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修磊
【摘要】網絡社會中的各種消極思想對大學生三觀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不可忽視的挑戰。因此需要開展大學生網絡道德培育,使其思想行為符合社會主義道德標準和核心價值觀要求。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思想行為;策略
一、網絡交往的主要特點
(一)身份定位的虛擬性
網絡中的個體雖可以通過身份認證相互區分,但沒有指紋、DNA這些與生命有關的嚴格認證。網絡個體一般都采用虛擬的匿名身份,并且一個人可以有幾個名字,或者有多個IP地址。這樣的特征隱瞞了個體在現實社會的真實身份,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變得簡單,人們可能因為某個共同興趣參與到某個話題的討論,也可能因為喜好放棄或退出某個論壇。虛擬性是網絡的本質特性,雖然虛擬性是建立在數字化空間中的,但是虛擬社區并不等于虛無或虛幻,虛擬性的網絡交往不能脫離現實的行為準則。
(二)關注對象的目的性
不同的網絡群體會根據不同的興趣愛好、目的需求,匯集于不同的網絡板塊,他們關注的內容具有高度的目的性,因共同的興趣愛好而進入某個領域。因此網絡更具開放性。它依托電子信息技術,使得其成員不再受地域、年齡、職業、性別、種族、膚色的限制,凡是對某一社區有興趣的人都可以通過簡單的注冊獲得該社區成員的身份。無論是網絡生活社區、網絡游戲社區,還是網絡軍事社區、網絡體育社區等都有大批的擁躉,他們在網絡社區中發表自己的觀點,評論某些熱點事件,從而形成某種網絡圈子文化。
(三)人際關系的松散性
網絡將陌生的人與人連接在一起,形成虛擬社區中陌生的人際關系,因為網絡成員的地理分布可能遍及世界每個角落,這就導致了人際關系的松散性、動態性和不穩定性。網絡不像現實社會受到外力約束,導致其組織和制度力量的相對薄弱。但不可否認的是,通過網絡的跨地域性抹去社區成員的真實身份,撇去真實世界人際關系的牽絆,反而能促成在真實世界中沒有條件形成的人際關系,不過這種人際關系是非常脆弱的。
二、大學生網絡行為問題分析
(一)網絡行為缺乏道德認知
大學生在網絡中許多道德失范行為的發生,是因為他們對網絡行為的道德價值判斷存在根本的認知錯位。他們沒有充分認識到網絡行為與網絡道德素質以及個人道德修養、品質能力的內在本質聯系,對于什么是網絡道德、人為什么要遵循網絡道德、網絡道德應該包括哪些基本知識沒有系統完整的認識。一旦缺乏正確的網絡道德認知,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將不具理性,甚至還會觸犯法律。
(二)網絡行為缺乏自律意識
部分大學生會把對現實的不滿帶到網絡中。他們在面對一系列矛盾時,不能做出理性的選擇,這樣的大學生往往缺乏價值判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缺乏自律意識。
(三)網絡行為缺乏道德觀念
網絡作為一個新的行為領域,必定要求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規范來指導和規范成員的行為。因此大學生除了要學習和掌握網絡技術以外,還必須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如果僅僅把網絡當作一種技術或媒介,不能全面理解網絡賦予大學生的道德權利、道德責任,就不能樹立起正確的網絡道德意識、領悟自身的道德責任與義務,也不能促進整個網絡社會與自身的全面協調發展。
三、網絡影響下大學生思想行為引導策略
(一)將網絡德育內化為大學生的行為準則
教育者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行為準則,構建網絡道德社區,利用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采用平等對話的方式對社會熱點話題和學生的問題進行解答,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參與網絡道德培育的積極性,更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要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死板方式,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因此在網絡道德培育過程中應當重視學生的參與性,利用學生對吸收外部信息的興趣,向他們傳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息。整合網絡教育教學資源,加強大學生互動社區、主題教育網站、專業學術網站等平臺的建設,創建網上黨建園地、網上學校、網上論壇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臺。將網絡道德培育與大學生的人生追求結合起來,做大學生網絡生活的引導者。
(二)培養大學生的自律意識
要培育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必須加強大學生自律意識的培養,引導他們自我監督、自我反省,這樣才能有效地規范其網絡行為。外部需要加強技術防控,對各大網站、論壇里的信息進行監督、篩查,控制負面信息的肆意傳播,防止大學生的愛國熱情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教育者應當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幫助學生正確分辨網絡信息,提高大學生網絡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同時還要培育大學生的自律意識,幫助他們養成在網絡中的自律行為習慣。可以通過舉辦網絡講座、出版網絡期刊、創辦論壇等手段,努力增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責任意識、自律意識。
(三)多措并舉引導大學生的網絡思想行為
通過設置優秀在線課程、電子圖書館閱覽室等豐富校園網絡主題社區文化,滿足大學生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要求;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使大學生在健康的校園人文環境、虛擬社區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熏陶;開展學術科研論壇活動、各類網絡文化節活動等多種網絡活動形式,為大學生創造更多的道德實踐機會;善用大學生網絡評論渠道,建設以大學生為主要成員的公眾號、學校貼吧等虛擬社區網絡評論員隊伍,并加以正確引導,這樣既能使其為學校網絡道德教育出力,又把握住了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網上行為的走向;統籌采用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個人獎勵與集體獎勵等多種形式,鼓勵大學生在網上積極傳播正能量,堅決抵制不良信息的傳播。
參考文獻:
[1]茹曉冬.網絡輿論導向對大學生價值觀構建的影響[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109.
[2]李小玲.“微時代”大學生網絡行為新樣態與引導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9(3):82.
[3]李冉冉.網絡民族主義思潮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及其引導策略[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9(5):69.
[4]孫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現代轉型研究[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74.
[5]陳璐,張劍宇.虛擬社區背景下大學生網絡道德培育現狀研究[J].時代教育,2012(21):70.
[6]李潮林,許益鋒,何宇惠.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及其引導[J].高教探索,2019(7):125.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政專項課題“意識形態視域下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研究”(2019SJB112)、2020年度南京工程學院社科聯黨建與思政教育研究課題“網絡影響下新時代大學生思想行為引導策略研究”(SKLB20201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