宣傳教育,增強法律保護意識
對從事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的工作人員進行知識產權教育,增強從業人員的法律保護意識是博物館順利開展文創活動的前提。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法律是博物館從事經濟活動應遵守的基本規則,也是其權利受到侵害時維護權益的工具。積極開展博物館文創產業知識產權理論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能夠使博物館文創產業相關人員具備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擁有良好法律素養的相關從業人員在進行文創產品開發時,才能規劃好產品的類型、名稱、授權模式與范圍、商標注冊,使產品具有競爭力且能更好地發揮館藏品的價值,同時在受到惡意侵權時懂得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另外也要加強對博物館文創產品知識產權保護的宣傳,尊重他人智力成果,自覺維護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合法權益。
4 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蓬勃發展,其產品日益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在可預見的將來會有更多的博物館參與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以滿足大眾不斷增長的多樣的文化需求。而博物館文創產業作為新興產業,相關政策和法律規范的缺位使博物館開展文化創意事業時沒有明確的指引和尋求權益保護的路徑,相關從業者承擔著一定的風險。通過研究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法律保護問題,激發相關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促進文化傳播,對推動博物館文創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怡.博物館文化創意衍生品創新研發模式研究[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7,1(2):96-101.
[2] 蘆剛.試論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創意對象[J].科技風,2016(20):170.
[3] 孫怡琳.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開發的法律保護問題[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文),2021(3):198-200.
[4] 蔣菡.博物館授權的價值與倫理探討[J].中國博物館,2020(2):73-76.
作者簡介:郎毅(1994—),男,貴州遵義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