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云 袁思斯
摘要:失眠癥是指患者入睡困難、睡眠質量下降以及睡眠時間減少,由此導致的注意力、記憶力均下降的疾病。隨著對失眠研究的不斷深入,失眠亦可定義為患者對睡眠時間或質量不滿足,并影響其日常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卜獻春教授認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失眠疾病治療的基本原則。卜獻春教授針對失眠癥的臨床癥狀,根據患者的不同證型,進行辨證論治,使用的方劑主要包括逍遙散、溫膽湯、天王補心丹等,均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失眠;卜獻春;經驗總結
中圖分類號:R256.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21)04-0004-02
卜獻春系主任醫師,二級教授,國家第一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國醫大師劉祖貽親傳大弟子[1]。卜獻春教授擁有非常豐富的失眠癥治療臨床經驗。經過多年對失眠疾病的研究,卜獻春教授提出了一系列針對失眠癥的病機病因診斷與治療的獨特方式,提倡人、時、證、地、病相結合,進行辨證論治,這體現了中醫的特色。筆者就卜獻春教授治療失眠的經驗總結如下。
1 失眠的病因病機
睡眠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命活動,與人體生長發育、分泌代謝等生理功能密切相關。失眠癥以失眠為表現,長期失眠未接受積極有效治療患者,可能由于失眠導致患者胸悶、心悸、血壓不穩、便秘、腹瀉、頭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同時,由于長時間失眠,容易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如焦慮、煩躁、不安、抑郁等,并使患者對于治療喪失信心,影響療效,也可以進一步導致患者失眠癥狀加重,形成惡性循環。因失眠問題所帶來的醫療費用増加及生活質量下降等不良后果已經成為世界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2]。
根據中醫理論,失眠屬于不寐范疇。其發病機理為陽盛陰虛、陰陽不和。失眠的病因有飲食不節、情志所傷、久病體虛與勞逸失調等。臨床表現為寐而不酣,醒后難以再睡,或時睡時醒。卜獻春教授認為,大部分失眠患者多以肝郁為首變,由情志不遂為誘因,痰熱、肝火、瘀熱因個體差異而繼發;而虛證則多為失眠患者憂思傷脾導致心脾兩虛證。卜獻春教授認為,該病位于腦竅,與脾、肝、心等具有密切聯系。肝郁乘脾,脾虛生痰,傷中焦,痰熱內擾,心神不安;肝郁久,心神不安;肝郁氣滯,血脈不暢,日久成瘀,瘀熱內結,心難安。總的來說,失眠可分為肝氣郁結型失眠、痰濁擾神型失眠、心肝陰虛型失眠等[3]。
2 卜獻春治療失眠的思路
2.1 逍遙散治療肝氣郁結型失眠 卜獻春教授認為,肝氣郁結型失眠的病理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如所愿不遂或者受到外界刺激,或憤怒,或優思過度,或悲傷等,都會致使患者肝氣郁結。隨著近年來生活節奏的加快與社會競爭的加劇,如果情緒反應太過或者精神壓力增大,超出患者的承受能力,就會成為失眠的相關病因,進而引發患者臟氣失調,出現相應的心理與軀體癥狀,主要包括頭暈、抑郁、焦慮、心悸、失眠等,卜獻春教授認為,情志不遂是失眠的重要因素,而失眠又致使患者抑郁、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等進一步加重,所以患者的情緒變化和失眠總是相伴而生的,尤其是長期失眠的患者,大多伴隨情志不遂等[4]。卜獻春教授經臨床經驗總結出采用逍遙散用以治療肝氣郁結型失眠,逍遙散組方:當歸10 g,香附10 g,柴胡10 g,茯苓15 g,玫瑰花20 g,生白芍15 g,甘草6 g,白術10 g。若肝氣郁結型失眠患者伴有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可加用珍珠母20 g,龍齒20 g,磁石30 g,琥珀6 g鎮靜安神;若肝氣郁結型失眠患者伴有腹脹、胸悶、脈弦,可加用桔梗10 g,枳殼12 g,木香12 g,可起到調節氣機升降之功效;若患者伴有抑郁,苔薄,舌質不紅,可加用桂枝、羌活、麻黃、川芎,可起到發散溫通之功效,卜獻春認為逍遙散具有散陰霾、助心陽、養血安神、解郁、疏肝的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日間情緒高漲,進而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5]。
2.2 溫膽湯治療痰濁擾神型失眠 痰濁擾神型失眠是臨床最為多見的失眠證型,卜獻春教授認為失眠一證,虛者不過十中一二,實證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較為常見。痰是氣機失調、臟腑功能障礙引起的機體水濕津液代謝失常積聚而成的病理產物,也是重要的病因。由于脾胃是痰之源,痰濁主要是由于患者脾胃兩虛,脾虛無法運化水濕,積液化痰;或過食肥甘生冷,致脾陽損傷,運化失調,痰濁內生;或情志不遂,氣滯為火,火燒津液,化痰為液;或內傷勞累,休養不當,損后天之氣,痰濁壅盛,中氣不足,心神不安,難以入睡。痰濁擾神型失眠易反復發作,伴有頭暈,經常打鼾,苔白膩,舌淡紅或紅,脈滑[6-7]。卜獻春教授認為痰濁擾神型失眠可采用溫膽湯進行治療,溫膽湯組方:茯苓15 g,酸棗仁20 g,夜交藤30 g,法夏15 g,枳實12 g,龍骨20 g,陳皮10 g,炙甘草6 g,竹茹10 g,牡蠣20 g。若痰濁擾神型失眠患者伴有煩熱不安,可加用梔子豉湯或者黃連;若痰濁擾神型失眠患者伴有脈偏沉,神疲乏力,可加用人參、黃芪;若患者舌尖有紅點,舌紅,可加用丹參;若患者伴有口苦、口干,可加用龍膽草;若患者伴有口臭、苔黃,可加用黃芩、黃連、竹茹等。
2.3 天王補心丹治療心肝陰虛型失眠 心肝陰虛型失眠多由于身體陰虛,或憂慮過多,消耗陰液,或氣郁時間長,郁熱傷陰,導致煩躁不安,無法入睡。情志活動與肝臟和心臟最為密切相關[8]。卜獻春教授認為,失眠的主要致病因素為情感內傷,其中肝臟是病源,而心臟血流是傳播和變化的途徑。肝主調暢氣機與疏泄,心主神志,控制人的思維活動與精神意識。疏肝可以促進心氣運轉。如患者情志不遂,則肝失瀉,惱怒傷肝,清陽不升,氣機瘀滯,陰陽失交,陰濁難落,導致失眠。心肝陰虛型失眠患者常伴有出汗、舌紅、煩躁、煩躁、脈細、苔薄等,卜獻春教授認為天王補心丹可用以治療心肝陰虛型失眠,組方成分包括山藥15 g,石菖蒲10 g,黨參15 g,五味子6 g,當歸12 g,天麥冬10 g,生地12 g,遠志15 g,酸棗仁20 g,柏子仁15 g,茯苓15 g,丹參20、炙甘草10 g,川棟子6 g。在天王補心丹臨床用藥中,常加百合30 g,以清心祛邪。如果病情加重,出現陰虛火旺,癥見大便干燥、煩熱、舌紅苔少、小便黃等,則宜用地黃丸進行治療。
3 小結
卜獻春教授40余年來在繼承劉祖貽老學術思想和豐富臨床經驗的基礎上,記錄與整理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失眠癥的診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針對失眠的臨床癥狀和誘發因素、易發人群等進行研究,對臨床總結的驗方進一步整理,提倡人、時、證、地、病相結合,進行辨證論治地治療失眠癥。針對肝氣郁結型失眠,可采用逍遙散進行治療;針對痰濁擾神型失眠,可采用溫膽湯進行治療;針對心肝陰虛型失眠,可采用天王補心丹進行治療,均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王珺,王寅.王寅教授針刺治療失眠經驗總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9(3):90-93.
[2]黃佳雷,宋子凡,盧許恩.賴新生針藥結合治療失眠經驗總結[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42(2):141-143.
[3]婁愛琴,馬云枝.馬云枝運用鎮肝熄風湯治療失眠癥經驗[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8,33(1):153-155.
[4]葛其亭,張敏莎,方劍喬.方劍喬教授針藥聯合耳穴治療失眠患者經驗[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18,42(4):330-332.
[5]葉鳳花,劉延祥,魏連海.中醫針灸治療失眠癥的臨床效果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20,9(3):405.
[6]李培友.中醫辨證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23):354.
[7]魏淑,樊茜茜,平延培,等.失眠類型、中醫證候與病程相關性的臨床觀察[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36(2):301-304.
[8]張嚴嚴,王非,顧秀鋒.中醫針灸治療中風患者失眠癥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15):165-167.
(收稿日期:20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