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蓉 劉佳

寬松的貨幣政策對于企業金融資產配置的影響有著積極作用,對于市場經濟健康與良性發展有著重要的基礎和前提化效應。但對于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面對市場競爭的實際情況,寬松貨幣政策使得部分企業并未能夠有效利用形成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持化作用,形成“脫實向虛”的趨勢。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與研判,基于寬松貨幣政策對企業金融資產配置提出建議和意見,從而有效治理“脫實向虛”趨勢,有效促進企業良好使用寬松貨幣政策、做好金融融資,促進企業健康、持續性發展。
伴隨著市場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飛越階段,經濟發展越發凸顯“脫實向虛”的狀態化表現,金融市場發展的繁榮性與實體經濟投資占比的持續低迷已經形成鮮明化對比關系。據2007年至2017年經濟發展相關數據顯示,金融性行業與房地產開發產業的增長幅度占到經濟增長總量GDP的比重從10.73%上升到14.54%,形成經濟發展金融化走勢越發突出,而其他產業所占經濟發展總量的比重卻在逐年下降。金融行業的發展,未能像起初預期一樣成為刺激投資實體經濟的規模增幅而形成動力,卻成為排擠實體經濟企業投資而形成“脫實向虛”的發展趨勢。
通過對非金融企業金融資產配置的影響的分析,權衡貨幣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寬緊適度性考量,對于引導經濟發展回歸理性化、回歸“脫虛向實”,充分高效運用金融業手段對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化效應。金融市場伴隨著我國從金融危機恢復過程中所形成的較為普遍性的金融投資性活動,已經成為推動企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但從發展的結構性來講,出現矛盾問題相對較多,并且對于實體經濟投資經營活動未能起到有效支持性作用。優勢性金融公司或企業在面對產能過剩、市場萎靡的狀態時,多半選擇將充裕的資金投入虛擬銀行形成資金二級市場化周轉與分配,或者脫離國家金融監管企業的有效監控而從事金融投機行為。而作為不具有優勢資金的企業再加上實體經濟投資的失敗,則必須選擇依賴非正規金融公司高昂成本的融資投資,造成經營成本上升,不斷加劇困境的反復,而且從側面膨大了非金融企業公司、影子銀行的金融投機活動的泡沫,加速經濟“脫實向虛”,對于國家經濟的發展形成極大的隱患。
一、貨幣政策對于金融資產配置的影響分析
(一)渠道影響之一—銀行信貸與內源融資
金融資產由于具有高流通性和易轉換性的特點,這兩個特點既可以成為流動性不足的企業儲備資金而存在,也可以在金融市場上按照投資人的意愿構成了長短期限不固定的交易形式。作為企業內部與外部都具有特性的金融資產配置,又由企業所持有的金融資產目標而決定。其一,在存儲性目的下,融資的增加會減少企業存儲流動性的需求,會影響到金融資產的減少;其二,對于融資后的市場利潤的追求,融資的增加不僅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多資金籌措的機會,而且也能夠促進企業對于金融投資追加的可能性。由于我國政府對于企業股權融資有著嚴格的審批流程和要求,相比于以銀行作為金融體系核心,通過外源融資形式對企業的影響,可以通過銀行的信貸機制發揮相應的作用。
由于金融資產具有相應的高流通性與可轉換性特點,一方面,如果融資動機以獲取儲蓄利益為目標,則企業所獲取的銀行信貸與金融資產之間具有了可替換性,企業獲取銀行信貸的融資比例增加時,通過外源融資獲取的資金相對更加充裕;另一方面,企業以盈利為目的的狀態下,對于銀行信貸所產生的效應會刺激企業以短期投資行為,來獲取金融資產的配置。所以,落實寬松的貨幣政策時,企業以外部融資而形成的局促性環境將會得到很大的寬松,則銀行信貸對于銀行金融資產配置所形成的效應會進一步的加大,企業金融資產的配置行為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業配置金融資產的動機因素所決定。
此外,當企業外源融資力度不足、融資過程約束過多時,企業可以獲得的投資主要取決于內源融資資金的有力支持。內源融資具有低沉本、低風險的特點,并能夠有效的降低宏觀經濟政策與調整所形成的壓力。內源性融資比例增大,對于企業預防性儲蓄動機的影響就會越低,由此而產生的金融資產所構成的比例也就會越低。與此同時,在追求投資獲利的動機之下,內源融資同企業金融資產配置的關聯性也就較低,表現在貨幣政策較為寬松時,企業通過融資可以獲取的外源性融資增多,而此時內源性融資比例的增大,會使得企業資金的流動性越發加速,由此而使得預防性儲蓄動機就會降低,從而影響到金融資產配置的降低。
(二)渠道影響之二—主營業務業績
企業對于投資的需求,是除過受內、外部融資約束之外的影響金融資產配置的第二個要素。作為以實體經濟投資而構成非金融企業所規劃的經營策略以及長遠發展目標來講,當企業的主要經營業務所形成的業績出現嚴重虧損時,企業才會被動選擇增加金融投資。激烈的市場競爭會使得企業經營業績出現不穩定性表現甚至于下降,企業為了能夠實現經營性維持而必須依靠金融資產的配置,形成較為穩定的資金來源。作為存在于市場當中參與不斷競爭的企業來講,既需要為了維持運營穩定的狀況在經營業務能力下降時,利用金融資產配置獲取較為穩定的資金保證,也有可能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和利潤去打破行業規模的限制與邊際收益下降的底限而增加金融資產配置。
二、寬松貨幣政策對企業金融資產配置影響的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影響結論
寬松貨幣政策的出臺與落實,會對市場當中的企業同時帶來流動性供給渠道與投資需求渠道的影響,從而優化企業金融資產配置比例和格局。但作為不利因素,高融資率會嚴重束縛企業持有的金融資產而導致企業無法擺脫“脫實向虛”的狀態,對于企業的實體經濟投資和發展有能動性推動作用。但低融資比例規模會強制企業出于追逐利益的價值目標而持有金融資產,反而會影響企業實體經濟的展產生負面化效應,出現較為嚴重的“脫實向虛”的趨勢。
(二)給予政策性的建議與意見
首先,在增強貨幣政策影響流通性供給量而形成調控效應的同時,也同樣要增強企業對市場投資化需求的變動。由于我國一直以來以銀行為金融體系主導,對貨幣政策的調控較為注重銀行信貸供給所形成實際效應。但從金融危機后尤其是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我國金融市場在國家金融機構的有效監管不斷加以完善、穩定市場利率化穩步發展的同時,貨幣政策需求量的調控也逐漸按照市場規范化發展的要求由數量化向價格化進行轉變,資金成本效應以及資金運作的形式對于企業的發展所形成的影響進一步加深。結合市場實際來看,尤其以房地產市場價格的不斷上揚、非金融機構企業經營金融性產品,股票市場的投資熱情度高漲等為客觀現實表現,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擁有更多可以選擇投資的機會。企業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如果低于投資主體預期,企業將會權衡收益與投入資金作為考慮因素,可能會更加傾向于以短期高利潤回報為追求目標,企業將會介入投資經營性活動,由此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形成極大的阻礙作用。因此,將貨幣政策作為調控手段時需要注重量價的相互結合,增強金融市場對金融投資利率化管理而形成規范化機制,加強對于實體投資成本的控制,積極配合國家監管對于貨幣政策調控的管理,減少投機心理而形成的投資行為。
其次,當貨幣政策環境較為寬松時,融資企業對于金融資產的掌控也表現出不同的動機目的,形成的經濟發展效應也有所不同。“脫實向虛”是資金分配不合理所形成的結果,從一定程度說明各國金融供給側結構的調整還存在有較大問題,需要將貨幣政策性工具的運用日趨合理化。同時,通過貨幣政策與微觀經濟調控形勢手段進行有機結合,發揮商業性銀行、地區銀行以及中小銀行對于規模較小的民營性經紀企業形成實體經濟投資的有效幫扶,從銀行所給予的資金量擴大化來改善融資成本過高的不利環境,同時也可以有效規避非金融企業違規投機行為造成的金融風險。
最后,以企業自身的特征來看,非金融企業在實體經濟運營增長幅度放緩時,可能會利用所持有的資金進行金融牟利活動。因此,在積極引導和嚴格監管企業金融投資活動時,應當著力降低企業身體投資的可能產生的成本升高和風險增加。作為非金融企業進行經營管理過程中出現經營不善的因素,主要包含有產能相對過剩、企業創新思維不足以及債務負擔較重等。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市場的發展應當是讓企業適應國家政策、不斷的去產能、降杠桿、形成思維與行動的創新化,從而更加健康、穩定的推動可持續性經濟發展。并從宏觀調控政策的角度,積極通過降費減稅、政府財政補貼等方式進行調整。與此同時,政府還可以通過發放專項化融資債券的方式而降低企業融資門檻,從而發揮資本市場對于企業融資支撐性性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寬松貨幣政策的有效利用,對于企業金融資產配置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政策運用的同時不僅需要緊密結合企業經濟運營的特點,而且還需要緊密結合國家的微觀與宏觀政策的調控、市場經濟良性健康發展要求等多方面因素予以參照。不能將寬松貨幣政策過多應用于企業非經營性發展的投資行為,而應當做到企業發展資金支持效應的基礎化配置作用,形成資金供給效應。此外,還應當利用寬松貨幣政策,做到主營業務業績發展與金融投資增長比例相適應,從而為企業進一步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良性化運行形成良好的前提與基礎。
(作者單位:南昌理工學院)