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西南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眾多,文化資源優勢突出,職業教育發展后勁充足、前景廣闊。國家、地方政府、職業院校協同合作助力西南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國家層面上需完善職業教育扶貧政策制度、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經費管理制度,鼓勵發展西南民族特色職業教育,搭建東、中、西部職業院校對口支援互助平臺;地方政府層面上要發掘產業特色,充分利用地方資源,招商引資,提升貧困人口整體素質;職業院校層面上完善職業院校教學科研創新制度,構建職業院校定向教育扶貧體系,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學歷職業教育與非學歷職業技術培訓相結合。
關鍵詞: 協同合作; 職業教育; 教育精準扶貧; 西南民族地區
中圖分類號: G710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1-2153(2021)02-0016-06
一、引言
2016年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等六個部門聯合印發了《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該計劃指出“到2020年實現建檔立卡等貧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1]2020年是全國鞏固教育扶貧成果的關鍵一年,也是完成全國脫貧攻堅任務的重要一年。教育可以使貧困人口掌握脫貧致富的知識和技能,通過提高貧困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促進貧困區經濟和文化發展。[2]教育扶貧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指的是扶教育之貧,另一層含義指的是通過教育扶貧,這二者內涵及外延皆有所不同,前者將教育作為扶貧的載體和目的,后者將“教育”作為扶貧的手段。本研究中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取后者含義,意在通過教育達到“扶志、扶智、扶業、扶貧”的目的。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是指政府、職業院校、社會組織協同合作,相互配合,通過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縣、貧困鄉實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幫扶,“扶志、扶智、扶業、扶貧”,促使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縣、貧困戶掌握脫貧致富知識與實用技能,形成內在的文化修養與自強自立的精神追求。當前西南民族地區貧困人口占全國貧困人口的絕大部分,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是阻斷西南民族地區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手段,打破階層固化促進階層流動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將西南民族地區潛在勞動力轉換為現實勞動力的重要路徑。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職業教育必然要肩負起教育扶貧的重要責任與使命,通過職業教育達到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扶智”和“扶志”并舉,形成內外聯動機制。轉變貧困地區人口思想觀念,促使其從思想上根本脫貧,在政府、職業院校等幫助下掌握技術知識,達到徹底擺脫精神貧困和物質貧困的目的。
二、西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可能性
(一)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薄弱、發展潛力巨大
西南民族地區地處山地高原,交通不便,經濟發展長期落后于東、中部地區。據統計,2017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高達3046萬人,其中在我國中西部農村貧困人口就達到2746萬人,占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的90%。[3]西南地區貧困人口占全國貧困人口的大多數,近年來國家加大對西部地區經濟政策扶持力度,西南地區經濟快速崛起,其發展后勁巨大,潛力無限。
(二)西南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眾多,文化資源優勢突出
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少數民族文化異彩紛呈。我國迄今陸續頒布4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共計1372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共計1986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占很大比例。[4]我國39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三分之一來自少數民族。西南民族地區具有先天的文化資源優勢,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應依托地域文化資源優勢,以“民族文化”為切入點,充分開發利用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將文化優勢轉化為少數民族人才技術優勢。
(三)西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后勁充足,發展前景廣闊
我國西南地區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五個地區。根據2020年7月9日教育部公布統計數據,截至6月3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有3005所,本科院校1258所,高職專科學校1482所,成人高等學校265所。全國高職專科學校占全國高等學校總數的49.3%。其中西南地區高職專科學校有220所,占全國高職專科學校的14.8%,包含四川省79所職業院校,云南省50所職業院校,貴州省46所職業院校,重慶市42所職業院校,西藏自治區3所職業院校。相比于中、東部地區,西南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數量明顯不足,職業院校辦學質量有待提高,這意味著在國家政策資金的傾斜下,西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后勁充足,發展前景廣闊。西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廣闊發展前景為職業教育精準“扶智、扶志、扶貧”提供了可能性。
三、西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現狀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考察首次提到“精準扶貧”,2014年中央“精準扶貧”的思想落地,在中央精準扶貧思想指導下,2015年精準扶貧的理念運用于教育當中,相關研究者明確了教育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的重要意義,試圖探索教育精準扶貧路徑。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相關研究2015年開始興起,近年來關注熱度逐年增加。總體而言,教育精準扶貧視角從單純的理論政策的解讀到職業教育的具體實施方面轉變。
(一)教育精準扶貧政策頂層設計逐漸走向區域化、具體化
教育精準扶貧的政策落地經歷了一個思想萌芽、理論豐富、政策落地、具體化實施等幾個階段。“精準扶貧”的理念提出后,相關領域研究者豐富完善精準扶貧的內涵,構建教育精準扶貧的理論基礎。在教育精準扶貧思想理論指導下,中國研究者以扶貧為目的,以教育為手段,試圖通過教育改革達到以教育促發展、以教育精準扶貧的最終目的。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相關研究歷經政策頂層設計的理論研究到政策細化、落實的實踐運用研究的巨大轉變。
(二)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從“扶貧”到“扶智”發展人力資本的轉變
職業教育在“扶貧、扶智、扶志、扶業”創造就業,發展人力資本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相關研究從關注精準扶貧的內涵到注重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本開發視角的轉變。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面向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定點、定額方式招收貧困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免費幫助其實現學歷提升、技能培訓的理想。如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貴州省屬優質職業院校,以貴州威寧、赫章、冊亨、望謨、晴隆五縣戶籍的貧困家庭初、高中畢業生為招生對象,每年招收4000人的“精準扶貧班”,助力貧困家庭,幫助貧困家庭子女完成學業。[5]
(三)從關注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內涵構建走向調研政策實施落地的成效
2018年謝德新博士撰寫文章提及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理論基礎、內涵闡釋及功能等。[6]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理論根基為人力資源理論及可行性理論,他深入闡釋了“職業教育反貧困”和“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內涵差異。2020年彭振宇等人發表《中國高等職業院校精準扶貧發展報告》,該報告調研了全國職業院校教育扶貧的政策和措施,結果顯示各省區根據本地區的實際積極探索開辟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新路徑,切實保障貧困地區貧困家庭貧困人口的“扶智、扶業”。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從關注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內涵構建跨越到關注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政策措施的落地、政策的細化執行成效等方面的問題。
(四)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從關注普遍性到關注區域發展轉變
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從最初厘清全國職業教育的扶貧內涵、效果、實施等方面研究轉到集中地方性職業特色教育扶貧研究。近年相關研究文獻顯示,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聚焦地區性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政策措施探索。全國各地區紛紛根據本地區資源和環境優勢探索適合本地區的教育精準扶貧的新路徑,西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
四、西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協同合作策略
西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需要國家、地方政府、高職院校、社會機構協同合作,從人才選拔、人才培養、人才輸出、人才創富等路徑實現西南民族地區脫貧減困,達到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最終目的,從根本上消除貧困,拔窮根,促就業,提升西南民族地區貧困人口就業能力。國家、地方、高職院校等部門和機構協同合作,轉變扶貧理念,完成從經濟扶貧的思想到人力資本扶貧的方式轉變,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精髓,以精神文化扶貧帶動教育扶貧,充分發揮教育在扶貧方面的優勢,通過有限的教育供給,獲得最大化的邊際效益。[7]
(一)國家層面
1. 完善職業教育扶貧制度
近年來國家關于西部地區扶貧政策逐漸完善,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取得初步成效,西部地區政策優惠吸引大量企業落戶西南地區,富士康落戶貴州安順,大數據落戶貴州貴陽。國家“兩免一補”“雨露計劃”“營養午餐”等扶貧政策實施,保障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子女入學權利,保障貧困地區適齡人口的教育機會均等。國家從政策制定方面支持職業教育發展,促使職業教育更好地發揮其社會服務功能。
2. 完善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經費管理制度
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經費不僅要面向貧困地區貧困生,實施學費減免,同時可以建立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專項資金,面向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縣、貧困村招收精準扶貧班級,通過大數據跟蹤調查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動態。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專款專用,專門劃撥定額資金用于西南民族地區貧困人口技術培訓、就業培訓費用。針對西南地區資源優勢,免費招收貧困村、貧困家庭中勞動力學習專業技術,通過技術革新引領貧困人口開展“造血式”自救,從根本上解決貧困人口沒有技術的問題。
3. 鼓勵支持西南地區發展民族特色職業教育
國家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需考慮地域環境、資源、交通、人口等外在因素,制定相關政策鼓勵西南地區充分依托地域優勢,支持鼓勵西南民族地區探索適合本土的特色發展之路。國家鼓勵支持西南民族地區發展民族特色職業教育,從資金政策上向西南民族地區傾斜,鼓勵支持西南民族地區依托地域文化優勢,將文化資源引入職業教育課堂,開展民族特色文化教育,開辟西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地區特色發展之路。
4. 搭建東西部職業教育對口支援平臺,實現東西部教育資源共享
國家積極鼓勵建立東西部職業學校幫扶共建機制,幫助西南地區職業院校與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職業院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加強西南民族地區職業院校與中、東部地區職業院校的合作交流。鼓勵中、東部地區高職院校面向西南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培養,輸送相關技術人才,幫助西南地區貧困人口掌握專業技術,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創業。建立東西部職業教育對口支援,鼓勵西南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學習沿海發達城市職業技術教育成功扶貧助農的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院校根據自身資源優勢,尋找中、東部對口支援院校,實現成功扶貧助農的創新發展。建立東西部職業教育互動機制。東西部教育資源共享,通過學者訪問交流、合作辦學等方式引導西部職業院提升辦學質量,從而更好地服務地方。
(二)地方政府層面
1. 完善地方政府精準扶貧政策
(1)精準識別貧困縣、貧困村、貧困家庭
精準識別貧困縣、貧困村、貧困家庭,精準分析其能力貧困的深層次原因。一般能力貧困包括生存能力貧困、自主發展能力貧困、人的權利能力貧困。[8]針對當前貧困村、貧困戶出現的致貧因素,分析判斷貧困戶屬于生存能力貧困、自主發展能力貧困、精神貧困的何種層次。自主發展能力貧困主要是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貧困戶因就業競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職業轉換能力等結構性能力缺失導致的個人發展障礙” [9]。通過互聯網、大數據、走訪調查等方式精準識別貧困縣貧困鄉貧困家庭,把所有貧困戶劃分貧困等級、貧困類別,實行動態式管理,精準跟蹤調查,額外關注因病致貧、因災致貧等家庭。
(2)開展多對一咨詢、一對一幫扶
精準分析貧困戶致貧因素,開展對點培訓、咨詢服務,為貧困戶答疑解惑,從思想上扭轉貧困戶的“愚”。針對貧困村、貧困戶中出現的問題,開展一對一或多對一幫扶。地方政府聯合地方高校、職業院校開展普通話普及、技術下鄉、職業引導等社會公益活動。
(3)完善貧困村、貧困戶連片扶助政策
地方政府通過調研回訪實現西南民族地區貧困村、貧困戶精準連片管理,建立貧困地區協同互助的模式,通過以貧困戶個體創業創富帶動片區貧困戶勞動就業。地方政府與職業院校建立長期合作互助關系,聘任職業院校相關專業技術教師為貧困戶做技術培訓指導,指導貧困地區農民提升種植、養殖等技術能力。
2. 發掘產業特色,招商引資
地方政府與高職院校建立合作招商引資產業鏈,高職院校提供技術指導、技術支持,地方政府提供優惠政策、減免稅收等相關政策,完善招商引資產業鏈。
(1)開辟鄉村農業、民族文化旅游一體化產業鏈
地方政府積極給與政策資金支持,劃撥轉向扶貧助農資金,開辟鄉村農業、民族文化旅游一體化產業鏈,引導貧困戶創業、就業。發展鄉村文化旅游,開發如鄉村農家樂,休閑娛樂民宿,節假日度假休閑旅游等項目,打造特色鄉村旅游,實現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依托地理環境、文化資源的優勢開發創新創業精準扶貧項目,實現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貧困人口創業致富。
(2)開展農村合作社經營,鼓勵貧困人口家門口創業
地方政府給與優惠政策鼓勵掌握技術的貧困戶開展農村合作社經營。貧困地區可依托西南地區山地資源的優勢,因地制宜,開展畜牧業養殖,比如貴州山地地區養殖牛羊、雞鴨,西藏地區放養藏羚羊等動物,開辟養殖分銷、零售、批發、農產品深加工等產銷一體化自產自銷路徑。
(3)利用大數據建立互聯網銷售平臺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可以發揮互聯網優勢,實施‘互聯網+教育,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貧困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讓山溝里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10]西南民族地區應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的平臺,精準分析銷售目標群體,通過淘寶、快手等直播平臺展示地區特色文化、農產品等,吸引目標顧客,增加成交額,帶動貧困地區特色農業發展。
3. 利用民族文化資源,提升貧困人口整體素質
地方政府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優勢,建立地方圖書館、民俗文化博物館、民族文化展覽館等公益場所,開辟文化旅游景點,創造勤工助學崗位,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將專業所學用于實踐活動。政府通過營造良好文化環境,從環境上改變貧困地區的文化氛圍,加強貧困地區的人文環境濡染,轉變貧困人口的思想觀念,將文化融入貧困地區人口的日常生活從而潛移默化提升貧困人口的整體素質。
(三)職業院校層面
“扶貧”先“扶智”,“扶智”需要通過職業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來實現,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加強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再就業能力是解決貧困的根本路徑。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與貝克爾建立的人力資本理論中提到,人力資本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要大于物質資本。[11]完善高職院校各項相關政策,轉變扶貧思路,開發貧困地區人力資本助力全國脫貧攻堅。
1. 建立職業院校教學科研創新制度
(1)開發民族文化校本課程
當前西南地區高職院校課程設置同質化嚴重,高職院校課程設置弱化了民族性,民族文化沒有得到有效彰顯。高職院校應將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間故事文學、民族手工藝等民族文化特色融入職業教育課程內容。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高職院校課堂,建立高職院校非物質文化民間手工藝工作室,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尤其是建檔立卡的貧困學生學習專業技術技能。
(2)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
職業教育信息化是以先進教育思想為指導,以數字、網絡、多媒體、云計算、大數據等多種技術為支撐,開發多種職業教育資源,優化職業教育過程,讓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入現代職業教育。[12]職業教育信息化充分利用云課堂遠程學習靈活、內容豐富多樣、學習方便快捷等優勢,將優質職業教育課程引入學校課堂。高職院校學生通過云課堂資源吸收優秀職業院校課程資源,教師則通過云課堂充分展現自身教育教學水平,在專家智力幫扶下促進師生自我反思快速成長。深度挖掘分析大數據實踐運用的優勢,運用大數據思維和云錄播平臺,發現貧困地區教師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校外專家指導、幫助,提升職業院校教師教育教學水平。
(3)搭建校企合作平臺
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建立定向人才培養制度,以定向社會實踐、定向實習就業等方式,鼓勵職業院校師生與企業開展合作,理論與實踐創新相結合,充分開展創新創業研究,將研究成果運用于企業生產,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增加企業經濟效益,實現職業院校與企業的互助雙贏局面。職業院校應根據社會需求,依托自身優勢,開設合理的職業教育課程,增強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訓,促使職業院校與實踐工作技能相連接,實現西南民族地區貧困人口“造血式”自救能力,外部輸入與內部自救相結合,促進西南民族地區產教融合。
2. 構建職業院校定向教育扶貧體系
(1)改革招生制度、完善精準資助體系
改革高職院校招生制度,招生向貧困民族地區傾斜,加大貧困地區招生名額,鼓勵地方貧困生就近上學。中國高等職業院校精準扶貧發展報告(2015-2019)中指出,2019年高等職業院校招收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72.69萬人,招收來自國家級貧困縣的學生42.95萬人,招收建檔立卡等7 類資助對象62.69萬人。[13]調查報告顯示職業院校貧困人口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數逐漸上升,其中招收貧困地區的學生2019年比2015年增加了24.55萬人,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0.85%,國家級貧困縣學生招生2019年比2015年增加了15.44萬人,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1.78%。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根據院校實際情況,逐步完善“獎、助、減、免、貸、償、補、醫、勤”九位一體的資助體系。完善貧困生學費減免政策,開設勤工儉學學生崗位,幫助貧困生解決自身生活問題。
(2)定向培養人才,完善精準人才培養制度
完善精準人才培養制度,職業院校通過定向將建檔立卡等貧困學生培養、輸出至沿海企業,實行在校學習與在企業實踐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引入現代學徒制、訂單式培養機制。高職院校與沿海企業建立長期人才培養、輸出、培訓等合作關系,搭建平臺幫助貧困學生解決學費生活費問題,幫助企業解決技術人才培養問題。訂單式精準培養的學生由企業支付其學費、生活費,學生畢業后直接服務于企業。職業院校訂單式培養人才,完善精準人才培養制度,促進產教融合,實現貧困生職業教育定向就業一站式完成,解決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學習、實習、就業問題。
(3)學歷職業教育與非學歷職業技術培訓相結合
職業院校學歷職業教育及非學歷技能型人才培養是實現西南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高職院校學歷職業教育定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通過專科學習培養具有大專學歷的技術人才。非學歷職業教育通過招收貧困地區貧困鄉鎮、貧困家庭非學歷教育人員,幫助貧困人口掌握實用的專業技術技能,提升貧困地區人口就業創富能力。高職院校開設技術培訓班,定向貧困地區、貧困戶招生,每村一戶或幾戶,培養相關專業技術能力,幫助貧困村建立養殖基地技術顧問多對一或一對一技術咨詢。職業院校應充分利用大數據,通過互聯網平臺深入貧困群眾開展職業技術培訓,幫助貧困地區人口掌握專業技術,減少貧困地區自主發展能力貧困的因素,實現貧困地區人口的脫貧致富。
五、結語
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需要“精準培訓、精準規劃、精準培養、精準創業”,既要考慮到所在貧困地經濟發展需要,又要考慮到地方環境、資源等民族特色因素,充分解讀國家關于精準扶貧的規劃綱要,在政策之內實現西南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效益最大化。職業技術教育是鄉村振興、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是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關鍵手段。西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政策制度的完善有助于發展西南地區職業教育特色,有益于扶貧助農政策的實施,助力國家脫貧攻堅計劃的完成。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關鍵需要國家、地方、職業院校協同合作,從政策制度、經費投入、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方面提升西南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的素質及技術能力,實現西南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的最大效益。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的通知(教發〔2016〕18號)[EB/OL]. (2016-12-29)[2020-10-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
892/moe_630/201612/t20161229_293351.html.
[2] 鐘慧笑. 教育扶貧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準扶貧——訪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J]. 中國民族教育,2016(5):22-24.
[3] 朱成晨,閆廣芬,朱德全.鄉村建設與農村教育:職業教育精準扶貧融合模式與鄉村振興戰略[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2):127-135.
[4] 劉璐琳,喬楓. 教育精準扶貧推進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機制研究——以青海省熱貢唐卡工藝傳承為例[J]. 民族教育研究,2018(3):40-46.
[5] 彭振宇,陶濟東,王林. 中國高等職業院校精準扶貧發展報告[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18-25.
[6] 謝德新. 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理論基礎、涵義闡釋與功能定位[J]. 職教論壇,2018(3):24-29.
[7] 仲敏. 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內在邏輯、現實困境與路徑建構[J]. 民族教育研究,2019(6):51-57.
[8] 廖倩. 職業教育精準扶貧路徑探析[J]. 成人教育,2018(5):75-79.
[9] 司樹杰等. 中國教育扶貧報告(2016)[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170.
[10] 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 (2016-04-26)[2020-10-01]. http://cpc.people.com. cn/n1/2016/0426/c64094-28303771.html.
[11] 胡軍. 精準扶貧背景下職業教育的變革與創新[J]. 職教論壇,2018(8):144-149.
[12] 肖力. 職業教育信息化助力精準扶貧研究[J]. 教育與職業,2018(11):34-40.
[13] 彭振宇,陶濟東,王林. 中國高等職業院校精準扶貧發展報告[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18-25.
Research 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outhwest Minority Area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Cooperation
WANG Lu
(Bijie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Bijie 551700,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ethnic minor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and the advantages of cultural resources are outstand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sufficient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broad prospects. The state, local governments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work together to help the southwest ethnic areas get rid of pover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government,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system and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 management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ethn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and build a counterpart support and mutual assistance platform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government,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make full use of local resources, attract investment,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po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college, we shoul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system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onstruct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system of direction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peed up the informat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ombine academic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non-academi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raining.
Keywords: cooper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outhwest ethnic areas
(責任編輯:程勇)
收稿日期: 2020-10-11
作者簡介: 王露(1988—),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課程論、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