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藝術。民間文學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但對其的法律保護并不完善。我國目前對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方面存在法律體系不完善、私法保護不完善、法律適應性不足等問題。應從健全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保護法律體系,建立以私法為主、公法為輔的保護體系,增強地方法規的適應性等方面著手,推進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工作。
關鍵詞: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3-0-03
0 前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大國,擁有各式各樣表現形式的民間文學藝術。各地區的人民群眾在漫長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創造了極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民間文學是中華人民群體智慧的結晶,凝結了人民群眾的勞動和智慧。民間文學藝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具有多樣的表現形式和豐富的內涵。但大量的民間文學藝術卻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傳承斷絕、無從創新等問題,對其保護已刻不容緩。各地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主要是在傳承和弘揚方面下功夫,但這種保護方式并不是最有效的,法律才是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有力武器。完善法律保護機制,推動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工作是極其必要的。
1 民間文學藝術的內涵和特征
1.1 民間文學藝術的內涵
民間文學藝術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創作完成的,是體現地方特性特點和群體特性特點的智慧結晶。民間文學藝術的表現形式具有多樣性,可以通過文學、戲曲、詩歌、音樂、神話傳說、風俗習慣、禮儀習慣以及手工藝術等多種形式表達[1]。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雖然表現形式多樣,但是其在總體上反映了某一地區或群體的生活風貌和價值追求。
1.2 民間文學藝術的特征
民間文學藝術具有社會性、集體性和地域性等特征。民間文學藝術的創作和發展都離不開社會性因素,民間文學藝術主要來源于對人民社會生活的描寫,是人民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并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它既來源于社會生活,又時刻反映社會生活的變化。民間文學藝術是地域或者群體長期生產生活的文化積淀,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創新和發展是集體智慧成果的體現,難以由個人智慧或多人智慧完成。部分的民間文學藝術在最初可能由個人或團體創造,但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個人智慧所創作的作品必然受到群體智慧的浸染和創新[2],并且作品隨著生產生活條件的變化而不斷發展更新,經過百姓多元化的演繹之后更符合社會生活的實際,成為極具地域風情的藝術表現形式。民間文學藝術有極強的地域性特征,其內容和形式通常與某地區或民族的風俗習慣、民族禮儀、宗教信仰、傳統習俗等息息相關,反映了地方和民族獨特的文化價值觀。
2 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的現狀和困境
2.1 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現狀
我國民間文學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政府對其的保護主要是在傳承和弘揚等方面下功夫,目前還缺乏完整法律體系的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文化價值和商業(經濟)價值極高,通過法律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創新、商業開發等進行具體規制,是實現其經濟和文化價值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國沒有建立完備的傳統文化法律保護體系,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還需要從相關的《著作權法》《商標法》等知識產權保護法律中找到相應依據。從《著作權法》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的規定來看,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辦法應由國務院通過行政法規或規章的方式進行規定。近年來,雖然國務院相關部門發布了相關的民間文學藝術保護條例的征求意見稿,但到目前為止,相關行政法規仍處于缺位狀態。相對來說,地方對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立法積極性更高,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如云南、貴州、福建等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的指導下頒布實施了地方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雖然行政法規缺位,但地方法規頒布實施也為地方民間文學藝術保護提供了公法支撐。
2.2 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困境
第一,法律體系不完善。我國傳統文化保護的法律體系并不完善。由《著作權法》相關規定可知,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辦法應由國務院通過行政法規或規章的方式進行規定,但國務院及相關部門并沒有頒布實施民間文學藝術保護行政法規,使得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保護法律體系不完善,行政法規這一層面的法律處于缺位狀態。雖有地區制定實施了自己的民間文學藝術保護法規,但仍有地方的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立法處于空缺狀態。
第二,私法保護的不完善。如前文所述,我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和地方傳統文化保護法規為民間文學藝術保護提供了相應的法律依據。但對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多側重行政立法和行政措施等公法層面的規定,民商法、知識產權法等私法方面的法律保護較為欠缺。在此情形下,應加強對民間文學藝術的私法保護,推進公法與私法兩種法律保護方式的結合。公法保護是站在公益性角度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和保護進行規制,但對群體利益或者私益的保護卻有所忽視,即忽視了創作主體的權利[3]。私法保護則是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所有者、創作者、使用者等民事主體相關民事權利的保護,規范民事權利行使和利益流轉等。對于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其實更應當傾向于民商法、知識產權法領域。但由于民間文學藝術缺乏知識產權法所保護客體的特性,現有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難以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全部納入其保護范圍。過于側重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公法保護,輕視私法保護,會打擊人民群眾對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積極性。同時,這也可能影響傳統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和弘揚,制約民間文學藝術的創新發展。
第三,法律適應性、操作性問題。民間文學藝術的表達形式多樣,其表現形式包括文學、舞蹈、音樂、神話傳說、習俗、禮節以及手工藝等。從一定層面上來說,民間文學藝術在表達形式上的特性決定了其難以被全部納入現行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保護和調整的范圍之內,特別是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這表明,現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并不適應當前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現狀,導致民間文學藝術不能完全受現行法律的保護。同時,現行的地方法規中法條內容過于抽象和概括,并不具體,缺乏可操作性,難以直接適用于民間文學藝術保護工作。地方法規過于抽象和概括,也并不適應地方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的實際情況,其在實際的保護工作中難以得到有效的應用。
第四,法律保護意識淡薄。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我國文化旅游行業的興旺,民間文學藝術的經濟價值得以凸顯。在少數民族地區,其極具特色的民間文學藝術給當地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收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更多人開始注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人民群眾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得到了增強。但這并不意味著人民群眾的法律保護意識得到了增強,由于欠缺法律知識,對法律保護手段缺乏了解,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者、受益者、創作者等在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方面的意識還較為淡薄。
3 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完善建議
3.1 健全我國的民間文學藝術保護法律體系
要想更好地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保護,就需要強有力的法律體系作為支撐,形成完善的法律保護體系。因此,必須健全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法律體系,補全立法空缺。目前,我國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主要以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的文化遺產保護法律和地方法規規章為法律依據。由我國《著作權法》相關規定可知,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辦法應由國務院通過行政法規或規章的方式進行規定,國務院及相關部門也相繼發布了民間文學藝術保護條例的征求意見稿,但歷時多年,這些行政法規并未正式出臺,導致我國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依據在行政法規層面存在空缺。目前,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保護法律體系的構成部分只有法律、地方法規和規章,相關行政法規和規章缺位。為健全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法律體系,必須加快推進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制定,形成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地方法規和規章的有機整合,推進民間文學藝術保護工作有法可依。
3.2 完善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體系
我國沒有針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規定制定專門的法規,對其保護只在相關的《著作權法》《商標法》等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中有零散規定。如前文所述,民間文學藝術的表達形式(客體)和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所保護的客體存在差異,這導致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保護范圍將民間文學藝術全部囊括在內。我國當前沒有一部能將民間文學藝術所有表達形式全部納入保護范圍的法律。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私法保護,必須完善現有的法律保護體系,以確保能將民間文學藝術全部納入法律保護的范圍。解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問題首先必須通過私法來確認和平衡知識產權權利人與社會公共領域之間的利益基礎關系[4]。但我國現有的法律保護體系缺乏完善的私法保護內容,在立法保護上更側重于公法方面的保護。在此情形下,構建民間文學藝術私法保護體系就成了法律保護工作的重點。我國已有相應的私權法律保護體系,只是現有的法律體系無法將民間文學藝術全部納入保護范圍。在已有私權法律保護體系的基礎上,則無須重新建構民間文學藝術的私法保護體系,只需要對現行私權保護法律進行完善修改,將民間文學藝術全部納入現有的私權法律保護體系即可。法律應當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與時俱進,不斷完善,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對相關的法律規定進行修改完善,或創設新型權利保護民間文學藝術是完全可行的。如對《民法典》《著作權法》《版權法》《商標法》等民事法律中的相關規定進行修改或增加新型的權利,從而加強對民間文學藝術相關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建立完善的私法保護體系。當然,也要注重對公法保護體系的完善,使私法保護與公法保護相輔相成。
3.3 增強地方法規的適應性、可操作性
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工具,但其過于抽象和概括會導致無法有效實現立法目的。我國大量地方法規涉及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但這些法規的內容過于抽象,并不具體,無法滿足地方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實際需求,在少數民族地區尤甚。增強地方法規的可操作性,滿足地方民間文學藝術的實際需要是極其重要的。地方法規應是對抽象性、概括性的上位法律規定的具體化。地方對民間文學藝術保護進行立法或者對現行法規進行修改時,絕不能違反憲法規定,應注意地方法規與上位法之間的銜接。地方法規應具有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符合地方民間文學藝術現狀,將上位法中抽象性、概括性的規定轉化為明確具體、有可實施內容和程序的法律條款。
3.4 增強民眾法律保護意識,調動公眾積極性
近年來,中國的文化旅游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各地的旅游行業開始蓬勃發展。各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文學藝術的商業價值飛速提升,經濟價值的提高也增強了民眾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和保護意識。但民眾的法律保護意識還十分淡薄,這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創新、傳承和保護十分不利。在傳承中不斷發揚光大是民間文學藝術的生命力所在,保障權利主體的利益,會對民間文學藝術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5]。因此,不僅要注重法律體系的建構,也要注重普法教育宣傳的開展,增強民眾的法律保護意識,調動公眾參與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的積極性。政府是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的主導力量,但人民群眾才是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的基本力量。要調動民眾積極參與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工作,前提是公民具有較強的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意識。應通過合理的商業開發提高民間文學藝術的價值,使民間文學藝術的價值得以顯現,調動公民的積極性,加強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宣傳,不斷增強公眾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
4 結語
民間文學藝術作為我國的文化瑰寶之一,是中華民族群體智慧的結晶,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法律保護是極其必要的。但現行法律并不完善,必須對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進行探索,以推進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弘揚和創新。完善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法律體系,將民間文學藝術全部納入法律的保護范圍,是進一步推進民間文學藝術走向繁榮、得到傳承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合理挖掘民間文學藝術的經濟價值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 梅貴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研究[J].漢字文化,2020(6):69-71.
[2] 翟如意.我國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D].濟南:山東大學,2014.
[3] 吳漢東.論傳統文化的法律保護: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為對象[J].中國法學,2010(1):50-62.
[4] 葉承芳.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法律保護若干問題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7,39(1):143-146.
[5] 鄒龍妹,田川頤.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研究:以貴州為例[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2(3):193-197.
作者簡介:楊慶松(1997—),男,貴州貴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