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知祺 李元媛


摘要:本文在簡述蘇州西山東村建筑木雕藝術的人文背景和條件支持的基礎上,探討木雕在建筑構架和建筑構件上的展現效果,再根據其在建筑上的不同區位、對不同雕刻手法的運用進行分類闡述。同時,著重對東村建筑木雕的分布及其裝飾特點展開分析,從歷史沿襲的角度,研究木雕裝飾的地域風格,并從民俗傳承的方向,探索木雕裝飾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裝飾藝術;建筑木雕;古建筑群落
中圖分類號:J3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7-00-02
位于西山島北,北瀕太湖、南附青山的蘇州東村,以其面山臨湖的地理區位優勢隱沒于山麓。幽絕的地理位置滋生壯大的村落使樸實的鄉土文明與外來文化全方面匯聚,這也是村落被較好保存至今的一大原因。與西山島其他古村相比,東村古建筑保存得極為完整,具有實際研究意義。同時,村落主體建成年代正好為江南經濟發展重要時期,經商文化、移民文化等人文元素得以在最佳年代存附于村落木雕裝飾中,經過清乾隆、嘉慶時期的補充,建筑木雕裝飾又增色不少。
1 蘇州東村建筑雕刻裝飾的背景
蔚然成風的經商活動被東村建筑木雕的裝飾特色間接體現出來。東村地處太湖西山島,以“鉆天洞庭”的洞庭商人聞名遐邇。而村內這些以家族為基礎,為開展商業活動而組成的地域性團體,不僅經商勢頭極猛,而且反哺故鄉的情思也一脈相傳。對血脈、親朋的絲縷掛牽不斷傾注于古村,資本轉移之舉完善了古村建筑的木雕裝飾[1],以致東村建筑裝飾特色于隱蔽之處悄然崛起:不僅有以敬修堂、萃秀堂、郎潤堂為代表的眾多民居建筑,還有以東園公祠、永安橋、棲賢巷為代表的公共古建筑等。縱觀全村,較多民居宅院三雕皆具,以敬修堂的木雕裝飾藝術為精,村落在當下以古建筑傳承的身份,為江南一帶古村落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參考依據[2]。
封建等級制度對民居建造的限制,在其裝飾上確有著強硬的展現,但隨著封建統治走向末路,民宅的木雕裝飾也逐漸考究起來。禮制在封建統治盛期,為鞏固統治階級的政治權威,對各地民間建筑的形式、規制、開間、進深制定了嚴格規定,尤其是明初時期。而村內的木雕裝飾較多為清留存及完善,此時明代對宅邸等級的劃分及裝飾限制逐漸被削弱[3],實際執行程度實則更弱,甚至可以用寬松來形容。士人由雅至俗,商賈更甚,且士商互混,在經濟卓越的東村,越禮逾制修建繡戶雕棟的現象逐漸普遍。
同時,東村地處香山幫技藝傳承展現的中心地區[4],香山幫的建造技藝為東村木雕裝飾藝術的純良提供了純熟的技術條件支撐。
2 蘇州東村建筑雕刻裝飾的效果展現
2.1 建筑構架的木雕裝飾
本文研究村內木構架雕刻裝飾,從大、小木作方面分別探討,柱、枋、梁、檁、椽這些主要構件作為大木作,通常情況下雕刻簡潔,且極富層次感。這些構架在裝飾時,一般會出于觀賞目的,在不影響其結構承重的基礎上進行再加工[5],但構架的結構性功能強于其觀賞功能,大大不如構件的木雕裝飾。經筆者探尋,發現東村敬修堂的木構雕飾極富代表性(見圖1左上)。
首先,其基本構造為香山幫典型的廳堂式建筑,廳前設有前廊和廊軒,廳后則是內軒。再者,其中廳木構架的雕刻細致,其脊檁繪有包袱錦彩繪圖案,平梁上飾卷草紋,而兩頭承接的為月梁,此梁雕刻極為精細,梁下托腳以花卉紋樣作雕刻主體,且其托腳上的棹木多以人物或植物紋彰顯雕工,裝飾部位多為左右兩側。整個廳堂的木構架形成以梁、方斗、棹木等雕刻構件為整體的建筑主體,各部分主次分明,繁復與簡練交錯,富有視覺節奏感。
除了敬修堂的木構架之外,東村古建中雕刻精美的木構架比比皆是。如村內的徐氏祠堂木構架(見圖1左下),其月梁的雕刻節奏感、動態感極強,值得細細觀賞[6]。
2.2 建筑構件的木雕裝飾
筆者以東村敬修堂的隔扇門窗為例(見圖1右),對建筑構件的木雕裝飾進行探討。其包括在矩形框架內分割為上半部分的格心、中間部分的滌環板(村內較高的隔扇門的框架的上下端還有上、下滌環板)以及下半部分的裙板[7]。
東村的隔扇門木雕裝飾一般集中在裙板及滌環板表面,以深淺浮雕結合的形式雕刻。以敬修堂為例,其隔扇的滌環板以“四藝”作為雕刻的選材[8],裙板及滌環板對院和對室內的兩面都有雕刻裝飾,一面以動物紋飾修飾滌環板,以山水畫修飾裙板,一面上飾浮雕人物故事,裙板以花卉植物作裝飾。村內其余民居如萃秀堂、郎潤堂的木雕藝術也各具特色。
3 建筑雕刻裝飾藝術的特點
3.1 建筑雕刻裝飾的地域風格
隨著“吳門畫派”的崛起,文人畫的繪畫性風格融入東村所在地區的建筑裝飾領域,木雕裝飾的吳地地域風格更為明顯。東村的木雕造型風格不完全攀移其實際形態,而是帶有創作意味地突出雕刻版面的主體人事景,淡化從屬背景。
以東村敬修堂的一處隔扇門為例,其雕刻將文人畫構圖、風格內涵靈活地運用其中。民間審美品位的提高,使山水風景等野趣的木雕裝飾易于被民間所接受[9],故事化、祈福性的雕刻題材備受歡迎,被大量運用于村內各戶的建筑裝飾之中,極富意趣。
但談到雕刻手法,由于縱深、層次豐富的“吳門畫派”畫法難以用刻刀在建筑上展現,故東村一帶有地域文人畫風格的木雕裝飾一般選擇淺浮雕。目的是在雕刻版面上突出吳地繪畫風格,整體起伏感不強,而繪畫性不弱[10],以寥寥幾刀表現整體效果,同時由于數刀功力深厚,地域的繪畫特色及裝飾特色都融于幅面之中[11]。
此外,民居裝飾或多或少要帶有地域特色的祈福及美好愿望的內涵寓意[12]。東村地處太湖的西山島之上,地域特色豐富了東村各民宅的雕刻選材,村內遍含水生題材的吉祥紋樣:鯉魚、鱸魚等水產浮雕(見圖2上)作為地方特色,深受民間喜愛[13],一可表達對太湖所處自然水環境的敬畏、尊崇[14],二來借物抒懷,取年年有余之意。如此,民間樸實而又直白的情感被木雕展示得淋漓盡致[15],另外,具有地域特色的選材,還有預示莊稼豐收的耕牛、耕地木雕[16](見圖2下),是對穩固的農耕制度體面的回應及遵循。
3.2 建筑雕刻裝飾的文化內涵
選址一直是我國歷朝歷代移民的重要參考因素[17],東村所處江南地區富饒而幽閉,西山島地狹人稠[18],一則務農所需人手飽和,二則底層民眾為生活富足多舉家從商,或舉家舉族遷徙而來,長此以往,此地多元化的建筑木雕裝飾便承載了各種各樣的文化[19]。
在此形勢下,東村內經商文化成為主流,成為影響木雕建筑的一大要素。雖然在“士、農、工、商”四類中,商賈群體社會地位低下,但渴望子孫能翻身進入士紳階層,故東村的家宅中登科報喜、連科及第這類教化后代的木雕裝飾比比皆是[20],且商賈群體的資本支持不容小覷,具有翻新家宅、豐富家裝的能力。東村內龐大的返鄉商賈群體中便不乏此類,可從建筑木雕裝飾中窺探一二:在前廳設教化的木雕字牌、隔扇門裙板淺浮雕花中四君子等植物雕刻裝飾,對宅院進行“文化鍍金”,提升了民居內部木雕藝術的文化內涵,使其有了持久的研究意義。
4 結語
研究蘇州西山東村的木雕藝術不僅有助于研究裝飾建筑本身,而且可以從木雕裝飾這一小切入點,對其背后的裝飾建筑進行概括。研究建筑裝飾對研究古村一帶的起源背景、地域特色、文化底蘊方面有極大助力;又可通過建筑木雕裝飾的表象,看到其承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薈萃;還可對建筑裝飾抽絲剝繭,考證此裝飾的成因及含義信息。
本文以蘇州地區西山東村的古村落建筑為例,研究該古村建筑的木雕裝飾藝術,從建筑木雕的人文背景入手,注重東村木雕裝飾藝術的效果呈現,以此探尋東村建筑構架、建筑構件木雕裝飾的表達效果,從而了解東村木雕裝飾的地域風格、文化內涵,并以此為契機,深入探討該村木雕裝飾的特殊性,而其木雕建筑裝飾藝術確在江南一帶古村保護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極大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芊慧,孫云鴻.淺析江南地區傳統民居裝飾紋樣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12):77-78.
[2] 曹亦南,熊瑤.中國傳統門窗木雕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4):110-111.
[3] 許欣妍,蔣暉.晚明江南工匠入仕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8):37-38.
[4] 任啟力,葉潔楠.整體觀視角下新徽派建筑設計方法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20(15):102-103.
[5] 尤心培,李雪艷.建筑構件在室內裝飾中的應用——以
G20杭州峰會主會場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7):63-65.
[6] 倪君,汪瑞霞.祠堂文化背景下的古鎮文化傳承——以惠山古鎮為例[J].藝海,2020(5):138-139.
[7] 張繼強,張乘風.建筑與園林中設計形式的美學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118-119.
[8] 董文君,孫獻華.木版年畫和現代纖維軟雕塑的契合[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75-76.
[9] 章娜,張耀.徽派建筑的設計美學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80-81.
[10] 譚曉艷.徽派建筑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20(20):165-166.
[11] 趙哲,黃維彥.基于地域文化的書屋空間環境設計——南京老城南舊屋改造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101-102,116.
[12] 吳馨宇,田曉冬.傳統聚落中詩意美學的表達——以皖南徽州古村落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5):104-105.
[13] 徐恬甜,陳世怡,汪瑞霞.基于肌理維育視角下的江南古鎮研究——以高淳老街為例[J].藝術科技,2020(8):25-28.
[14] 路丹丹,黃瀅.傳統村落人居生態景觀改善策略研究——以蘇州吳中區東山、西山風景區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9):105-106,112.
[15] 張亦禹.探究江南傳統民居建筑裝飾藝術及其傳承與發展[J].藝術科技,2020(21):173-174.
[16] 張彥鋒,王小檸.民藝符號在中國建筑中的應用——以貝聿銘的作品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6):98-99.
[17] 吳逸,葉潔楠.傳統園林造園手法在當代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運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園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81-82.
[18] 李豐旭,陳周翔,錢麗紅.美麗鄉村視角下南京傳統村落建設研究—以南京江寧佘村為例[J].藝術科技,2020(13):101-104.
[19] 劉婷,何佳.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產品牌設計研究——以常州青果巷歷史街區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1):86-87,98.
[20] 高一帆,葛雪恒.東臺安豐古鎮鮑氏大樓建筑裝飾文化探源[J].藝術科技,2020(21):171-172.
作者簡介:張知祺(2001—),女,江蘇鎮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李元媛(1980—),女,江蘇南京人,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風景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