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林
【摘? ? 要】中國擁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古代文人學者們用散文的方式創作了無數經典的文章典籍,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先賢智慧的繼承與發展,學生對古代散文的學習有利于其培養良好的文化素養、思想品格。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主題探討、散文審美、情景教學等各種創新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深化古代散文教育成果,為高中生的學習成長增添新的動力。
【關鍵詞】高中;古代散文;教學價值;教學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14-0084-02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ies of ancient prose in Senior High School
(No.5 Middle School,Yuzhong County, Lanzhou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WANG Yulin
【Abstract】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Ancient literati and scholars have used prose to create countless classic articles and books. This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isdom of sages. Students learning of ancient prose is conducive to their good training. Cultural literacy, ideological character. Educator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various innovative methods such as theme discussion, prose aesthetics, and situational teaching to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deepen the achievements of ancient prose education, and add new impetus to the learning and growth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Keywords】High school;Ancient prose;Teaching value;Teaching strategy;Analysis
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因此他們對于古代散文的學習往往不夠深入,僅限于“死記硬背”知識點和考點。隨著新高考政策的出臺,特別是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和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提出,高中語文教學中古代散文的教學也需要有新的突破。當然,這也和一直以來學科教育側重知識點的掌握和學生成績的進步有直接關系。筆者希望能夠通過文章簡單的分析探討,為之后的研究者提供適當的借鑒參考意義。
一、明確教育價值,體現文化傳承
古代散文是對古代一系列重要文章作品的統稱,包含了數量龐大的古文類型。這些古代散文能夠傳承到今天,經過了千百年的時間考驗,其藝術生命力之強大令人贊嘆。在針對古代散文進行的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熟悉了解這些精品文章的創作背景和作者信息,還要讓他們明白古代散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故事情節,更要讓學生看到古代散文中蘊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優秀的文化傳統,從中習得可貴的人生經驗和深遠的文化意義。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泵總€高中生在閱讀古代散文中所獲得的體驗和感受也不盡相同。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在組織古代散文教學的時候,既要尊重學生的思想認知和學習意識,也要注意對教育目標、教學方向的把握,讓學生能夠從古代散文的學習中獲得正面的啟迪與引導。我們要尊重語文教學核心素養的要求,以及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我們在古代散文教學中應當重點圍繞品德行為的塑造來組織教學活動,進行教育引導。這將能夠使古代散文的教育價值得到更好的發揮,對學生的成長進步產生積極作用。
二、情景創設,融情于景感受古代散文藝術魅力
高中生學習古代散文的一個難點在于,古代散文和今天學生所熟悉的白話文在文體結構、題材選擇、語言表達、語法技巧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差別;在文章創作的時代環境、社會背景等方面古今差異尤為明顯,這就給學生學習古代散文知識帶來了很大的阻礙。許多高中生甚至讀不懂、讀不通順古代散文,難以理解其中的深層意義、深層價值。對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改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讓他們在閱讀散文的過程中獲得感受到內心觸動和獲得人生啟迪。
在情景創設中,鑒于古人的生活情景、時代環境與今天有較大的不同,筆者認為利用信息技術來還原情景。塑造情景是一項可行的方法。比如唐代文學家杜牧在作品中對阿房宮這座傳說中的華麗宮殿進行了非常生動精細的描述,其中許多的經典名句流傳于民間,被很多文化愛好者所推崇。這些經典詞句,讀起來能夠給人以氣勢恢宏的感覺。但是,只有精通文言文,熟讀《阿房宮賦》的學生才能感受到文章對阿房宮的描繪之美妙絕倫。對于學困生或者學科水平稍差一些的同學,便很難通過直觀的閱讀來感受這篇散文的文辭精妙之處。對此,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如在網上搜集關于阿房宮的假想設計圖,以及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模擬打造的阿房宮景觀群落,還有那些在影視劇中呈現的宏大景觀及建筑群的圖片。教師可以把這些素材放在課堂中進行展示,再配合對散文中詞句的解讀詮釋,引導學生對照遐想,幫助他們直觀地感受詩歌描繪的景象。這對幫助學生領略作品的藝術魅力,感受古代散文的文學情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這也在無形中提高和激發了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學習熱情,為課程后續精細講解、品讀散文的美做好鋪墊。
三、推敲琢磨,通過細致評說感受古代散文的奧妙
古代散文之所以能夠傳承久遠,與其精妙絕倫的詞句是有直接關系的。我們在高中階段所學習的每一篇古文,都經過了千百年的沉淀以及無數代人們的篩選和傳承。這樣的古代散文,每一個字都能經得起推敲,每一個段落都意義深遠,無可取代。“僧敲月下門”的典故傳說告訴我們,對于這些古代散文精品,一定要有一個精讀細讀的過程。學生不僅要在此過程中感受散文中的情景,還要在深入細致的閱讀中收獲新知。
比如王勃所作千古名篇《滕王閣序》,它的辭藻使用之華麗,文章氣勢之豐盈,讓無數文人墨客拍手稱贊。在這篇作品中,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句名段數不勝數。教師可以抽選一些精彩句段,引導學生進行細致的鑒賞品味,讓學生感受其中的語言應用之精妙。可以看到,很多詞句不僅句段對仗十分工整嚴謹,而且詞義表達鮮活生動,讓讀者清晰明了滕王閣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勢,更在一開篇就造就了恢宏的氣勢。還有的同學對“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边@一句進行了賞析,認為其中“與、齊、共、一”四個字的使用十分精妙。明明幾個字表達的意思十分相近,都有“一起、一同”的意思,詩人卻偏偏使用不同的字,將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得淋漓盡致。教師越是引導學生精讀古代散文,學生越是能夠產生強烈的文化崇拜之情,最終被古人的文采打動、所折服。
四、主題討論,辨析古代散文的思想感情和人文風采
一篇優秀的文章,除了辭藻華麗、語言精妙,必定包含著深刻的內涵。教師在進行古代文言文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感知古代散文的美,還要讓學生獲得人生啟迪,吸收寶貴經驗,樹立良好的品德和人生的遠大理想?;谶@樣的目標,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在閱讀中自主提取古代散文的深刻內涵,并引導學生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勵志成長。教師應讓學生圍繞文章主題進行討論,把現實問題、現實生活和古文思想相對照,這是深化教育成果的重要途徑。
比如《滕王閣賦》中,作者在結尾段落中非常直白地表達了一種想要投筆從戎,立身創業的家國情懷。而這里的創業,也只是作為一個有志之士的忠君報國之情,而非今天國家所倡導的經濟上的創業。那么,為什么王勃這樣才華滿身的人物會想要投身報國?為什么辛棄疾、王安石、李白、杜甫、蒲松齡等很多古人都有過類似的人生追求?他們想要做官創業的真正動機是什么?通過討論,學生不難發現古代文人學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種文化品格是相通的。這說明,有一種寶貴精神在傳承。那么,今天的高中生是不是也應該傳承這種精神,志在報國呢?今天的高中生又該如何把理想變成現實呢?教師應當把握時機,一步步引導大家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究,這既是在解讀古代散文,也是在解讀現實、剖析現實。這讓學生對待現實生活、對待未來產生更清晰的認識和更堅定的信念。
五、結語
總之,在新時代,我們既要讓學生誦讀古代散文經典,又要注意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文學修養。這樣才能真正挖掘古代散文的教育價值,引導新時代的高中生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有生力量。
參考文獻:
[1]張巧玲.高中語文現當代散文的教學策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
[2]李勝.古代散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精神[J].文教資料,2016(21).
[3]常桂梅.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困境與突破[J].漢字文化,2018(17).
[4]王芳.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鑒賞散文[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04).
[5]黃亞坤.高中語文古代散文的審美價值及其教學策略研究[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03).
[6]廖聰文.基于批判性思維的高中古代散文課堂教學——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J].語文教學研究,2020(03).
[7]伍佳微,毛玉青.高中古代散文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旬刊),2011(11).
[8]祁振軍.淺談高中語文古代散文的教學實踐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7(07).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