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欣 田德龍 李延海 田針針
1濱州市中心醫院麻醉科,山東 251700;2濱州市中心醫院康復科,山東 251700;3濱州市中心醫院胃腸外科,山東 251700;4濱州市中心醫院骨關節外科,山東 251700
快速康復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論不斷推進護理發展,以達到緩解患者術后應激異常狀態,并減少并發癥發生率的目的[1]。疼痛對患者術后恢復等方面產生消極影響,極大可能延長其住院時間,因此探索科學有效的疼痛管理方式是目前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2]。此次研究將對上述內容進行探索,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行外科手術患者120例,簡單隨機分為兩組,各60例。對照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范圍為35~80歲,年齡(56.35±8.04)歲。研究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范圍為33~79歲,年齡(56.24±7.89)歲。納入標準:(1)均行外科手術麻醉者;(2)年齡>18歲;(3)向患者說明研究相關事宜且本人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伴有器質性功能損傷;(2)無法主動配合試驗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疼痛管理,具體內容為:麻醉師術前進行常規訪視,無超前鎮痛措施,術后麻醉醫師視患者病情需求進行隨訪,護士予以常規疼痛評估,如遇特殊情況,通知主治醫生處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多學科合作麻醉疼痛管理(pain multi-displinary team,PMDT),具體方法如下:(1)創建疼痛管理組織。成立科室疼痛管理小組,包括疼痛治療小組及疼痛護理管理小組,疼痛治療小組由1名麻醉醫師、5名臨床醫生組成,疼痛護理管理小組由2名疼痛專科護士、12名床邊護士組成。(2)術后48 h內臨床醫生對手術進行疼痛隨訪,隨訪過程中根據患者疼痛狀態調整鎮痛方案,處理鎮痛反應,需要鎮痛泵續泵患者,由主治醫生開具續泵醫囑,麻醉醫師執行續泵操作。(3)疼痛專科護士負責疼痛新技術知識相關學習及科內護理人員知識培訓工作,定期進行理論及操作技能考核,床邊護士負責患者術后疼痛評估及干預措施。(4)護士向患者講述鎮痛泵使用原理及目的,同時麻醉師于術前進行常規隨訪,評估患者對麻醉耐受性等多方面情況,手術結束后常規留置鎮痛泵,并進行常規交接工作,術后定期隨訪,對患者鎮痛泵使用情況進行詳細了解與評估,護士每日定時評估患者鎮痛泵使用效果,詳細記錄相關信息并與管床醫生及時匯報,疼痛專科護士于術后1 d及2 d時分別評估麻醉效果,針對其鎮痛狀態考慮適時拔除鎮痛泵。(5)創建支持系統。①創辦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參與科室定期舉辦的專科培訓學習活動,同時加強專業技能實踐能力。②建立獎勵機制。科室內設立“優質護理”專項獎金,對小組成員績效考核給予獎勵,設立疼痛控制結局指標及相應目標,達成目標者給予獎勵;外科醫生、麻醉醫師將專科護士建議及指導作為疼痛干預治療的參考指標,給予相應獎勵。③創建電子疼痛管理方案,在疼痛管理工作中使用相應設備進行記錄并歸納相關數據。
1.3 評估標準 (1)疼痛程度:在術后4 h(T1)、12 h(T2)、24 h(T3)、48 h(T4)使用數字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3],根據疼痛程度分為3個等級,輕度0~3分、中度4~6分、重度7~10分。(2)睡眠質量: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分析兩組患者6個不同維度的睡眠狀態,包含19個問題(0~3分),若患者得分越高反而睡眠質量越差[4]。
1.4 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患者在T1、T2、T3、T4時疼痛程度(NRS)變化;評估兩組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差異;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后3 d時睡眠質量(PSQI)評分。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同一時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不同時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外科手術患者疼痛程度比較 研究組T1、T2、T3、T4時疼痛程度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外科手術患者疼痛程度比較(分,±s)

表1 兩組外科手術患者疼痛程度比較(分,±s)
注:對照組采用常規疼痛管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多學科合作麻醉疼痛管理;T1為術后4 h、T2為術后12 h、T3為術后24 h、T4為術后48 h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0 60 T1 2.05±0.69 2.44±0.71 3.051 0.003 T2 1.84±0.53 2.13±0.68 2.606 0.010 T3 1.55±0.49 2.01±0.69 4.210<0.001 T4 1.45±0.38 1.64±0.52 2.285 0.024
2.2 兩組外科手術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研究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外科手術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外科手術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
注:對照組采用常規疼痛管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多學科合作麻醉疼痛管理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0 60臥床時間(h)19.12±4.53 24.11±4.49 6.060<0.001住院時間(d)9.35±2.67 10.99±3.42 2.928 0.004
2.3 兩組外科手術患者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后3 d,研究組睡眠質量主觀評價、入睡開始時間、睡眠時長、睡眠質量、睡眠障礙狀況、日間狀態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均低于對照組干預后3 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FTS是圍手術期的一種全新理念,在傳統外科圍手術期基礎上更新思維及行為原則,與普通治療方式相比,加快患者康復速度,縮短住院時間,為患者提供更好、更高效醫療服務技術[5]。根據FTS護理理念,不斷完善圍手術期疼痛管理,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增強術后舒適度,縮短下床時間,進而達到快速康復的目的。
表3 兩組外科手術患者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外科手術患者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分,±s)
注:對照組采用常規疼痛管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多學科合作麻醉疼痛管理;與對照組干預后3 d比較,a P<0.05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時間干預前干預后3 d t值P值干預前干預后3 d t值P值例數60 60 60 60睡眠質量主觀評價1.48±0.71 0.96±0.67a 4.126<0.001 1.47±0.73 1.45±0.69 0.154 0.878入睡開始時間1.44±0.70 1.01±0.65a 3.487<0.001 1.45±0.76 1.41±0.73 0.294 0.769睡眠時長1.11±0.84 0.76±0.11a 3.200 0.002 1.10±0.81 1.05±0.24 0.458 0.647睡眠質量1.47±0.87 0.80±0.12a 5.909<0.001 1.49±0.83 1.46±0.52 0.237 0.813睡眠障礙狀況1.30±0.51 0.88±0.21a 5.899<0.001 1.29±0.48 1.24±0.35 0.652 0.516日間狀態1.40±0.77 1.01±0.63a 3.036 0.003 1.38±0.79 1.33±0.71 0.365 0.716
臨床中護士與疼痛患者接觸時間較長,在開展疼痛評估、病情監測、鎮痛給藥、療效評價、不良反應觀察、非藥物干預護理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以護士為指導的多學科合作疼痛管理模式構建中,建立一系列術后急性疼痛監護需求相應的標準化執行系統,創新專科護士管理模式,發揮護士在患者術后疼痛管理作用[6-7]。在本研究中,以護士為主體的PMDT方式,主張護士與主治醫生、麻醉師一同合作,疼痛專科護理能夠為術后疼痛患者提供更直接、更高效的疼痛管理服務,為護理專科化發展需求提供基礎,也體現臨床多元化發展趨勢。除此之外,將PMDT模式作為理論基礎,疼痛管理期間護理人員作為扮演重要角色,促使科室間醫療工作之間的高效運轉[8]。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各時段疼痛感評估均優于對照組。這說明FTS護理中采用PMDT,有助于緩解患者術后疼痛感,提升術后體驗。此外,研究發現研究組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由此分析,術后充分止痛能夠幫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縮短臥床時間,提高患者早期生活自理能力,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幫助其盡快出院。
疼痛是組織損傷或潛在組織被破壞引發的情感體驗,已成為第五大生命體征,疼痛會增加患者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并影響睡眠質量,延緩術后康復進程,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9]。常規疼痛護理缺乏對患者心理疏導等誘導因素的干預,PMDT主張將疼痛護理干預貫穿于圍手術期全程,嚴密監測患者疼痛感知變化,并預防潛在并發癥誘發因素,避免睡眠周期紊亂而影響睡眠質量,同時為護理工作的變革與創新提供堅實基礎[10-11]。本研究發現,研究組接受PMDT干預后3 d時,患者睡眠質量PSQI各項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且明顯低于同一時間對照組。由此得出,PMDT應用于FTS護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術后疼痛狀態,保證其睡眠質量,有助于患者術后機體恢復。
由此總結,FTS護理中采用PMDT,有助于避免患者術后產生劇烈疼痛感,改善其睡眠質量,促使患者術后盡快下床活動,以縮短住院時間,因此具有一定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