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江,侯 野
(燕山大學 河北 秦皇島 066004)
《云南民歌五首》是王建中的第一部作品,有著特殊的意義。這部作品是王建中在云南下鄉采風時,根據云南當地幾首廣為流傳的民歌進行改編的,將鋼琴這一西洋樂器與頗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民歌完美結合。被改編后的民歌雖然短小,但十分具有感染力,每首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下面著重通過對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作品中和弦材料的具體分析,來探索王建中作品中的和聲技法的民族化特點。
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來,我國作曲家在樂曲的創作中經常使用三度疊置和弦,但也一直飽受爭議。三度疊置和弦是西方傳統大小調和聲體系的基礎和弦結構,是建立在七聲音階的基礎上的,運用在我國民族音樂時會與傳統的五聲性音調產生風格上的矛盾,比如常會出現“偏音”的問題。但三度疊置和弦,其音響效果確實比較豐滿,且和弦緊張度會有很好的對比,對于樂曲的呈現也有著特殊的意義。
譜例1節選自《山歌》樂曲中的B 樂段,g 羽調式,是典型的山歌小調,在譜例第3 小節處的和聲聲部出現了原位的主七和弦,在前一小節的和弦是屬七和弦的第三轉位,也就是屬二和弦,且兩個七和弦均使用琶音的形式呈現,像是在空曠的山谷里唱歌時有回聲傳來一樣,歌聲連綿不絕、此起彼伏,十分符合山歌的主題形象。
省略音和弦是指在原三度疊置結構和弦中的某一個或幾個音得到省略后的簡化和弦,被省略的音根據音樂的需要,省略三音、五音或七音,大多省略的是偏音,從而達到五聲音調的統一。最常見的是省略三音的三和弦,這樣的和弦被稱為空五度和弦。
譜例2節選自《山歌》樂曲的結束部分,第1、2 小節低聲部處作曲家使用了省略音和弦結構,空五度和弦在結尾處的使用體現了《山歌》樂曲中飄渺、空曠的音響特征。第2、3 小節低聲部是“vi-vii-t”的終止式,低音為“?E,F,G”的連續上二度極進,具有一定的線性進行的特征。
代替音和弦是在中國五聲性和聲中較為常見的和弦結構,
譜例1:

譜例2:


譜例3:為了減少和弦中偏音所帶來的不穩定性,在三度疊置和弦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將多余的偏音用相鄰五聲調式的正音來代替,當代替音出現在和弦內部時,構成四五度式結構的三音和弦。
譜例3節選自《龍燈調》的結束部分,最后的主和弦使用了代替音和弦,該樂曲為D 徵調式,主和弦的三度音“變宮”由四度音“宮”音代替,形成了典型的四五度結構和弦,再結合使用向內收攏的上下兩個琶音以及突強的力度記號,象征著舞龍表演的結束,音響效果十分震撼。
附加音一般是在三度疊置和弦的基礎上構成的,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加二度”的附加音,在大三和弦根音的上方附加一個二度音,也被稱作“大三和弦四音列式”;第二種是“加四度”的附加音,在小三和弦根音的上方附加一個四度音,也被稱作“小三和弦四音列式”。由于附加音本身產生了不協和的二度音程的結構,這樣的和弦音響具有一定的緊張感。
譜例4節選自《龍燈調》的開頭部分,引子是變徵音#C和主音D 的小二度音程的碰撞,第5 小節進入主題部分,這里使用了“加四度”的附加音,同樣在第2 行的第3 小節也是用了該和弦,呈現出不協和的沖突音效;在第3 行第3 小節處采用了“加二度”的附加音,使原來中規中矩的大三和弦變得靈動、跳躍,富有活力。這三處附加音和弦的使用十分精妙,加上右手高聲部用下琶音,模仿的是撥弦樂器,左手模仿的是打擊樂器,使作品產生了“交響性”的藝術效果,貼合《龍燈調》中人們在節日里舞龍燈時興高采烈、載歌載舞的景象。
四度三音列式具有很強的民族性色彩,共分為兩種基本結構:一種是大二度、純四度;另一種是小三度、純四度。
譜例5節選自《跟哥》的前四小節,第2 小節內聲部的#C 和E 兩個音是前面兩個旋律音的延留,與新的旋律音#F 一起構成小三度、純四度結構的縱合化四度三音列式和弦。延留音的使用不僅加厚了和聲織體,也體現了阿哥和阿妹之間對唱情歌時你儂我儂的美好感情。
五度疊置和弦是由單一的純五度音程疊置而成,一般疊置不超過四次,這樣能保證在同一宮音系統為五聲正音。這種疊置方式既保留了五度結構穩定、空曠的特征,又使和弦本身具備豐富的表現力。
譜例6節選自《山歌》的A1 樂段,第二小節強拍的旋律和伴奏部分正好形成了五度疊置結構和弦,構成了“?E,?B,F”的主和弦,符合《山歌》的主題,凸顯在空曠的山谷里唱山歌的場景。
復合和弦是由兩個或幾個不同結構或級數的和弦縱向疊合而成,和弦的構成會產生共同音,當共同音較多時會減弱復合和弦的不協和性,所以一般不使用三度關系和弦的復合,多采用共同音少的和弦進行構建,如四五度關系和二度關系和弦的復合是常見現象,會有很好的復合效果。
譜例7節選自《跟哥》的結束部分,這里低聲部旋律先行,高聲部錯開一拍模仿低聲部后行,主調是#f 羽調式,第1 小節第2 拍處使用了復合和弦,右手聲部構成了III 級和弦“A,#C,E”,左手聲部則構成了拿波里和弦,也就是降根音的II 級和弦,這兩個二度關系的和弦的復合,不協和的復合效果十分明顯,而且結合卡農的手法,更增強了聲部的立體感。
譜例4:

譜例5:

譜例6:

譜例7:

《云南民歌五首》這部作品是王建中先生運用西方傳統和聲理論、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理論體系與我國民歌音樂曲調元素相結合而創作的。在和弦材料上的運用,既采用并保留了西方三度疊置和弦的特點,又極好地運用了中國五聲風格化的和弦,使用不同的和弦結構來表現不同的音樂風格,使樂曲具有強烈的民族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