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家主張文化自信大力弘揚遺址旅游的背景下,遺址的保護展示與區域的發展之間存在諸多矛盾,探究遺址保護與區域協同發展是解決兩者之間矛盾的關鍵,對加強遺址的考古研究、提高國民文化教育水平、體現地域特色文化及促進城市文旅融合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冀州古城的保護展示為例,基于古城的史料文獻及現狀調研,梳理出冀州古城的環境背景、歷史沿革及現狀特征,分析現階段冀州古城在保護發展層面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提出冀州古城遺址保護發展的策略,如明確土地利用方式、基于真實性原則保護遺址及周邊環境、對遺址區進行整體保護,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加強遺址間合作,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等策略,希望能為冀州古城遺址的保護與遺址區整體發展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遺址保護;展示利用;遺址公園
中圖分類號:K87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3-00-03
0 引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雖然遺址保護的概念還不清晰,但在相關的文物保護工作中遺址保護已經著手進行。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遺址的存在與城市建設之間產生沖突,學者們提出了遺址“公園化”的構想,并在《“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中明確提出遺址公園的建設,更是在“遺址公園”建設的前提下致力于實現遺址保護與區域發展的共贏。如何通過自然景觀的利用、遺址保護、景觀協調、周邊居民調控等策略,實現遺址保護與區域發展的協同,對遺址的歷史文化傳承與區域經濟發展均有重要意義。冀州古城遺址是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章以冀州古城遺址為例,從遺址的現狀及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入手,探尋遺址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遺址保護策略。
1 冀州古城遺址調查研究
1.1 環境背景
冀州古城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屬華北平原地區,地勢平坦開闊,地表土壤以潮土為主。古代都城選址時大多依照風水學原理選擇山環水抱之處,冀州古城亦是如此。冀州古城東北側緊鄰衡水湖,舊時稱“千頃洼”,因此城池選址因地就勢,以湖水環抱,解決了城內用水問題,同時形成了易守難攻的防御體系。史書上對衡水湖的記載較多,《漢書》曰:“信都縣有洚水,稱信絳。”“滏水自西南來,至州北境,折而橫亙衡水界中。”雖然城市依水而建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同時也會產生弊端,冀州古城因所在位置地勢低洼,在洪澇年代古漳、滏水水位上漲,留下積水難以排除,形成洪澇災害,給當地人民帶來多場災難。到了枯水年,冀州古城區域則是一片堿洼地,民國《冀州志》中提到:“方四十里,斥鹵彌望,地不生毛。”自隋唐時期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歷代官員都著力治理水患,排除瀝澇。1958年建設灌溉工程,利用儲水量灌溉周邊農田,自此冀州鎮農業種植環境得到改善。20世紀90年代后,衡水湖區進入保護治理階段,開始重視涵養水資源,調節生態氣候,保護該區域的動植物生存環境。
1.2 冀州古城遺址現狀特征
冀州古城遺址于2016年進行考古勘探,勘探工作共探明遺跡20處,包含城墻、水城、城墻的基槽、道路、護城河、水系、戰樓、城樓、磚砌跡象、夯土木樁跡象等,其中城墻為主要遺存,由多個朝代遺存組成。如今冀州城市因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周邊人類活動的占壓,城市邊界已經模糊不清。
如今冀州古城遺址范圍是依照《冀州古城遺址保護規劃》中劃定的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確定的。冀州古城遺址片區是冀州古城的歷代城市范圍:冀州古城漢代遺址為核心主題;北側城墻遺址外150處土路、東側中湖大道、南側126鄉道與竹林寺街、西側護城河為邊界。在此范圍內,城市發展帶來了區域功能布局上的改變,冀州古城遺址與現代城市結合的遺址片區現在主要功能有四類:居住、商業、服務、景觀用地。
由于歷代城市的不斷發展,現在遺址片區內的發展重心在片區的南側。商業與服務功能相輔相成,對冀州古城遺址片區的平面格局有著深遠的影響。除居住功能外,商業與教育功能是最早出現于現代城內的功能,現代商業功能繼承于民國時期,街區主要集中于振商街。服務功能主要是指由明代建設的學宮繼承而來的冀州中學,以及由1923年建設的直隸六師而來的托管所。居住功能除去一些傳統村落外,主要是由教育及商業功能吸引而來,在冀州中學南側建房。景觀用地位于片區西北側,一是由于片區發展南遷,二是由于最初出臺的相關保護文件將西北側城墻遺址附近劃為保護范圍。整體形成了以教育及小型商業職能為主,居住功能及景觀用地圍繞著服務及小商業分布的格局。遺址片區內主要有兩條軸線,一條是基于竹林大街形成的便于現代交通通行且沿街兩側均設有商鋪的現代商業軸線,第二條是由興業街—振商街構成的,富含冀州古城歷史底蘊且道路兩邊歷史建筑眾多的歷史文化軸線。
除去現代功能對遺址片區造成的影響外,遺址內的節點空間也對遺址內在傳統的延續及融入現代城市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1]。遺址的節點空間是指不同區域之間轉換的焦點以及具有優秀地域特色的區域,或是居民日常發生活動的區域。由于重要的空間節點沒有實際的邊界,所以很難確定其具體范圍。冀州古城遺址片區的節點空間可分成三種類型。一是景觀空間節點,由冀州遺址的城墻與周邊特定的環境視角組成的小型空間。該節點對于冀州地區居民來說,是保存和傳承漢代冀州記憶的一個重要空間;對于游客而言,是冀州古城遺址所承載的重要歷史信息。二是廣場式空間節點,由居民公共活動的聚集場所或是公共活動的主要舉辦地點場所組成。在冀州古城遺址片區內,有該類明顯特征的節點為興業街道,該街道場地平整且周邊有眾多重要歷史建筑,擁有較好的景觀效果。三是交叉口空間節點,由街道之間的路徑交叉組成的外部空間。作為具備交通功能的重要節點,范圍較小的成為居民之間相互溝通交流的重要場所,范圍較大的成為大型服務性功能設施聚集地,如學校、醫院、商場等。
2 冀州古城遺址面臨的問題
2.1 物質保護層面:未能與地域環境相適應
冀州古城不能脫離衡水湖自然環境而存在,而作為衡水湖自然生態保護區中的實驗區,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還原古代城市與湖區的空間關系。現在冀州古城的保護主要是對城墻本體的保護,由于對歷史背景及環境的關注不夠,出現了“孤島式”保護方法。城市的歷史格局及古代城鎮價值已經喪失,與冀州古城的地域環境不相符。
2.2 文化保護層面:對多元層級文化的發掘不足
保護古城遺址,不僅要對現有遺跡進行保存,更要發掘其文化內涵,對歷史文化進行傳承和延續。縱觀冀州古城的考古勘探工作,僅僅對城墻年代及走向進行勘探,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未對城內進行詳細勘探。目前的考古成果難以支持冀州古城后續進行展示利用時所作的決策,沒有對文化背景與特征進行梳理。現有的保護方法更多關注歷史遺存及文化遺存較多的冀州縣邑內歷史街區,雖然是對重點時期的歷史遺存進行保護,保護內容也偏向物質層面,但沒有真正實現冀州古城地域文化的傳承[2]。
2.3 社會發展層面:未能與社會發展現實相協調
現代社會發展迅速,一方面,冀州古城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歷史重要性不容置疑,依照現狀,應對其本體進行搶修性保護。另一方面,冀州地區雖在發展,但沒有扎實的發展基礎,農業經濟相對滯后,冀州地區亟須利用歷史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從而打造城市名片。冀州古城由于歷史悠久,區位、地形、交通都符合旅游發展的要求,地方發展意愿十分強烈。在這種“建設”目的強烈的背景下,地區發展與遺址保護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無法避免。冀州地區的遺址保護實踐中,更多的是循規蹈矩的保護,只保護而忽略了利用,錯失了城市發展的部分因素。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也令冀州地區乃至冀州古城的保護工作處于不利地位。
2.4 制定標準層面:未能規范化保護體系
由于冀州古城城垣辨識度差,且周邊居住環境復雜,文物部門的監管難度大,對于城墻自然老化形成的破損及人為盜土對城墻造成的一系列傷害難以制止。古城的保護工作更多停留在宣傳層面,而非實際保護。政府更關心即將開展的利用工作,而忽略了保護宣傳,導致現有部分群眾慕名而來,肆意踐踏,這種行為雖未對文物造成較大破壞,但形成的影響惡劣。也有周邊居民自發前來清理城墻表面的雜亂植被及建筑垃圾,但由于操作不規范,依舊會對城墻造成一定損害。
目前,冀州古城保護力量相對薄弱,未曾敷設現代化的監控及安防設施,無法應對無意及有預謀的破壞。保護標識雖有更新,但更新內容主要集中于利用層面,而非保護層面。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的兩線劃定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及周邊城市擴張情況調整,冀州古城總體保護規劃及詳細保護規劃均已提交但未出臺,對于遺址本體及周邊相關歷史遺存和環境,沒有設置對應的保護措施。
3 冀州古城遺址的保護發展策略
針對冀州古城遺址的保護發展,結合遺址類遺產的現代化研究方法提出冀州古城遺址公園模式,利用公園化的成果完成遺址保護及展示工作,通過修復、展示的方式保護已發掘及未發掘的重要遺址,并增強遺址面對公眾的可解讀性。文章結合我國遺址表達的特殊性,為冀州古城的公園化保護發展提出三種策略。
3.1 擴大保護范圍,合理調控保護區與建設控制地帶
冀州古城由于與衡水湖相連形成了獨特的地形環境,這也是冀州古城自身價值的重要部分。但由于衡水湖的保護范圍與冀州古城未勘探區疊合較為嚴重,現階段冀州古城的保護范圍僅為地表以上城墻遺址外擴十米,因此對冀州古城的考古勘探造成了影響。考古勘探的滯后導致冀州古城的遺址構成一直停留在地表以上的部分,遺址的整體構成較為模糊,因此為遺址制訂有針對性的保護計劃難度較大,也不利于后續開展遺址的展示工作。
綜上分析,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應根據現階段對遺址的理解進行一定的擴張。保護范圍的確定要充分考慮清代城市范圍,建設控制地帶應保證將整體冀州古城遺址及相關的考古推測范圍納入其中,在不擾動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的前提下,對遺址進行充分的考古勘探。結合衡水湖自然環境,有效利用地表以上的土地,嚴防任何可能對遺址產生破壞的行為。
3.2 堅守遺產保護底線,構建遺址展示整體格局
遺址保護始終是第一位的,遺址展示要慎重選擇展示節點,做到保護措施到位,展示效果良好。冀州古城的重要遺址為歷代的城墻遺存,要嚴格遵循遺產保護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原則,保護城墻本體及相關環境。由于城墻長期處于自然環境中,墻體材料遭到剝蝕、掏蝕,生物破壞現象嚴重,對其的保護與展示工作迫在眉睫。為了對冀州古城城墻進行有效保護,主要對有傾塌傾向的部分墻體采用加固手段,防止進一步被破壞。形狀不同的城墻依據專業勘探數據采用部分回填的方式,殘缺嚴重的城墻遵循真實性原則采用附罩手法。應首先在城墻保護范圍外設置標識指示牌,其次基于城墻視野選擇重要節點進行專門展示,可在保證城墻安全的前提下外置登高設施,或運用數字化手段對該節點進行輔助展示。
構建遺址公園要做到統籌兼顧,冀州古城除去地上遺存的古城墻及周邊自然環境景觀外,均被魚塘或村落占壓,現階段僅靠遺址現狀想要打造吸引眼球的環境景觀不太現實。對此,應以打造城址結構的真實體驗感為核心點,在不擾動地下遺址的前提下,在地上打造城墻觀賞步道、九州微縮景觀,供游人觀賞古城風貌。通過一系列雕塑及建筑小品展示冀州古城文化,通過照壁墻上的文字令游客體驗冀州詩詞文化,體驗昔日輝煌。
3.3 加強遺址間的合作,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在冀州古城遺址兩千米范圍內有冀州歷史街區、前冢、后冢等多個遺址,其歷史淵源與冀州古城同出一脈,并且都面臨著單一遺址表達性弱的問題。可將冀州古城周邊遺址聯系起來,作為冀州區域旅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冀州歷史街區位于冀州古城遺址南側,發展狀況相對較好,且保存較多歷史建筑。東南部則借助冀州中學及醫院的優勢,城市開發建設中配有完備的生活服務設施,借助冀州歷史街區優秀的街巷肌理重現冀州古城清代面貌。前冢、后冢等多個遺址均可列為系列遺產,與冀州古城有強烈的文化關聯性,應在古城的展示利用中加強聯絡,梳理好展示內容,以謀求區域發展[3]。
4 結語
目前,我國保護利用遺址的手段依舊比較單一,不能很好地將遺址自身歷史與地域特點相結合,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對于遺址的保護與展示雖有一定的經驗,但并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文章通過對冀州古城遺址的研究,將遺址的保護與發展兩者相結合。在當前強調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真實、全面、廣泛地展示遺址蘊含的價值,通過遺址間的相互關聯,有效解決單一遺址表達力弱的問題,將遺址發展納入區域發展中。
參考文獻:
[1] 車欣宴,趙梓堯,翟輝.公園模式下古城遺址的保護與利用:以素可泰國家遺址公園為例[J].城市建筑,2021,18(17):72-74,147.
[2] 楊一帆,李德潤,高曉勇.淺談城市中的古城遺址的保護與利用:以鎮江“鐵甕城”遺址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1,2(5):79-81.
[3] 謝金環.古城遺址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J].僑園,2020(11):66.
作者簡介:尤崢(1996—),女,遼寧錦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建筑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