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朱水萍
摘? 要: 勞動教育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對高校勞動教育提出加強價值觀的引導、提升勞動綜合技能等新要求。調查發現,高校勞動教育存在邊緣化、教育方法簡單、考評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基于教育信息化2.0的時代背景,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拓展勞動教育平臺、健全勞動教育考核機制三方面,對高校的勞動教育提出建議,希望能為高校更好地開展勞動教育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 教育信息化; 新時代; 高校; 勞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8228(2021)05-94-03
New requirements and new problems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Zhang Ling, Zhu Shuipi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19, China)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state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values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skills of labor. The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marginalization, simple education methods and imper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era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2.0,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the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ree aspects: strengthening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expanding labor education platform and perfecting labor education assessment mechanism, hoping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bor education
0 引言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便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指導方針,2015年4月28日,我國繼1979年后時隔36年再次對勞動群體進行最高規格表彰,此后形成了大力倡導勞動教育的新形勢。2020年3月,首次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并對高等學校的勞動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即高校需要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增強勞動意識,樹立正確擇業觀,具有奮斗精神、公共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等[1]。
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新要求
信息化時代的勞動包括體力勞動、知識勞動、虛擬勞動等多種形態[2],勞動教育不再是“勞動”加“教育”的簡單結合,是以勞動為載體、結合多種技術手段開展的一種教育,目的是培養熱愛勞動、會勞動的新時代勞動者。高校勞動教育的最終指向是引導大學生在勞動創造中追求幸福感、獲得創新靈感,增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3]。
1.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學生勞動教育強調加強價值觀的引導
李順德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價值觀與歷史觀、時空觀一樣,是對某個領域的學說系統;而價值觀念并不是完整的學說系統,價值觀念代表的使人們內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4]。”高校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加強的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引導,即加強勞動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方面的引導。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念容易出現波動。高校是學生接受價值觀教育的主場,智慧校園勞動教育系統等信息化手段有利于高校創設勞動價值觀教育氛圍。
1.2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學生勞動教育強調提升勞動綜合技能
習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的表彰大會上強調了勞動者綜合素質的重要性,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對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至關重要。如今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芯片產業、VR、AR、MR等新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勞動崗位,這就對高校的勞動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養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具有創新意識的技能型人才。新時代的高校勞動技能教育包括教學實驗、專業實習等教學計劃內的勞動技能教育和產業結合、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創新創業等教學計劃外的勞動技能教育,強調與社會的融合。
2 調查數據分析
此次研究對256名大學生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為212份,有效率為82.8%,調查結果表明我國大學生的勞動理論素養較高、綜合勞動技能優秀,但由于我國高校勞動教育起步較晚,勞動教育的長期缺失造成大學生的綜合勞動素質尚不能滿足社會所需。調查發現,許多高校目前施行的是文件層面的勞動教育,即只是在文本上相應號召,缺并未將勞動教育落實。大學生勞動綜合素質尚未達到新時代的新要求,高校勞動教育存在邊緣化、組織結構零碎化、教育方法單一、考評機制不健全、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等現實問題。
2.1 大學生勞動理論素養和職業平等觀念較強
問卷通過“理論素養”“功利態度”“尊重平等”三個因子對大學生的勞動價值觀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理論素養和尊重平等的因子均值高于3分,說明大學生群體受到了較多理論層面的勞動教育,素養較高;另外,勞動價值觀的顯著性分析結果表明理論素養與平等尊重之間存在中度正相關關系,即理論素養越高,大學生對待職業平等的觀念越強,勞動價值觀越正確。
2.2 大學生綜合勞動技能優秀,具有奮斗、奉獻和創新的勞動精神
近日,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針對勞動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進行了細化規定,根據調查結果,我們發現大學生的整體勞動精神風貌較好,“勞動精神”頻次調查結果表明新時代的大學生群體大都崇尚勞動、崇尚奮斗,并且具有創新的意識。我們對“個人衛生”“公共衛生”“社會實踐”“勤工助學”“志愿服務”和“家務活動”六類活動進行五級計分統計,大學生在志愿服務類活動中的得分為705分,這是除“個人衛生”勞動情況外,大學生勞動行為表現最好的一項活動,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確實具備奉獻勞動精神。
2.3 大學生勞動綜合素質尚未達到新時代的新要求
在肯定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綜合素質有所提高的成績基礎上,我們也需要客觀認識到大學生現有的勞動綜合素質尚未達到新時代的新要求,主要表現在大多數學生法律意識淡薄、一些學生尚未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部分學生在思想認識和行為表現上存在問題這三個方面。另外,部分大學生存在功利主義、經濟主義的傾向。其中“哪個更能吸引您進行勞動”的調查結果顯示,相比較于“強身健體”和“實踐經歷”,大學生更容易被“榮譽證書”、“評獎評優加分”、“學校宣傳報道”所吸引,有利可圖的勞動更易獲得學生的青睞;部分學生會將勞動與金錢掛鉤,并且調查數據顯示這一傾向在農村學生的身上表現更為明顯[5]。
2.4 高校勞動教育處于邊緣化的地位
在有效的調查問卷中,46位同學表示自己還沒有在高校接受到任何有關勞動方面教育。30.66%的學生表示不清楚高校是否開展了勞動教育課程,25%的學生表示所在高校還沒有開設勞動教育的通識課程;26.42%的學生表示自己所在高校不存在勞動教育的專職教師。高校勞動教育依舊是零碎的和不成體系的,邊緣化的現狀反映出高校作為教育主體尚未完全擔負起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2.5 高校勞動教育組織結構零碎化
高校的組織機構設置具有規模精簡、權責明晰和職能明確等特征,組織機構是高校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托。調查發現,目前尚未有高校開設專門的勞動教育組織機構,多數高校是通過所在院系或團委對勞動教育進行組織管理。66.5%的數據表明,高校勞動教育存在部門交叉管理、歸屬不明的情況,多數高校勞動教育處于“誰都管又誰都不管”的組織結構零碎化的狀況。
2.6 高校勞動教育尚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高校勞動教育存在普及度不高、提供的勞動機會不能滿足學生等問題,在此次調查中,11.3%的學生表示還未參與過學校提供的勞動活動,18.9%的學生表示除了專業實習和寒暑期社會實踐外,未參與過其他形式的勞動活動,可見高校開展的勞動活動尚未普及到全體同學。另外,高校開展的勞動教育形式豐富但受眾面小,同一學生參與活動的重復率高,即擁有良好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的學生常重復參與多項勞動,而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相對薄弱的學生參與的勞動項目少,不同學生之間的勞動綜合素質差距較大。
2.7 高校勞動教育存在教育方法單一、考評體制尚未健全等問題
高校常通過對榜樣人物進行宣傳報道以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形式單一,且多數情況下是為了特定的活動或節日而開展的勞動教育活動,如校慶、勞動節、雷鋒日等,在勞動教育的形式創新上存在困難,高校勞動教育仍多以理論知識灌輸和網絡宣傳的形式進行,空泛的勞動教育無法調動起大學生的勞動興趣。另外,很少有學校能將學生勞動教育課成績納入考核范圍,高校勞動教育考評機制的缺失限制了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質量。
3 勞動教育的再思考
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勞動教育的新要求和面臨的新問題,我們從校園文化、虛實一體化平臺和考核機制三方面對高校勞動教育進行了思考。
3.1 加強高校勞動教育的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勞動氛圍
勞動教育不等同于倡導吃苦,但是吃苦耐勞是優秀的勞動精神。在科技發達的今天,自動化的設施越來越便利,跑腿、外賣服務更便利了學生,在高校的日子,大學生們就像是享福,針對大學生奢侈浪費現象嚴重和崇尚金錢、利己主義等問題,高校需要通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加以影響。校園文化的建設與進行勞動教育的關系緊密。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思想引導起著導向作用,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高校需加強智慧校園建設,用活校園數據,為營造高校勞動氛圍提供有效數據的支持[6]。
3.2 搭建虛實一體化的勞動教育平臺,提供足夠的勞動實踐機會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高校勞動教育要組織學生走向社會,以校外勞動鍛煉為主[7]。勞動教育強調學生學有所用、知行合一。高校應加強校企合作力度,搭建并拓展多元的勞動教育平臺,以培養具有創新性科研能力為目標,結合信息技術這一學習、交流和展實的工具,將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活動相結合,與專業教育、科研實踐、志愿服務、黨員發展等活動融合。
3.3 健全高校勞動教育考核機制,提升學生勞動積極性
勞動教育的考核包括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并以實踐考核為主。在健全勞動教育考核機制的過程中,高校可通過以下三點對勞動教育的考核機制進行完善:第一,高校可采用雙向綜合考評的形式,即教育者方可以對受教育者進行考核,受教育者方同樣也可以就教育者的教育開展情況進行考評;第二,勞動教育的成績應納入到學生的學業成績中,嚴格管理。完善的考核機制是提高勞動教育質量的保證,針對學生勞動功利主義、經濟主義等傾向,考核可以學生實踐的現實表現為主,建立長效考核機制;第三,高校勞動教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活動的策劃者、執行者和監督者,提升學生勞動參與的積極性。
4 結束語
大學生正處于信息接受便捷、科技環境發達、網絡影響深遠的時代,教育信息化能夠更好地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動著高校勞動教育思維方式和教學模式的變化。本文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對高校勞動教育的新要求和新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拓展勞動教育平臺、健全勞動教育考核機制三方面對高校勞動教育提出建議,研究建議是基于現實問題而提出的,對完善高校勞動教育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然而,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改進勞動教育、如何有效完善“互聯網+勞動教育”模式都是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這也是我們接下來研究的重點所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Q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2020-3-20/2020-7-7.
[2] 孫瑞芳.信息化時代學校勞動教育的認識澄清與實踐應對[J].中國德育,2019.21:7-10
[3] 曲霞,劉向兵.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內涵辨析與體系建構[J].中國高教研究,2019.2:73-77
[4] 李順德.價值論(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 梅海達.大學生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6:15
[6] 耿珍.教育信息化的新階段:從“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J].計算機時代,2019.2:76-79,83
[7] 教育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2020-3-26/20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