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好貧困大學生的幫扶工作,不僅是為他們提供物質條件上的資助,更要對他們心理上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究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的形成原因和現狀,給予他們心理上的幫扶與支持,就要從美育入手,增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對策研究;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6-00-02
1 高校貧困生心理現狀分析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受到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貧困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也引起了廣泛重視。高校要發揮輔導員的崗位優勢,讓他們關心學生、幫助學生、圍繞學生開展相關工作,把握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規律,完善和創新教育輔導方式,有效幫助貧困大學生擺脫困境、健康成長。
高校中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主要來自偏遠農村或山區,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1.1 自卑敏感
相較于普通大學生的經濟狀況和所處的生活環境,高校貧困生家庭經濟困難,他們在價值觀念、消費能力和教育背景等方面都與身邊的同學存在明顯差異,同時這部分學生的自尊心較強,在現實多方面的鮮明對比下,他們的內心往往承受著較大壓力,正常的學習生活與人際交往容易受到影響。在自尊心和自卑感并存的敏感心理下,有一小部分貧困生盡管具有申請補助的資格,但由于覺得沒有面子,會放棄申請貧困生,也未申請其他補助,最終無法降低自己和家庭的負擔。部分貧困生表現出的自卑敏感心理,使得他們陷入深深的“心理貧困”中[1]。
1.2 孤獨壓抑
高校貧困生大多缺乏自信,在學校生活中通常比較沉默寡言、不擅交往,會擔心在與其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因為物質條件的差異被輕視,也自己為不能分擔家庭的重擔感到無助,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長期的自我封閉,會使學生產生緊張、焦慮等壓抑情緒,對其身心發展具有消極影響。
1.3 嫉妒虛榮
貧困生不善交際,敏感的人際關系使其嫉妒心理問題加劇。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大學生逐漸將注意力從學習轉移到更具誘惑力的事物上,在攀比下,部分貧困學生的自卑心理加深,心理失去失衡,產生了愛慕虛榮、急功近利,甚至是嫉妒的心理。還有一部分貧困生在感受到社會階層的差距后,不思進取,理所當然地接受和依賴各項資助,在獲得幫助后也未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我的改變,而是將遇到的一切問題歸結于社會的不公,缺乏感恩之心[2]。
2 心理健康教育幫扶對策
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努力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實際問題,不僅要將資助工作落到實處,更要將“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宗旨真正地融入貧困大學生相關工作的開展全過程,通過切實有效的方法,幫助貧困學子進行“心理解困”,加強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塑造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與健全人格。
2.1 注重談心解惑
通過了解不同貧困學生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等個人信息,根據每一位學生的特點,以平等、真誠、熱情的談心方式與他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引導他們正視并肯定自己的才能,逐漸學會自我接受、自我欣賞、自我成就。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前提下,針對貧困學生入學到畢業的不同階段,有重點地做好與學生的交心談話工作,及時向貧困生講解國家資助政策,持續關心與掌握這部分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成績、人際關系、就業情況等,建立貧困生心理健康檔案,實施精準幫扶[3]。在交心談話中,高校工作者要積極幫助貧困生樹立自立自強的理念,可能有部分貧困生由于極度缺乏自信,剛開始與老師交流會全程回避眼神接觸,但在多次有效談話后,這種逃避與疏離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與學生談話,為他們解惑,重視精神扶貧,讓學生實現自我價值、服務社會,發揮最好的談話效果。
2.2 鼓勵勤工助學
扶貧先扶志,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維護貧困學生尊嚴的同時,要為他們提供勤工助學崗位,讓他們能夠緩解生活壓力,并在崗位上學習成長。高校要鼓勵貧困生把握鍛煉的機會,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在貧困學生實踐的過程中,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會自立自強,把眼前的困難當作磨煉意志的機會,以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完成學業,一步一步踏實前進,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2.3 開展心理團輔
積極開展心理團輔,運用系統規范的心理測量方式,發揮朋輩間的互助力量,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有效預防和避免一些可能發生的人際關系沖突問題。同時,以心理團輔為契機,讓一部分社交范圍較小的貧困生能夠接觸更多傳遞正能量的同齡人,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培養學生情緒的穩定性,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會有效調節和掌控自身的情緒,保持平和穩定的心境,培養正面積極的心理。
2.4 營造和諧環境
引導學生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在寢室和班級營造溫暖舒適的氛圍,鼓勵大家在學習、實踐等方面良性競爭,并在校園內舉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問答、大學生結對幫扶聯誼賽、誠信與感恩教育等活動,促進貧困生身心健康發展。
2.5 提高文化修養
“腹有詩書氣自華”。貧困大學生要積極利用參觀學習、讀書交流等機會,盡可能地開闊眼界、豐富文化內涵、提高自身修養、增加人生厚度。同時,學生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
2.6 自主尋求幫扶
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學會積極有效地尋求心理咨詢與幫扶,在感到壓力大、負擔重的時候能夠采取正確合理的方式,通過自我排解或尋求幫助解決遇到的問題。鼓勵貧困生增強自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7 加強家校合作
高校要與重點關注的貧困生的家長進行持續積極的溝通,通過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體系,形成家校合力的幫扶格局,從多角度多方面對貧困生可能產生的心理問題做到早發現、早干預,家校合力共同幫助困難學生形成健康向上、陽光自信的心態,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3 心理育人、以美育心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是實現學生身心健康和高校立德樹人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高校要立足貧困生的普遍心理問題狀況,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基礎,探索適合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模式,向貧困生伸出援助之手。一個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擁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對未來充滿興趣和希望,對于不善交往的貧困生而言,需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為他們提供合理有效的思想引領、學業幫助、心理疏導等幫扶。貧困生承載著家庭的希望,在心理上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問題,大部分學生心理求助的方式或意愿常常表達得十分含蓄,難以有效排解內心的壓抑與憤懣。針對貧困高校生這一群體,應當以從更全面的角度拓寬幫扶指導途徑,對貧困生進行教育,而在多種教育方式中美育具有重要作用[4]。
美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美育可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提高思想水平,發展學生的道德情操。在教育工作中融入美育,實際上是讓美育在大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發揮應有的功能,美育的作用和意義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進入一種更高的層次、獲得幸福。美育以美育心,以美滋養貧困學生的內心世界,伴隨學生們一生的成長,引導年輕的大學生們追求有意義、有趣味、有情調的人生,而不僅是局限于各門課程的知識學習。在對貧困生進行美育培養時要注意做到尊重與共情、熱情與自然,在教育過程中增添審美趣味、培養學生具有積極健康的審美趣味,陶冶心靈、健全人格、提高審美格調[5]。
將美育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讓貧困學生直接地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分清美丑,把握美丑的衡量標準,在規范學生的思想品德、道德行為準則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對于高校貧困生群體來說,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還是社會的行為規范方面,美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都能發揮幫扶、指引、鞭策的作用。在當今社會,大學生群體每天獲取的信息內容真假難辨、好壞混雜,大學生如果沒有較強的辨別能力,具有深厚的審美內涵,很容易受一些庸俗、媚俗,甚至低俗的信息影響;如果大學生沒有足夠的文化積淀與審美素養,就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內心世界將極大地被影響、甚至產生扭曲,久而久之,對審美趣味的理解將趨于平庸和淺薄,美丑不分。“面對大眾消費文化盛行帶來的人們精神生活領域的種種問題,應當強調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進而融入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美育可以發揮凈化心靈的作用”,美與心靈、人格和道德的健全是密不可分的,人們與美的事物相伴、感受美、以美育心,可以使性情和品格變得高雅,對于貧困學生來說,要想真切地感受和理解美的人生,就需要美育發揮指引作用。
美育對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有益的生活方式有著重要的作用,是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增加文化涵養的重要手段,助力高校貧困生健康成長,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可以從兩個方面開展相關工作。
3.1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精神是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礎,應該實現高校貧困生愛國主義教育常態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對國家、民族、社會、家庭和個人的發展與關聯進行思考,以愛國主義教育推動理想信念教育。通過開展線上線下的參觀體驗、學習交流等活動,加深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思考,結合時代楷模以及生活中榜樣人物的事跡開展宣講,幫助高校貧困生實現心理脫貧。2018年,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學會做人,做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時代新人。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塑造學生優良思想品德的重要形式,能夠幫助高校貧困學生培養良好的品格,形成積極的思想,最終實現成長與發展。針對高校貧困學生這一群體所具有的特殊性,高校要加強美育教育工作的落實,將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結合起來,為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堅實基礎[6]。
3.2 文化美德熏陶與心理問題調節
俄國作家尼古拉·加夫里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生命是美麗的,對人來說,美麗不可能與人體的正常發育和人體的健康分開”。美育對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引導作用,能夠提高貧困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以及自身的調節承受能力。高校可以在教學和工作中以美育為載體,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培養學生熱愛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避免心理問題的產生[7]。貧困生由于生活環境、家庭原因等,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需要將美育與形成健康心理相結合,這部分學生在學校中除了掌握專業課程的學習等,還應充分利用機會學習如何培養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尊自愛的品格,將個人的使命與擔當、責任與力量融入社會之中,提高人生境界。通過美育能夠增加貧困學生的自信心,避免他們因心理承受能力弱、抗挫折能力弱等原因受到巨大的傷害。高校貧困生要在心理問題調節時學會自我批評,接受他人的意見與監督,在困難中磨煉意志,增強自身的抗壓能力,提高心理素質。
4 結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開展貧困生心理脫貧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輔導員應在充分了解學生情況的基礎上,注重前期預防和持續追蹤關注,精準施策,鼓勵貧困生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高校以美育為載體,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幫扶對策,建立合理的四級網格體系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等工作,真正幫助高校貧困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將解困和育人結合起來,幫助貧困生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學會自我調節、進行“心理解困”,最終實現教育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l] 張斌.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實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145-148.
[2] 李祥軍.關注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J].航海教育研究,2005(03):83-85.
[3] 林麟.新時代高校貧困生心理資助工作創新模式研究[J].教師,2020(32):28-29.
[4] 陳立春.論高校貧困生的心理貧困與心理援助[J].教育與職業,2009(24):86-87.
[5] 張小春.論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J].南華大學學報,2011(01):69-70.
[6] 牟艷娟.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廣西社會科學,2004(03):190-192.
[7] 宋良多.美育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機制的影響[J].湖北開發職業學院學報,2021(01):28-29.
作者簡介:馬思齊(1993—),女,江蘇揚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