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世紀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機械復制產物能更加便利地復制和傳播,VR設備推陳出新,使人類有了具身性體會不同藝術作品的機會,傳統設備開始淪為歷史,以靈韻為特征的當代審美體驗非但沒有消失,而且借助近年飛速發展的數字媒體技術不斷進行變革,產生了一批令人矚目的成果。它們組成了這個時代重要的藝術現象,以救贖當代藝術審美的沉淪,當下社會開始步入泛靈韻時代。
關鍵詞:靈韻;本雅明;具身傳播;泛靈韻時代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7-0-02
0 引言
本雅明是法蘭克福學派關鍵且邊緣的人物。一是他的理論與法蘭克福學派的主流學說相距甚遠,二是他的學術觀點開啟從技術視角探尋大眾文化的批判性觀點。中國20世紀80年代改革中,其受到知識分子追捧,帶來獨特的靈韻解讀。2020年9月26日是本雅明逝世80周年,近幾年不斷涌現對本雅明理論的再研究,使其理論不斷深入。本文從靈韻的概念入手,探尋具身傳播的靈韻,并提出新觀點,解讀當下社會逐漸步入泛靈韻時代的理論概念。
1 靈韻的概念梳理
靈韻是本雅明研究中的核心理論元素,英文是“aura”,也被稱為“靈光”“光暈”等,這種爭論來源于對本雅明理解的不確定性。
最早概念源于1930年本雅明的一篇文章:靈韻并非只存在于特定事物,會隨著物的運動而發生根本變化,它是物或有生物浸染其中的精神氛圍。雖然是核心概念,但本雅明在作品的只言片語和模糊情境中使用該詞語,使得詞義理解更加多元化,難以理解,各類學者對其有不同的定義。通過研讀相關論文對靈韻的概念進行梳理,以三種概念為主。
1.1 距離說
靈韻被理解為一定距離且難以接觸,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不可接近性,空間與時間距離并存[1]。在工業文明帶來豐富的物質財富之前,觀賞藝術作品不僅需要時間,也需要跨越一定距離到達目的地[2]。靈韻成為一種拜物教,物品具有了頂禮膜拜的價值性。膜拜者陷入一種沉醉感,聚精會神地凝視物品,以期獲得信息意義,增加認同[3]。靈韻呈現出物品屬性,是以人和物之間的關聯來相互聯系發展的,人與物甚至會產生異化,藝術作品也具有商品特征所代表的靈韻[4]。
1.2 獨一無二說
指物品具有獨一無二的特點,突出此時此地此刻的不可復制性。鮑德溫指出在機械復制時代通過拍攝、錄音和攝像等方式,可以將作品從傳統屬性中跳脫出來。眾多臨摹件代替原有物品獨一無二的存在,眾多復制品展覽價值大過原有獨一無二物品的膜拜價值,使大眾對文化的內涵和意義更加重視[5]。
1.3 撫慰并置說
靈韻讓人產生頂禮膜拜的思想。人類最早的藝術文化發源于早期世界各地巫術文化與圖騰符號祭祀,并營造儀式、凝聚意識[6]。對物品奉若神明,通過降靈方式,物品與藝術作品具有一定神靈的距離感,又有一定的撫慰作用,將靈韻保留在其特殊原真屬性當中。
1.4 概念不足與補充
以上觀點都存在一定不足,三種學說觀點使本雅明理論偏向媒介技術決定論,受英尼斯時間媒介與空間媒介影響。時間媒介與宗教文化聯系,空間媒介與帝國擴張聯系,簡化本雅明理論中的人文內涵。靈韻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有兩個維度,一是歷史的時間維度,二是自然屬性,除了物理時空的意義,也包含心理時空的意義。
通過研讀作品,靈韻需要從內在關聯加以關照,廖金英教授認為靈韻更多是人物內心外化后通過與藝術作品交流的感知方式,并非局限于藝術品特性上,關注點在于觀眾凝神注視時獲得的獨特心理體驗感,這種理解性建立在作品與觀者已有的聯系中,“以內在的經驗認同客體”,是靈韻式的感知,這與具身化概念不謀而合。
2 具身傳播的國內外概念梳理
目前,學界對具身傳播未有明確定義。法國的梅洛·龐蒂最早提出具身性,認為人類認知源于人類身體,“具身”可理解為人類活動時身心完全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7]。具身行為是對于外在世界的闡述,外在世界環境也是人類行為的表現,兩者互相關聯、不可分割,最終體現在人類身上,調整與社會、自然的關系,達到身心平衡[8]。
我國新聞傳播學界于2018年提出了“身體”傳播概念,引出技術與身體的關系,成為學界研究新思路。學者劉海龍認為,具身傳播觀點能反思既有理論:傳播傳遞觀和傳播儀式觀,以及關照新傳媒技術實踐,提供難得的邏輯切入點。
3 后機械復制時代的具身傳播與靈韻
3.1 VR影像下的具身傳播
2016年是中國VR元年,2016年以來VR影像逐步發展,以藝術作品為例,大量博物館開設VR觀景,因此也是VR博物館元年。博物館作為藝術主題收藏展覽單位,收藏大量原真性藝術作品,同時也處于機械復制時代各類圖像復制技術發展前沿。在文創產品開發、藝術品衍生以及互動設計領域內都具有先鋒代表性,通過視覺呈現形成跨文化傳播,重視體驗者的情感訴求[9]。戴上VR相關設備,即可在虛擬現實視域中,身心完全處于虛擬環境的一體世界,感受沉浸式體驗[10]。切身體會藝術作品中的山川湖泊、寺廟城府等人文景觀,并起到一定的科普作用,實現寓教于樂[11]。通過光線特效、聲音的多重組合,超越普通還原性質的簡單復制再現,是一種獨特的創新,開始關注作品中各類細節質感、紋理等常規無法觀察的內容[12]。VR影像不同于傳統影像線性流程,多以交互體驗方式,在身體基礎感官配合上交流敘事[13]。影像不再是傳統藝術作品,而是被解構成獨立個體存在。機械復制的藝術品本真性消失,凋萎作為藝術品的靈韻,崇拜價值降低,展覽價值增加,追求精神方面的滿足[14]。
3.2 虛擬空間中的具身性
近年來學者開始關注虛擬現實中的具身性問題,以VR影像技術、電影、游戲等為主導,身體不僅是肉身存在,也是思緒存在。當人們用VR影像設備獲得第一人稱視角,情緒與刺激產生,從身體出發獲得相對更加宏觀的世界視角與心理視角[15]。互聯網進入我們視野時,開始被視為賽博空間,虛擬性被視為其核心特征,在互聯網發展早期,人們更多關注虛擬身體的離身性。將虛擬身體視為賽博空間里人類心靈的離身本質,當下具身性在影像中更多用于情感彌合與共鳴[16]。
虛擬空間靈韻同樣具有獨特性,以游戲場景為例,優秀的藝術風格和景色依然給用戶帶來“震顫”,它是人工進行建模設計而制作的,伴隨運營維護和一代用戶使用,終有一天會消逝,消逝背后也是一種對靈韻的傳統記憶[17]。
3.3 傳統靈韻的消逝與本質
1839年,人們通過攝影,“拉近事物”與“復制及掌握獨一事物”。開始迎來“靈光消逝”的時代。
以本雅明現代性思考為出發點,可以更直觀地看到現代性轉向中人們失落的就是自主性。人類從個體失去的自律走向整個社會引導與規勸的他律。如果沒有個體心靈參與而只是物理層次的觀看,那么藝術品就失去其唯一的獨特性,也就失去了靈韻。本雅明指出“靈韻的不斷消逝源于現代產品對大眾更為強烈的貼近性,使得大眾更容易接受,并且逐步接受復制品的獨一無二”。
3.4 后機械時代具身傳播下的靈韻是否存在
靈韻存在與否是“本雅明阿多諾爭論”的系列問題,被認為是兩者學術觀點對立的表現。本雅明認為靈韻消失是一種必然,藝術是服務政治而存在的特定產物,帶來民主化運動和革命運動,使無產階級通過藝術形式拓展批判與否定精神。
阿多諾則認為靈韻沒有消失,而是以更隱晦的方式重現,被商業和資本企業利用。以電影為例,電影中產生明星崇拜,銀幕上的明星和觀眾產生了新的距離,觀眾對明星產生一種與“靈韻”相似的神秘感[18]。而這也被電影公司利用,以明星崇拜代替神崇拜,二者本質上都是對“形象”的崇拜。電影通過各種刺激的畫面,形成驚顫效果,同時使藝術從膜拜價值的凝神貫注到消遣消費的接受,正如當前全球處于轉型期的物欲橫流與人心躁動[19]。
根據廖金英教授的觀點,靈韻更多來源于人物內心外化后通過與藝術作品交流的感知方式,并非局限于藝術品的特性上,關注點在于觀眾在凝神注視時獲得的獨特心理體驗感,這種理解性建立在作品與觀者已經具有的聯系中。雖然本雅明本人認為靈韻已經消逝,但實際上本雅明也懷念講故事的人,終其一生都沒有回答好這個問題。靈韻的存在意義變成一個新的歷史哲學觀與救贖理論的理解。
通過論述,靈韻消逝對本雅明來說是已不復存在的,并且不可重返,但當下社會早已不是本雅明所在的機械復制的時代,而是進入了后機械復制時代,信息化產業不斷擴張,即自動化生成與信息自流化,并建立信息生態系統以維護社會秩序[20]。
4 結語:具身傳播下泛靈韻時代的到來
當前,后機械化時代已經進入靈韻機制泛化的時代,雖然我們處于機械復制時代,但機械復制時代的部分產物在具備歷史與文化的沉淀與積累后也能成為具有靈韻的特殊產物,傳統藝術領域依舊被光暈法則統治。機械復制時代的一些產品,比如第一臺麥金托什電腦,它不僅僅只是一臺和其他電腦毫無差別的復制品,那些被已故歷史人物穿戴過的用具、20世紀機械生產的代表性物件,有很多進入了博物館,人們來到它的面前依然帶有膜拜與敬畏。機械復制時代的降臨不能完全消除光暈法則。沉凝和觀賞雖然可以對立,但也可以共存。甚至新科技會使得光暈的生成和性質發生新的變化。
在當下社會,生活既藝術,靈韻沒有完全消失,只是隨著商業化而銳減,實現的途徑建立在“擁有真正藝術敏感的匠人”用心創作的基礎上。機器可以批量生產的東西絕不會具有靈韻。重返靈韻要有兩個必要因素,一方面是回歸“傳統經驗”,這意味著傳統必須在現代性瓦解中再生。另一方面是回歸“傳統記憶”,在后機械復制時代找尋傳統文化與內涵,并通過新型互聯網絡傳播擴張這種記憶內涵,幫助更多的人心生見證原本的向往。互聯網與其說是結束了否認對創造的潛力,倒不如說是開啟了后靈韻的復制時代。
參考文獻:
[1] 陳長松.“時間完勝空間”?——對“用時間消滅空間”信條的新聞傳播學再思[J].編輯之友,2020(10):67-73.
[2] 王衛池.沉浸式體驗和H5產品綠色傳播的勸說藝術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9):70-73.
[3] 劉彥汝,陸洋.淺談生態文學作品中的生態整體主義思想[J].漢字文化,2020(22):57-58.
[4] 劉露,陳昱潔.網絡時代青年群體的審美異化研究[J].大眾文藝,2018(16):225-226.
[5] 楊熠,唐麗雯.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傳播價值研究——以《上新了·故宮》為例[J].漢字文化,2020(20):155-157.
[6] 李曼婷,甘雨柔.從符號學角度論《朗讀者》之美[J].戲劇之家,2019(28):54-55.
[7] 陳芳芳.重陽節的美學思想探微[J].大眾文藝,2019(14):242-243.
[8] 黃閩倩.生態美學視角下的春節文化探析[J].漢字文化,2020(10):171-172.
[9] 程月.廣告:跨文化傳播的媒介藝術——以可口可樂為例[J].藝海,2020(09):123-124.
[10] 衛欣.瞬間即永恒:微影像的審美困頓及經典重構[J].當代電視,2019(08):94-99.
[11] 李蕾.被動轉向主動:生態文化科普教育中的傳播者角色覺醒[J].漢字文化,2020(20):171-172
[12] 段德寧.中國美學范疇亞范疇化探析[J].大眾文藝,2018(20):247-249.
[13] 張瑜,衛欣.網絡微影像:互聯網時代的影像新形態[J].東南傳播,2018(10):105-107.
[14] 衛欣,王勇.時代的審美與審美的時代[J].黃河之聲,2018(21):144-145.
[15] 張歡.對社會題材類電影引起情緒共振的思考——以《我不是藥神》為例[J].東南傳播,2019(02):43-45.
[16] 黃晨.綠色廣告影像訴求的“二律悖反”與“情感彌合”[J].藝術科技,2019,32(07):23-24.
[17] 張詩逸,陳瑞娟.《見字如面》中的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基于“儀式觀”的視角[J].戲劇之家,2019(27):84-85.
[18] 徐娉婷,馮菊香.大學生時尚雜志電子刊消費的心理動因與行為特征[J].東南傳播,2020(09):89-92.
[19] 閆雨濛.論莊子思想的人生哲學及現實意義[J].漢字文化,2019(18):142-143
[20] 黃晨.鄉村健康傳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信息生態系統平衡的視角[J].新聞知識,2019(05):71-73.
作者簡介:李晨燁(1996—),男,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