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強 李初
摘要:[目的/意義]中國智庫國際化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但目前還是一個弱項,本文目的在于推進中國智庫國際化進程。[方法/過程]本文分析了中國智庫國際化的現實需要、當前還相對落后的現狀,指出了我國智庫國際化的任務和方向,并介紹了國際化智庫管理運營的特點,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結果/結論]要深刻認識加快中國智庫國際化進程是一項重要而迫切的任務,要高度重視,大力推進,不斷提升中國智庫國際化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智庫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 智庫國際化 政策建議
分類號:C932.4 C24 D81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1.02.01
1 引言
智庫已經成為推動全球經濟、政治、外交、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力量。加快我國智庫國際化能力和水平建設,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需要,是應對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需要,是一項重要而迫切的任務。目前我國智庫國際化還是一個弱項,要加快推進我國智庫國際化建設。
2 加強智庫國際化是中國智庫建設的重要任務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智庫建設,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中國智庫國際化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任務。什么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我們一直在探討“特”在哪里,“新”在何處[1]。“新”在何處,就是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國內走向國際,以適應我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歷史新進程。過去,我國傳統智庫涉足國際問題研究比較少,或者不涉及外交領域。對外開放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的發展,同時也給我國外交帶來極為深刻的影響,也促進智庫轉型發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智庫功能做了明確規定,智庫有公共外交功能,這是關于智庫國際化一項明確的重要指引;另外,《意見》還提出要建設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智庫,這其中也是包含了智庫國際化建設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智庫外交建設,在重大國事活動中多次強調加強智庫外交,加強智庫國際交流合作;把智庫交往與政府、政黨、議會等的交往并列,認為智庫是國家間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渠道;強調發揮智庫在夯實國家關系的友好民意和社會基礎中的重要作用;倡議智庫廣泛參與到國際合作網絡中,打造智庫國際交流合作網絡等。2018年6月22日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強調“對外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政黨、政府、人大、政協、軍隊、地方、民間等要強化統籌協調,各有側重,相互配合,形成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對外工作大協同局面,確保黨中央對外方針政策和戰略部署落到實處[2]。以上這些精神都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智庫國際化的要求,也是智庫國際化的重要內容和任務。黨的十九大向國際社會宣示中國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特點。面對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復雜形勢,智庫國際化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意義。可見,智庫國際化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什么是中國智庫國際化,就是要使智庫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事務中發揮多重功能和多方面作用,研究國際關系重大戰略問題,開展相關國際關系理論研究,關注和研究國際經貿、政治、文化關系以及和平與戰爭等問題,為決策者和公眾提供咨詢意見和解決方案;開展公共外交活動,積極宣傳解讀我國的理念、方針政策,講好中國故事,交流信息,說服辯論,澄清事實,增強共識,維護國家利益,擴大國際影響和發展同各國的關系;為相關國際事務提供咨詢意見和解決方案。智庫外交不同于政府外交官代表國家開展協商達成國際條約等活動,在外交活動方面屬于公共外交。
3 中國智庫國際化是投入時代大洪流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持續增強,我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與世界的關系發生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化,國際關系中的中國因素空前增加,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范圍不斷拓展、力度不斷加大,同外部世界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在全球治理中擔當的角色更加重要、發揮的作用更加關鍵。當今時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3]。
當前,我們正在經歷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加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演變,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加強我國智庫國際化建設越來越重要,越來越迫切。一是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人類社會面臨許多嚴峻挑戰,大國博弈更加激烈,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世界正在向新秩序切換,世界已經進入動蕩變革期,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有增無減,世界發展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在如此不確定性中,我國扮演什么角色、發揮什么作用、如何發揮好作用,備受國際社會關注,需要智庫出謀劃策。
二是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化勢頭大為減弱。面對逆全球化思潮,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這一邊,不斷拓展全球伙伴關系,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機制變革,堅定維護國際合作和多邊主義,以開放合作共贏胸懷謀劃發展,堅定不移推進經濟全球化,推動建立開放型世界經濟,這需要智庫積極地參與引領全球開放合作,在推進新全球化、推動完善全球治理中做出貢獻。
三是面對美國大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加深國際治理體系碎片化,加劇現有國際治理體系危機,世界和平與發展受到威脅的局勢,需要智庫大力參與其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共建“一帶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4],倡導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在推動政治解決地區熱點問題等方面發揮作用,在涉及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跨國犯罪等全球性問題上積極發聲,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提供中國全球治理公共產品、構筑全球共同發展平臺,不斷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力量。
四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正在推動世界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國際分工發生深刻變革,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發生深刻重組,面對如此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經濟發展局面,智庫如何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作用,推動我國同其他國家的合作發展,是其面臨的新挑戰。這些錯綜復雜的變化,都需要智庫積極地投入其中做出貢獻。
五是在世界大變革時代,我國需要爭取一個有利的國際競爭優勢,智庫國際化是維護國家利益斗爭的需要。在我國崛起中,面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極力遏制打壓絞殺,我國的外交原則、發展理念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總是被外界無端歪曲,受到無端的指責與打壓,新冠肺炎疫情中,國際輿論標簽化、污名化我國的傾向更加明顯[5]。境內外敵對勢力從未停止對我國的滲透顛覆破壞活動,猶如大家已經看到的,境外有一些披著智庫外衣實際上是政府資助的機構,參與顛覆他國政權的顏色革命,如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烏克蘭的橙色革命、伊拉克的紫色革命、黎巴嫩的雪松革命、吉爾吉斯坦的郁金香革命等,他們對我國也是虎視眈眈。如何認清世情、國情、黨情、敵情、社情、疫情和輿情,有效化解風險、化危為機,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的順利開啟和前行,這些斗爭都需要智庫做出貢獻。
總之,我國智庫建設正置身于大變動的時代洪流中,必須具有全球視野,主動開展全球性的戰略謀劃,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締造堅實的戰略基礎和提供行動方案。
4 我國智庫國際化發展還相對落后
我國智庫國際化已經有許多的實踐,也涌現了不少有國際化擔當的智庫,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創造了不少的經驗,表明智庫國際化建設必要有用。比如,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在杭州G20峰會、“一帶一路”共建、全球治理、公共外交等領域從理論到實踐做了許多貢獻。
同時還要看到,我國智庫國際化還相對落后,與黨和國家的需要還有很大差距,與中國現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不相匹配,與應對全球治理諸多新變化新挑戰不適應,表現在許多方面。
一是對重大國際形勢變化,缺乏戰略預見預判,而且當事到臨頭不能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不能提出切實管用的對策方案,對局勢的變化不能及時發出有價值的聲音,不能引領國際重大問題研究。比如,2018年底的時候,對中美貿易戰、科技戰等嚴重估計不足。
二是在整個公共外交應對中,我們處于一種被動地位,不能夠主動地出擊,被牽著“鼻子”轉,有不少的學者不管是接受媒體采訪,還是寫文章,都是空泛議論,做表面文章,不能真正回應或者是回擊對方的問題;甚至于有些人就是蹭熱點、蹭流量。
三是觸及到了一些深層次重大問題時,缺乏系統性分析研判,有的僅僅是從邏輯和概念上做一些簡單的判斷,就事論事,很膚淺、很單純、很天真,甚至在邏輯上也比較粗糙,有很多的誤判,不能正確區分哪些是對中國的誤解、疑慮,哪些是敵意的,甚至于有不少得出的結論有悖于事實。
四是對智庫外交中的斗爭性認識不足,對于一些反華勢力不敢開展斗爭。現實中,不是所有的智庫都是友好的。我國在國際交往過程中,要交流合作、要友好,同時也需要斗爭性,這一點我們認識不足,比如,新冠肺炎疫情中劇烈的中外輿論戰。要適應新形勢,尤其對于一些反華智庫要敢于斗爭,敢于堅持原則,敢于發聲亮劍,理直氣壯地向世界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據理力爭,比如,在“一帶一路”共建上,應在理論上回應西方的“新殖民主義”質疑和批判,決不讓其有機可乘。
五是有一些智庫辦了不少國際論壇活動,但是主題不明確,各說各話,缺乏明確的站在國家立場上的主題引導,甚至是為他人“搭了臺子”,這些情況值得關注。
造成以上種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迫切需要改進。一方面要提高對智庫國際化自覺性的認識,要提高智庫及其學者的能力,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另一方面要提高智庫治理能力,要組織好國際化專業智庫建設,調動和增強智庫以及廣大智庫學者參與國際化積極性,從國際交流便利、財務、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為實現智庫國際化提供良好的機制體制保障。
5 我國智庫國際化的任務和方向
一是推進完善全球治理,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在對外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中發揮作用。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國家面臨的挑戰與風險更為復雜,“黑天鵝事件”頻頻爆發,全球治理在多方面多層級都在發生改變,國際秩序何去何從,更需要中國智庫的參與和應對。在構建新的全球秩序理論中,要兼顧各方利益,既要維護自身的國家利益,又要從發展中國家群體利益、全人類整體利益出發,創新推出全球治理秩序規則,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包含以“合作共贏”為驅動探索理念創新、以“開放包容”姿態推動治理模式創新、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促進共同安全治理的實踐創新和以“可持續發展”凝聚共識并率先在認同度高的領域發掘合作新契機[6],以及有效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對于西方學者和媒體習慣使用有色眼鏡看待中國問題,評判中國治理模式的偏見,要努力去打破它們,這些都需要我國智庫提供相關的理論和對策支撐。
二是主動設置議題,提高中國智庫國際話語權。智庫具有輿論引導之功能,智庫在國際化建設中,要主動設置議題,增強議題設置能力。議題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只要對某些問題予以重視,為公眾安排議事日程,那么就能影響公眾輿論,它可以為人們確定哪些問題是最重要的,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斷[7]。在國內輿論與國際輿論相互交織、國內事件對外“溢出效應”和國外事件對內“刺激效應”相互疊加的新形勢下[8],智庫要重視提升參與國際重大議題設置的能力和水平,要充分了解相關國家的心態,了解全球智庫輿情熱點和公共政策研究領域,要深刻研究國際關系現狀和發展趨勢,正確認識國際力量對比,準確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積極探討國家外交政策的未來,為國家制定對外戰略和策略提供依據;及時對重要國際事件、熱點敏感話題做出判斷,發出中國聲音,以正面闡釋國家重大戰略,主動回應國際社會關切,促進國外智庫對中國發展多些正面思考、理性思考、建設性思考,讓國際社會了解中國作為全球治理的新興力量,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三是加強智庫間國際合作與交流。智庫應當樹立國際視野,開放思維,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在智庫交流和合作中發揮引領作用。智庫合作對象一般也是智庫,要了解國際上的智庫,做到知己知彼。要根據智庫類型、研究內容,以及他們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作用尋求具體務實的合作,應該注意與國際知名智庫開展合作與交流。加強對話交流,既參加國際高端智庫平臺對話或者高峰論壇,還要自己搭建智庫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尤其積極與國際智庫搭建共同發展的中國平臺,共同探討、研究、把握世界發展新特點、新態勢,增創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推動世界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促進智庫間的良性互動,求智庫間的最大公約數,求同存異實現共贏,在這方面領域非常寬廣,舞臺也非常寬廣。
四是開展智庫公共外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我們將扎實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兩辦《意見》把“公共外交”列為智庫重要功能之一。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組成國家的整體外交,公共外交作為國家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勢突出、大有可為。公共外交的一個基本目標,就是促進國家之間、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友好相處。“參與公共外交的國家應從各種角度向外國公眾表達本國國情,說明本國政策,解釋外國公眾對本國的不解之處,同時在國際交流中了解對方的有關觀點。開展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提升本國的形象,改善外國公眾對本國的態度,進而影響外國政府對本國的政策[9]。”智庫在公共外交中,許多議題會涉及到文化的多樣性,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要踐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理念[10],在“文明互鑒”“文明互滲”中,不強加于人而獲取文化主導地位[11],主動做好釋疑解惑增信工作,進行有針對性、國際化和藝術性的傳播,幫助世界認識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了解中國發展的成就,了解中國的未來發展路向,達到“潤物細無聲”“大音希聲”“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和效果。
五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需要智庫國際化助力。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大力實施,跨國經營成為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各種各樣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包括法律法規、產業關系、勞資關系、國際化復合性人才、具體的技術環境標準、風險和安全問題等,在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中,不能沒有中國智庫的身影,智庫不能缺席。在“一帶一路”共建中,要開展不同國家之間的比較研究,搭建共商共建共享的渠道和方式,建立共同的市場;在企業應對沖突、管控危機、開展跨文化對話等方面,發揮智庫咨詢、協調等作用。
6 國際化智庫在管理、運營上的一些做法及特點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國際化智庫已經遍布全球,不僅存在于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也有,比如柬埔寨、越南、南美和非洲,形成了在國際間傳遞知識和信息的智庫國際網絡機制,國外著名智庫①國際化程度高,在智庫國際化管理運營上的一些做法及其特征,有可資借鑒之處[12]。
一是有國際化擔當,奉行國際化經營、國際化研究、國際化交流的理念,根據發展的需要,主動拓展國際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二是注重組建有實力的權威的國際化研究團隊,開展合作研究,共同發表工作論文,實現一定深度實質性內容的交流;注重實現信息共享、研究方法創新、研究領域開拓;注重形成以公眾利益為出發點的獨到新穎權威的研究成果,以引導國際輿論。
三是注重搞好智庫人才國際化交流,強調開放性,不在乎為我所有,為我所用即可。比如,1958年由戰略問題專家阿拉斯泰爾·巴肯創辦的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擁有卓越非凡的領導人,幾任所長都是國際知名人士。
四是注重國際化選題,以項目導向開展國際關系問題研究。國內外問題相互交融,用全球視野、多領域、多學科進行綜合分析,通過這些研究向本國政府提出政策建議,或者通過國際組織提高本國對國際問題的影響和干預能力等。
五是注重建設跨全球合作組織,比如,斯坦福國際咨詢研究所(Standford Research Institute International,SRI),在世界各地擁有400多個伙伴公司,外籍的研究人員占有相當比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的1,500名會員來自53個國家,理事會由英、美、德等10國組成,該所還與世界上55家機構建立了合作研究關系。
六是智庫資金募集是組織得以運行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擁有財團、大型基金和國際捐資人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對智庫提供資助。
七是組建全球性或者區域性智庫交流平臺,把具有共同利益、議題和主張的智庫組織起來,交流信息、相互學習、形成共識。1999年在德國波恩召開的題為“聯結知識與政策”的全球發展網(Gbobal Development Network,GDN)首屆會議,標志著全球智庫的國際合作機制的正式形成。通過大網絡的協同擴展,整合國際智庫資源,建立良性的智庫交流話語體系和智庫網絡生態系統。在信息化時代重視利用虛擬化研究,平臺化是組織創新的重要選擇,智庫要適應平臺化趨勢。
八是注重多途徑、多方式宣傳推廣智庫,提高智庫影響力和知名度,包括廣泛的人員交流,召開論壇、研討會、定期的出版物、多語種官方網站、公開訪談報道、開展政策辯論等。日本產業經濟研究所每年組織60次小型論壇,邀請到的國內國外主講者比例在2:1左右;大型論壇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如世界經濟論壇、博鰲論壇、中國發展論壇,都有效地提高了智庫的國際影響力和品牌度。
7 推進智庫國際化創新發展的建議
一是強化智庫國際化的理念和行動。包括智庫國際化經營、國際化研究、國際化交流的理念,實行研究人員的國際化、研究視角的國際化、智庫業務的國際化、組建全球和地區性智庫網絡等;推動智庫間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打造合作平臺、共同謀求聯動發展;要研究和借鑒國外著名智庫開展國際化的案例。
二是加強智庫國際化的組織建設。探索智庫國際人文交流和合作的新模式,搞好智庫人才的國際交流和合作,不斷拓展領域和提升交流合作的層次;智庫國際化管理運營要利用好信息化平臺,要充分創新信息化平臺;要注重組建跨全球或者區域的智庫網絡,把具有共同利益議題和主張的智庫組織起來,相互尊重達成合作理念目標的共識,共同開展實質性的合作研究,求同存異實現共贏。
三是著重加強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對策研究。要編制智庫國際化研究計劃,不能是零敲碎打,既要應對熱點問題,更要開展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要有專業重點,要著力提高綜合研判和戰略謀劃能力;要以宏大的國際視野、戰略思維、千年歷史觀,面對國際風云變幻,統攬中國與世界關系全局,開展相關的國際問題理論研究,不斷完善和豐富“新型大國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論構想和政策主張;堅持國際合作和多邊主義,既重點關注構建大國關系、推進中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研究、打造中歐四大伙伴關系研究,還關注周邊外交以及處理好與發展中國家關系研究,重視其他國別研究和積累。
四是注重在國際上多途徑、多語種、多方式宣傳推廣中國智庫及其成果。智庫要用國際社會熟悉的形式來影響國際社會,在傳播方式上,尤其要加強多語種、數字化融媒體建設。在國際政策研究和起草中,智庫要熟悉國外的輿論調查方式、廣告宣傳特點、著作權等。南京大學李剛教授調查了國內1,618份智庫研究報告,其中有英文版的不到1%[13],這是極為不夠的。
五是智庫國際化始終要有明確的中國立場。智庫在重大問題上要明確地站在國家立場上,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為重。注意區分不同智庫,對于國外抹黑中國的智庫,要進行反擊,不能讓他們用一些抽象的簡單的名詞來蠱惑人心。在錯綜復雜的國際交往和斗爭中,輿論工作的成效,不只是表現在規模和數量方面,更重要的是它貼近時事的深刻內容和戰斗風格。
六是國家要加強對智庫國際化的支持和指導。西方國家把公共外交作為國家戰略,已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機制,對公共外交進行統一管理,有專門從事公共外交的機構、人員和獨立的經費來源。比如,1997年美國政府將新聞署并入國務院的政策設計小組,認為公共外交是通過理解、增進和影響外國公眾的方式來促進美國國家利益的實現。這些方面值得借鑒。
七是加強智庫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孫中山先生曾說過“治國經邦,人才為急”。當前我國智庫國際化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需要建立一支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交流的專業智庫人才隊伍;需要培養更多能夠直接參與國際組織和國際機制運行的復合型人才。智庫國際化人才不僅僅是擁有專業知識,而且還要理解整個國際社會運作的整體和趨勢,能夠進行中長期的綜合性判斷和分析,有制定政策的經驗,在情報信息收集和調查研究方法有履職所需的經驗和素養,要善于建立廣泛的人脈網絡。
參考文獻:
[1] 李國強. 創新中國智庫建設[M]. 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20: 73-84.
[2] 聞言. 深入學習習近平外交思想,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N]. 人民日報, 2020-01-06(6).
[3] 吳志成. 彰顯全球治理的大國擔當[N]. 人民日報. 2019-12-27(13).
[4] 本書編寫組編著.《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M]. 北京: 黨建讀物出版社, 2019: 30.
[5] 于運全. 后疫情時代中國對外傳播的機遇與對策[EB/OL]. [2021-01-11]. https://mp.weixin.qq.com/s/ vn9iAbXQHI_Zfo0wFxPuow.
[6] 楊娜, 王慧婷.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全球治理及中國參與[EB/OL]. [2020-12-18]. http://ex.cssn.cn/gjgxx/ gj_qqwt/202012/t20201218_5234442.shtml.
[7] 電腦網絡. 議題設置理論的定義[EB/OL]. [2021-01-05]. https://wenda.so.com/q/1389065753068710.
[8] 崔玉英. 增強議題設置能力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EB/ OL]. [2021-01-02]. http://www.scio.gov.cn/xwbjs/zygy/ cyy/jh/Document/1387600/1387600.htm.
[9] 公共外交概述[EB/OL]. [2021-01-18]. https://zhidao. baidu.com/question/755216324647942604.html.
[10] 費孝通. 費孝通文集第12卷[M]. 北京: 群言出版社, 1999: 461-466.
[11] 布魯斯·馬茲利什. 文明及其內涵[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20: 42-49.
[12] 李國強. 創新中國智庫建設[M]. 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20: 225-228.
[13] 人大重陽. 貿易戰沒打垮中國,疫情更沒有,中國須思想強國[EB/OL]. [2020-12-08]. https://mp.weixin. qq.com/s/KpO1Dame_8DFb9goujQUaw.
作者貢獻說明:
李國強:確立選題、總體把關,撰寫第一、三、四、六部分并統稿;
李 初:文獻資料檢索、整理,撰寫第二、第五部分初稿。
Some Understandings on Accelera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Think Tanks
Li Guoqiang1,2 Li Chu3,4
1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of the State Council, PRC, Beijing 100010 2Chongyang Institute for Financial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3Institute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Jilin Universit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4Orient Securities Co., Ltd, Shanghai 200010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think tanks is a very major mission, which, for now, is still a weakness. This paper is about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think tanks.[Methods/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needs and the current relative backwardnes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think tank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task and direction,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Result/conclusion] It is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to speed up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think tanks. It is necessary to deep understand and energetically promote it, hence,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bility and level of Chinese think tanks.
Keywords: think tank new type of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nk t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policy recommendations
① 如,美國的布魯金斯學會、蘭德公司、斯坦福國際咨詢研究所、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國際與戰略研究中心、外交政策研究中心;英國的皇家國際事務所(查塔姆研究所)、亞當·斯密研究所;日本的防衛研究所、未來工學研究所、關西情報中心、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野村綜合研究所;德國系統工程與技術革新研究所;俄羅斯戰略和科技分析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