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宇
(陸軍第八十集團軍醫院,山東 濰坊 261021)
隨著醫學事業的不斷發展,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這種技術主要是對愈合創面進行治療,相關研究報告顯示,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具有顯著治療效果,不僅能夠加速傷口愈合,而且可以降低組織水腫、加快患處肉芽組織生長,對促進患者疾病恢復具有重要作用[1]。基于此,本次研究將以探究手外科采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的應用效果及護理方法為目的對60 例患者予以觀察分析,如下。
研究對象為60 例手外科患者,選取時間在2018 年6 月至2020 年8月期間,并將其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實驗組,分組方式為隨機抽取。對照組(n=30)患者中女性22 例,男性18 例;年齡在26-62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53±2.63)歲。實驗組(n=30)患者中女性15 例,男性15 例;年齡在28-60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25±2.34)歲,當P>0.05 時表示兩組患者基本信息不具備比較分析意義。
對照組采用傳統換藥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及處理,實驗組選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對患者進行治療,具體措施:首先醫護人員需要利用生理鹽水、濃度為5%的碘伏以及濃度為3%的雙氧水有效清潔患者患處,并去除其壞死組織,予以消毒處理。同時,結合患者創面大小裁剪負壓封閉引流輔料,封閉創面,然后連接三通管及引流管,借助持續中心負壓裝置對創面進行持續受壓。
護理措施:1.心理護理。醫護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需要積極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并向其詳細講解負壓封閉引流及時的優勢,鼓勵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疾病,及時解答其提出的問題及疑惑,進一步降低其心理負擔。2.功能訓練。待患者疾病穩定后引導其進行適當的手部活動,其中包括肘關節、指關節以及腕關節,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合理調整運動時間及強度,在此期間密切觀察引流管情況,避免出現嚴重不良事件。3.疼痛護理。醫護人員需要引導患者保持舒適的體位,若患者存在強烈的疼痛感需要幫助其分散注意力,并適當降低負壓值,必要時給予其相應鎮痛藥物,同時醫護人員可以播放一些舒緩、輕松的音樂,有效緩解其疼痛感。4.日常生活護理。醫護人員需要定期清洗床單及被罩,并告知患者保持個人衛生,確保病房空氣流通,定期消毒,同時結合患者實際情況為其制定相應飲食計劃,最大限度縮短患者恢復時間。
1.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顯效表示患者治療后創傷面愈合,表皮完全覆蓋;有效表示患者治療后創面由新肉芽組織生長,且創面明顯縮小;無效表示患者治療后創面無明顯變化,計算公式為:總有效率為=(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通過發放問卷調查方式對兩組患者滿意度予以評價,計算公式:總滿意率=(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表1 臨床療效對比(n%)

表2 護理滿意率對比(n%)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主要應用于四肢感染性創面治療過程中,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普通外科,目前已經成為治療不同感染性創面、難治性傷口的重要措施。通過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可以將致病菌全面清除,使毒性物質以及壞死組織得到充分去除,最大限度減少毒性產物再吸收,進一步降低組織水腫,從而為改善局部肌肉組織、阻擋外部病原菌入侵創造有利條件。同時,持續負壓封閉引流裝置可以保持負壓穩定性,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代謝,快速消除壞死因子,有效促使局部組織新生[2]。除此之外,需要配合相應護理干預,其中包括心理護理、疼痛護理、功能訓練以及日常生活護理等,通過一系列干預措施可以能夠將臨床效果最大化,有效縮短患者恢復時間,大大提升治療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臨床療效及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手外科患者實施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及相應護理措施可以提升治療效果,并且有助于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應用價值及可行性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