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國際糧食價格在連續多年低迷后自2020年初波動上升,食品價格指數自2020年6月至今連續攀升9個月。本文以國際糧價上漲為切入點,建立國際糧價與國內農產品價格變動的邏輯關系,針對其對全產業鏈的影響路徑及程度分析,得出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改進方向,并提出全產業鏈增值的策略和保障措施。
關鍵詞:糧價上漲;全產業鏈;農產品價格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2020年5月13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把“六保”作為“六穩”工作的著力點,穩住經濟基本盤,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保居民就業、保基層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自2020年3月初國際糧價頻繁浮動,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向深水區邁進,為完成且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糧食價格問題是影響農業全產業鏈的關鍵因素。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國際經濟、價格變動的風吹草動直接為我國農業生產經營帶來不穩定風險。農業若要完成轉型優化,就要深刻意識到全產業鏈各環節發展面臨的難題,從而對癥下藥促進我國農業全產業鏈橫向拓展,使各個產業環節和產品功能得到補充,壯大產業規模。同時,從縱向角度加強農業與工業、服務業互動,加大農產品深加工比例,為市場提供優質農產品供給。
本文的理論意義在于通過闡明國際糧價對國內糧價的傳導,進而分析對農業全產業鏈的影響,在學術上填充目前學者在農業全產業鏈上的內容;實踐意義在于糧價是百價之基,研究糧價對農業全產業鏈影響的程度,可以為經濟主體決策、穩定居民生活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提供借鑒意義。
二、文獻綜述
1.關于糧價波動對農業影響的文獻回顧
鄭旭蕓、隋博文等(2020)通過實證研究得到,國際糧價對國內糧價的作用機制主要通過進口直接路徑、進口產品成本路徑和進口替代路徑等進行。為此,我國要注重農業高質量發展,建立健全糧食市場的風險防范系統和價格調控體系。
董渤(2020)指出,國際稻米價格上升有利于緩解國內稻米支持政策壓力,這是由于國際稻米價格與我國稻米庫存呈反向關系,價格長期倒掛。我國擁有眾多從事稻米種植的農戶和低價稻米消費者。低價稻米自由進入我國市場會降低生產者剩余,降低稻農生產積極性。
周靜(2019)認為,農產品價格補貼政策對農業生產行為擴張具有正向激勵作用。當農產品價格上升時,補貼金額改變了農產品和其他非農產品的相對價格,受利益的吸引,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意愿被進一步激發,這就是產生農產品價格替代效應。
湯芬芬(2020)通過研究發現農產品價格年度波動呈整體上升趨勢,農產品價格頻繁波動對生產者造成的影響有降低農民收入、使農民生產決策失誤和加劇農民的惡性競爭。
2.關于全產業鏈概念及影響因素的文獻回顧
產業鏈思想最早源于西方古典經濟學家Adam·Smith,該理論認為內部分工與專業化將有效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此后從眾多學者對產業鏈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其很多觀點都是來自于價值鏈、供應鏈、需求鏈等相關理論。
全產業鏈是2009年中糧集團提出來的一種依托中國居民食品消費升級、農產品產業升級、食品安全愿景的大背景下誕生的戰略模式。王志濤基于交易成本理論視角分析指出全產業鏈是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主體間的生產環節進行內部化細分,從根源到消費終端都在規劃范圍內可控操作,從而形成一體化的產業內部治理體系。
黃磊、劉則淵研究了全產業鏈創新網絡和網絡內核心企業的融合創新模式,將外部技術與內部技術相結合,可以說是一種經濟集聚模式,也可以說是一種產業鏈的橫縱向整合。
丁冬(2020)指出,從內部和外部兩方面分析導致吉林省稻米全產業鏈增值存在不足的因素,例如,企業與農民利益關系失衡、農村人力資源對全產業鏈增值模式的認識不足、稻米產品供求結構矛盾突出、全產業鏈各環節的成本居高不下。
李騰飛(2015)在對內蒙古農畜業的研究中指出農畜產品面臨“賤賣初級產品、貴買加工成品”和“產業鏈兩端訴苦、中間喊冤”困境的一定原因是農村合作社、大型企業、連鎖超市等尚未掌握運用全產業鏈經營戰略解決農畜產品流通中信息不暢、產銷銜接不上、流通成本過高等問題。
韓喜艷、劉偉等(2019)表明,小農戶參與農業全產業鏈的選擇偏好存在異質性,主要來源于小農戶的兼業程度、家庭年純收入和收入在村中所處水平三個因素。小農戶兼業程度越低、年純收入越低、收入在村中所處水平越低,越偏好參與農業全產業鏈經營。
3.文獻評述
可以看出,現有文獻對農業產業鏈的研究比較深入,特別是有關農業產業鏈整合的研究,主要以案例分析(中糧集團居多)的形式分析企業在全產業鏈中的戰略,對農業全產業鏈中的農民、收購商、工廠等主體之間的利益協調以及如何幫助農民走出“谷賤傷農”與“谷貴也傷農”的困境研究較少。本文從糧價對全產業鏈影響的程度分析,提出優化農業全產業鏈模式的建議。
三、糧價上漲對農業全產業鏈影響的路徑及程度分析
1.國際糧價上漲對我國農產品價格作用的傳導機制
目前學術界認為,國際市場對國內市場的傳導路徑主要來源于三個維度,即國際貿易路徑、金融路徑(包括匯率路徑和期貨路徑)和能源路徑。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21年3月4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月全球食品價格指數為116點。食品價格指數由谷物、植物油、乳制品、肉類和食糖5個商品類別價格指數的加權平均數構成,糧農組織每月發布一次,用來衡量全球貿易中最活躍的食品類商品國際價格變化。通過觀察表1歷史數據可以發現,該指標已出現連續第9個月上漲。
從國際環境角度看,源于大流行擾亂了供應鏈,自然災害影響了收成促使糧食價格上漲背后,直接反映全球糧食缺口的出現。我國為滿足國內糧食需求多樣化的需要和尋找低價糧食,每年都要進口大量糧食。2020年3月下旬開始,各國基于本國供應和交通物流等因素的考量,相繼宣布禁止或減少農產品出口貿易,出口禁令涉及地區廣泛、種類繁多,阻礙了全球糧食生產、流通、消費大循環,進一步延長了糧價只升不降的周期。詳見表2。
國際糧價上漲的同時,國內大宗商品中部分農產品現貨價格均有上升,大體呈同向變動。本文選取了玉米、豆一、硬麥、油菜籽四項與居民生活相關的農產品,對其自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每月末的現貨價格進行分析。如表3所示:
從國內環境看,盡管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形勢尚不嚴峻,但是我國依舊是世界上糧食進口大國,國家糧價的波動直接對我國糧食供應端和需求端產生蝴蝶效應。糧價上漲對于產業鏈上游階段的新一季糧農而言,易產生惜售情緒、待價而沽。初級農產品價格上漲,進而口糧、飼料價格上漲緊隨其后,進而傳導至肉禽蛋奶、能源消耗等多領域。另外,隨著多國貨幣寬松政策的實施,溢余的貨幣供應量將流入流通市場促進糧價上漲,而我國為應對經濟發展的短期降速,采取了一定程度的經濟刺激政策,也是促成糧價上漲的原因。2020年我國農作物產區出現低溫霜凍、強降水和冰雹、病蟲害等災害,使農作物產量受到損失,因此國家對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玉米、小麥等多種糧食收購最低價格作出指示,直接奠定了國內糧價普遍高于上一年的基調。
2.農產品價格上升對農業全產業鏈各環節影響的具體表現
完整的農業全產業鏈模式是由其上游、中游、下游及其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系統構成。其上游環節主要包括種子采購、種植與農具基礎建設環節,中游環節主要包括原料加工、深加工、成品流通等環節,而下游環節主要包括銷售、信息服務、金融等環節。此外,全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還包括了運輸、入庫、加工、包裝、出庫、銷售、品牌打造等子環節。
農產品價格上漲直接作用于全產業鏈下游環節,在銷售中一個相對滿意的收購價格下,農民出售初級農產品,在交易市場上價格優勢增加了農民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強消費意識,提高消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釋放了農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但是糧價上漲的傳導機制也使農具、化肥、柴油、農機等基礎設施價格、工人薪酬等更加敏感,出現水漲船高的上升趨勢。這直接使全產業鏈上游在下一年的生產成本加大,而接下來一個農作物生產周期后的產量、價格并沒有預測和預警機制進行保障,農民的生產經營抗風險能力降低,這也預示著農民種植利潤隨著成本的上升,毛利潤降低。
由于農民對農產品市場收購價格的不敏感及市場信息不對稱,農民很難直接通過出售初級農產品獲得預期利潤,在新一輪理想的收購價格出現之前,很大一部分農民就已經將農作物出售。以玉米為例,在2020年秋冬季,遼寧省大連地區大窯灣及北良港玉米收購價格為2620-2630元/噸,上漲20元/噸;黑龍江省綏化地區新玉米收購價格在2380-2440元/噸,上漲30元/噸。可見,處于價格左右區間極值的農民利潤率是有很大差別的,這直接影響一個家庭的年收入支出。
糧價的上升將迅速使養殖業成本加大,隨即使農副食品、生活必需品價格提振,社會生產成本加大,那么全產業鏈中游環節的原料加工、深加工、成品流通等費用增加,都提升了成品售價,擠壓了利潤空間。看似糧價上漲增收喜悅的背后,也容易出現資本市場大肆囤糧,之后炒作糧食促使糧價上漲,使農民自己也受糧價上漲之苦。另外,糧食是沒有過多替代品的,糧價上漲必然導致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易引發通貨膨脹。所以說,國際糧食價格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也已經演變為貨幣政策的問題。最終影響實體經濟,即引起企業和居民資產結構的調整以及投資方向和消費預期的變化。
四、農業全產業鏈增值的對策
1.政治角度:建立農業全產業鏈的政策保障機制
在全產業鏈上游堅守耕地紅線,加大良種推廣力度。確保到2022年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在中游環節,繼續推進科教興農政策的實施,普及農村辦加工廠、合作社的關鍵技術,增加新型經營主體;輸送技術型人才下鄉指導產品研發、包裝設計環節。在下游環節,政府要為農產品銷售助力、代言,改變當前重種植、重規模、輕市場、輕品牌的現狀,幫助農業產業提升競爭力,增強生產循環動力。
2.經濟角度:在全產業鏈運行中注入經濟加持力
在上游生產環節,進一步安排農機購置補貼、發放春耕、養殖專項的低息貸款,建立大宗商品價格預警機制,使農民從供給端合理安排農作物品種及播種量。在中游環節,打破城鄉金融資源逆向配置,提高農村投資資本回報率,豐富金融供給,提供多元化金融信貸產品。在下游銷售環節,切實加大財政資金投入,足額保障農作物目標價格改革補貼資金;銀行應該增設助農便民基層服務點,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建立農業企業生產經營風險評價體系,規范農村產業財務制度的運用,使企業規范化運行,降低經營風險。
3.人文角度:推動農民進入全產業鏈中下游環節
構建農業產業鏈的目的不僅是使農民獲得生產環節的效益,還要有能力和技術分享加工、流通、制造環節增值的利潤。首先,要打破農民在生產環節的進入難題。當前由于農民法律知識欠缺,每年因為種植合同、信貸資金等發生的糾紛不在少數,為此要加強基層法律援助,讓農民知法懂法,受法律保護。其次,要不斷實現農村產業合作化經營,使農民收入中由出售原材料獲利占比降低,參與深加工獲利、成品加工獲利的比重增加,從而降低了由于糧價波動帶來的收入不穩定,提高抗風險能力。最后,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增加新興職業農民比重,適當加大對獲得專業農民資格證書補貼的比重。
參考文獻:
[1]丁冬.吉林省稻米全產業鏈增值機理與路徑優化研究[D].吉林大學,2020.
[2]韓喜艷,劉偉,高志峰.小農戶參與農業全產業鏈的選擇偏好及其異質性來源——基于選擇實驗法的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20(02):81-99.
[3]鄭旭蕓,隋博文,莊麗娟.進口貿易視域下國際糧價對國內糧價的傳導路徑——來自玉米和大豆的證據[J].中國流通經濟,2020,34(05):108-120.
[4]董渤.國際稻米價格波動及對我國的影響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20.
[5]湯芬芬.從“谷賤傷農”到“水果自由”[D].浙江海洋大學,2020.
[6]周敏.中糧集團全產業鏈戰略實施及其財務績效分析[D].江西財經大學,2019.
[7]韓喜艷,高志峰,劉偉.全產業鏈模式促進農產品流通的作用機理:理論模型與案例實證[J].農業技術經濟,2019(04):55-70.
[8]周靜.農業補貼對稻作大戶生產行為的影響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9.
[9]魏曉蓓,王淼.“互聯網+”背景下全產業鏈模式助推農業產業升級[J].山東社會科學,2018(10):167-172.
[10]田劍英.農業全產業鏈融資方式與完善對策——基于浙江省55條農業全產業鏈的調查與跟蹤研究[J].經濟縱橫,2018(09):112-121.
[11]寇光濤.東北稻米全產業鏈增值的創新路徑及機制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17.
[12]尹靖華.國際糧價波動對我國糧食貿易安全的影響研究[D].浙江大學,2015.
[13]李騰飛.基于全產業鏈的內蒙古農畜產品流通組織體系研究[D].內蒙古財經大學,2015.
[14]劉喜明.國際糧食價格波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D].浙江大學,2009.
作者簡介:牛夢(1996.09- ),女,漢族,吉林省大安市人,西安財經大學,會計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產業鏈分析、財務績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